首页 理论教育 弥补“声音”缺陷的媒体发明

弥补“声音”缺陷的媒体发明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0.2 弥补“声音”缺陷的媒体发明可以认为,人类所发明的声音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其复杂性与多样性,是在迄今为止地球生物的所有发明中处于最高水平的。此外,声音信号一瞬即逝的特点,也意味着它不可记录、不可保存的性质。为了完善使用声音信号的交流活动,人类在构建文明的进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发明了“媒体”。

0.2 弥补“声音”缺陷的媒体发明

可以认为,人类所发明的声音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其复杂性与多样性,是在迄今为止地球生物的所有发明中处于最高水平的。但是尽管如此,它仍然存在着不少缺陷。

首先,它与人类作为“视觉动物”所具有的特性是相互矛盾的。人在单位时间里能够处理的声音信息是很有限的,并且无法处理并行的、相对复杂的声音信息。比如对于眼前众人的表情,人们是可以同时做出判断的,但是想要准确判断这一群人同时发出的声音,却存在很大困难。换句话说,对于声音信息,人类只能在时间轴的直线上作出处理,但是这个特点却意外地培养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此外,声音信号一瞬即逝的特点,也意味着它不可记录、不可保存的性质。

为了完善使用声音信号的交流活动,人类在构建文明的进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发明了“媒体”。

最初,人们用文字的形式把语言刻在黏土和石头上面,将“声音”视觉化。这样不但能够记录下交流的过程,同时也解决了时间制约的问题。而且通过将文字记录在莎草纸[5]、羊皮纸和蜡板上面,使相隔远方的信息传递变得更加方便。人的声音虽然可以传到远方,但其传达范围还是受到制约的。尽管在集团群居生活的时代没有造成太大问题,但是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区域日渐广泛,远距离交流的必要性也就随之增加。尤其是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候,需要迅速地将信号传至远方,换句话说,信息能到达的地方就是权力所控制的范围。

自古以来,远距离通信通常使用狼烟和火把,可是用这样的方法能传达的信息内容却极其有限。因此为了解决信息的传达范围这个难题,人们从两个方面作了尝试。第一,发明了大量复制的方法,利用了文字的可记录性和可移动性,让身处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们能够共享同一信息,这就是公元1450年前后发明并投入商业使用的“活版印刷技术”[6]。但是这个方法并没有能够解决将信息“及时传递至远方”的问题。结果,为了发明出一种方法将言语信息及时、正确地传达到视线所不能及的范围,人类花费了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直到1844年,“摩斯密码”成功地被运用于电报,紧接着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7]。1920年,美国KDKA广播电台的总统选举广播,终于实现了将信息及时传递至远方的这一人类夙愿[8]

可是,无论语言的传达手段如何高度化、精度化,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传达不尽其意的地方,尤其是对于人类感情、感性,还有对信息处理能力要求更高的视觉信息的表达。况且现有的图画表达方式其制作过程也过于花费时间。因此,人们迫切地需要开发出一种更为高端的技术用于再现视觉信息。在之后的1839年,人类世界出现了最早的再现静止视觉信息的媒体,那是由法国人达盖尔[9]发明的银版摄影法。半个世纪后的1891年,爱迪生[10]发明了可以再现动态视觉信息的电影放映机。随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1930年美国NBC电视台[11]试播成功,这意味着从此以后视觉信息也能够像听觉信息一样,通过媒体传送给远方的人们[12]。但是,一直等到电视发明以后,人们才能够利用媒体将在人类处理能力中占据绝对优势的视觉信息完全再现。

与此相比,体现了“同化”或者说是“相互作用性”等“交流活动”中最本质的特点的媒体,当属因特网[13]。通常以1969年ARPA NET[14]开通为原始起点的因特网,之后迅速发展,如今这种全新的媒体已经成功地突破了地理、时间的限制,能够将文字、静态/动态画面等用电子数据的形式瞬间发送给特定的个人以及其他非特定人群,并且成功实现了双向性互动。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在人类发明了高等声音语言之后的几万年时间里,原本最具优越性的视觉处理能力一直处于受压制的状态,毫无用武之地。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促使了各种媒体的竞相问世,并且将人类历史带入了新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