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恐惧与焦虑

恐惧与焦虑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恐惧和焦虑是两种相似的情绪。社交恐惧症,也称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属于神经官能症。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恐惧症病人的一半左右。1.社交恐惧症的分类及特征社交恐惧症患者并非不愿意与人交流,喜欢孤独。赤面社交恐惧症患者对于脸红过度焦虑,他们认为在人前脸红是十分羞耻的事,最后由于症状固定下来,则非常畏惧到众人面前。

恐惧和焦虑是两种相似的情绪。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对危险的体验、畏惧以及被威胁的体验。不同之处在于触发这两种情绪的体验以及两种情绪所持续的时间不同。恐惧是人对感知到的危险的反应,当危险消失,恐惧也就迅速消退。但焦虑不需要一个确定的危险,并且焦虑的消退需要很长的时间。(21)

恐惧指的是由于面临危险而引起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恐惧症是一组以特定物品、情境或活动,产生过分的不合理的恐惧,并伴随有回避其所惧怕的对象或情境为主要特征的恐惧性神经症。这些对象或情境可以是空旷或幽闭空间、黑暗、高度、婚姻、社交等情境,也可以是人、动物、镜子、海洋等实物。恐惧症的具体类别有一百多种,常见的有广场恐惧症、幽闭恐惧症、飞行恐惧症、密集恐惧症、恐高症、社交恐惧症等。

恐惧症的普遍特征有:患者对情境有过分的需求、所产生的恐惧无法得到合理解释、恐惧超越意志的控制,患者会尽量回避这种可怕的情景。(22)

焦虑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这种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也称为生理性焦虑。焦虑是人的一种常见的心理情绪,而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现实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即焦虑症,或称焦虑性神经症。焦虑症可以说是人群中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它以广泛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

我们时常听人用“神经病”来调侃他人。但人们往往根本不了解“神经病”的含义,基本上是想表达“这个人精神有问题”或者“这个人行为举止怪异”等想法。“精神病”、“神经病”和“神经症”三者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我们都将它们混为一谈不加以区分。有时候,我们的无心调侃会重伤真正患有这类疾病的人,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却不自知。我们的朋友或者我们自己就可能患有类似疾病或者有轻微症状。如果不及时识别、加以关注和治疗,则会成为我们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又会使人身心痛苦。因此,为了避免人际传播发生严重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这三种病症的病因。

1.精神病

精神病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失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活动诸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障碍。通常与遗传、社会环境影响、性格特征及脑部某些神经生化改变等有关。症状主要为言语零乱、幻觉、妄想、兴奋不安、伤人毁物、动作古怪等。其常见病种有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反应性精神病等。患者多因不承认自己有病而拒绝治疗,常需强制住院。

2.神经病

神经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横纹肌疾患。病因多与神经系统的炎症、变性、肿瘤、出血等有关。症状主要为头痛、头晕、失语、失明、抽搐、昏迷、步履不稳或瘫痪、肌肉无力或萎缩等。常见病种有各种颅脑损伤、感染、肿瘤、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癫痫等。患者能意识到自己的疾病,有求治愿望,多在神经科给予相应的治疗。

3.神经症

神经症也称为神经官能症,其病因有别于精神病以及神经病,而是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压力及人格特征有关,没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属于非精神病功能性障碍。症状主要为烦恼、紧张、焦虑、恐惧、强迫症、胡思乱想等。常见病种有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疑病症等。当外因压力大时,神经症会加重,反之则会减轻或消失。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持正常或影响不大,有良好的自知力,对自己的不适有充分的感受,一般来说会主动求助治疗。

社交恐惧症,也称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属于神经官能症。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恐惧症病人的一半左右。这种恐惧可以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作、上学及几乎所有日常事务。所有人都会在某些时候感到焦虑或窘迫,比如与陌生人结识,做一个公共演讲等。但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则不仅仅只是在这些事情上感到焦虑,他们还会在这事发生的几个礼拜前就开始各种担心。如果一个人已经有相应症状六个月以上,医生就可以确诊其患有社交恐惧症。若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社交恐惧症可以持续很多年,甚至是一生。

1.社交恐惧症的分类及特征

社交恐惧症患者并非不愿意与人交流,喜欢孤独。而是他们认为自己与别人的交往很糟糕,总是寻求别人拒绝自己的证据。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身体症状相类似,包括口干、出汗、发抖、红脸、尿频、结巴、心跳剧烈,严重者有呼吸急促、手脚冰凉、惊恐万分。患者还会因为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而擅自中断谈话,避免和对方的交流。这种悲观的想法以及症状反而会使他人对社交恐惧症患者有异样的眼光,将人际关系扼杀,导致实实在在的社交障碍,而这也恰恰是社交恐惧症患者最害怕的。

社交恐惧症的具体分类及其特征如下:

第一,赤面恐惧。赤面社交恐惧症患者对于脸红过度焦虑,他们认为在人前脸红是十分羞耻的事,最后由于症状固定下来,则非常畏惧到众人面前。他们其实知道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想改变自己,自如地与人交往,但就是做不到。他们既不敢与人交往,又渴望与人交往,身体里常常经历着两个不同自我的战争:一个害羞、懦弱、缺乏自信;一个则强迫自己去改变自己。患者甚至连向别人问路也感到不便,宁肯自己一个人躲在无人处拼命查看地图,哪怕多花费时间也甘愿如此。上述症状在正常人看来似乎很可笑,但对患者来说却痛苦不堪。不治好赤面恐惧症状,一切为人处世等都无从谈起。

第二,视线恐惧。患者与别人见面时不能正视对方,当视线与别人的视线相遇就感到非常难堪,以至于眼睛不知看哪儿才好。患者一味注意视线的事情,并急于强迫自己稳定下来,但往往事与愿违,终于不能集中注意力与对方交谈,谈话前言不搭后语,而且往往失去常态。恐惧的对象主要是年轻异性,严重的患者对同性也感到恐惧,个别病人甚至害怕老人、儿童或家人。大多数患者具有某些共同的心态,如自己的言行受到监视或嘲笑,易于在众人面前出丑,不正常的目光泄露了内心隐秘的念头,目光表情不符合正常人道德规范,对别人造成了干扰或伤害。这类患者自卑感和羞耻心很强,爱面子,很少与异性交往。

第三,表情恐惧。患者总担心自己的面部表情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或被人看不起,因此惶恐不安。表情恐惧多与眼神有关。患者可能会担心自己的面部表情不自然,担心自己的不自然的表情影响到别人,或者不知道使用什么样的表情,认为确实是脸部表情损害了人际关系并为此内疚和自责。

第四,异性恐惧。异性恐惧症患者在异性面前感到异常的紧张和恐惧,其症状与前几种情况大致相同。患者一方面在潜意识里有与异性接近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也因此有着严重的焦虑情绪,因此不知所措,甚至连话也说不出来。患者在与陌生异性或者自己上级接触时,症状尤其严重,与自己熟识的同性及一般同事交往则不存在多大问题。

第五,口吃恐惧。口吃恐惧可归类于社交恐惧的一种。患者在他人面前时会遇到发音障碍或口吃,导致谈话无法进行。患者会因为不能顺利地与人交谈而感到自己是个残缺的人,为此担心和苦恼。(23)

2.社交焦虑自测

请标出下面每一种表述描绘你的程度。用5点量表表示你的答案,从“1=根本不是那样”到“5=非常符合”。

① 哪怕是在一般的聚会中,我也经常会感到紧张;

② 在一群陌生人中时我会感到不自在;

③ 我一般能很从容地和异性说话;*

④ 当我必须跟老师或老板谈话时,我感到紧张;

⑤ 聚会经常让我感到焦虑不安;

⑥ 在社交场合我比大多数人更少羞怯;*

⑦ 跟不大熟悉的同性交谈,我有时会感到紧张;

⑧ 参加工作面试时我很紧张;

⑨ 我希望自己在社交场合有更多的自信;

⑩ 在社交场合我很少感到焦虑;*

⑪ 总的来说,我是一个羞怯的人;

⑫与一位有吸引力的异性交谈时,我会感到紧张;

⑬给某位我不是很熟悉的人打电话时我感到紧张;

⑭与有权势的人说话时,我会紧张;

⑮在人群中我感到放松,哪怕那些人和我完全不同。*

这个量表用来测量交往中的社交焦虑。这是有时候我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遇到交往情境所体验的焦虑,例如会见陌生人或约会,这与有准备地在公众场合发言所体验的焦虑不同。社交焦虑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羞怯和约会焦虑。这个量表上得分高的人比得分低的人会更经常更强烈地体验到社交焦虑。

计分方法:先把带“*”号题目的回答作反向逆转(1=5,2=4以此类推)。然后把15个题目的分值相加。研究者发现大学生的平均得分为39,标准差大约为10。(24)

量表名称:社交焦虑量表

资料来源:M.R.里亚雷(1986)

[研读专栏]

警惕“手机焦虑症”(25)

你是否有以下症状:

总把手机放在身上,否则就会心烦意乱,无心工作学习。

如果你没带手机,即使今天没有任何工作可以放松地去玩,你也会觉得坐立不安。

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错觉,即使什么声音也没有。

听到钟表声或别人手机的声音,会当成自己手机的声音。

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地拿出手机来看看,甚至只有把手机拿在手里才踏实。

吃饭的时候要把它放在桌子上,总是怕漏过信息或电话。

晚上睡觉时,即便是没有什么事情也经常开着手机。

每天睡醒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

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脾气也变得急躁。

如果以上描述说到你心坎里去了,那么你很有可能是手机焦虑症患者。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逐渐增加,随之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困扰着他们。

一、手机恐惧现象之一

电子信息时代,人手一部手机已经不再是件奢侈的事情。调查结果显示,69%的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便开始接触手机,13%的大学生会随身携带两部手机。

调查还显示,相比于其他群体,大学生更会“玩手机”。对于他们来说,手机不仅仅用来打电话、发短信。

每天早晨,陈华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伸手摸手机。先看时间,还早!不想起床。用手机先上个网,挂上QQ,看看同学动态,回复留言,然后“去农场收菜,去牧场喂食”。一圈下来,半个小时过去了,这才心满意足地起床。陈华佩告诉笔者,两个月的暑假,她天天如此。

像陈华佩这样,用手机上网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在“你平时用手机做些什么”一题中,除去打电话、发短信,上网排在第三位。调查显示,74%的大学生会用手机随时随地地浏览网页、聊天,44%的大学生喜欢拿手机当MP3使用,22%还会用来下载视频。另外,85%的大学生上课期间喜欢玩手机,以此来打发时间,“如果课堂内容太无聊,我就用手机上网看新闻,看小说”。

采访中,笔者发现,在大学生眼里,手机不再是一种工具,而是朋友。“我很爱它的。经常换屏幕保护膜,不会长久用它,因为电板会发热,寿命会短的。”说起手机,就读于我市某高校中文专业的盛欣就像谈论男朋友一样亲切。

83%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他们会有焦虑感,其中,13%的大学生表示会非常焦虑,产生不安全感。而产生这种不安全感的原因,主要是他们习惯将手机当作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工具。“万一家人或朋友有急事,但没办法联系到我,有可能会让我遗憾终生。”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专业女生沈萍萍告诉笔者,她出门一定会带手机,而且24小时开机。

二、手机恐惧现象之二

在豆瓣网的网络社区中,有一个叫做“没事就会摸摸手机”小组,组里有近三千个“摸友”。该小组如此自述:“没事就摆弄手机,只要我闲下来。不是我怕丢,摸摸心里踏实。当我烦躁时,我就会去摸它。当我焦虑时,我就会去摸它。当我不安时,我就会去摸它。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样这样去摸它,或许还有其他的理由……一起来摸吧,很管用的。”这个小组的存在让我们知道,确实有那么一批人,没事会摸摸手机。

而在笔者采访的大学生中,75%会习惯性地摸出手机看看,大部分人是怕自己错过短信或电话,其中两成人则只限于习惯性地去摸手机、摆弄手机。“没有目的,只是想摸摸,确定手机在身边,我就安心。”黄梦说。

当笔者进一步问受访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习惯时,多数人称自己比较无聊。

“短信为主,电话为辅,时常QQ,间歇上网”,这是杨金华的手机用途。他说自己总是感到无聊,特别是暑假,每天都要上下QQ十几次,早晚都要“进农场种菜收菜”。他知道自己是在浪费时间,但已经改不掉这个习惯了。就连准备看书前,他都要瞄一眼手机,再瞄一眼,然后才能静下心来看书。“玩手机和用手机的区别是,玩手机就是无聊……病态的手机一族,没办法。”杨金华有些无奈。

除了这种玩手机习惯之外,调查结果还显示,55%大学生都有“幻听”手机响的经历。具体表现是:他们会“听到”手机铃声响了,或者“感觉到”手机在震动,可等摸出手机一看,却发现什么都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一天会有几次。

“我有比较严重的‘手机幻听’症”,就读于广东商学院的萧辉说:“洗澡的时候,经常以为手机响。”“难道你要直接冲出浴室找手机看?”笔者十分惊讶。萧辉说:“那倒没有,不过我会叫别人把手机拿给我。但事实是,并没有来电。”他说。

三、患手机焦虑症的原因

患手机焦虑症的一个原因是过度依赖。具体来说,一是对信息的依赖,通过手机获取各种信息;二是娱乐依赖,如用手机打游戏;三是关系依赖,有些人的关系需要用手机来维持,比如妻子打不通丈夫的电话就会比较担心,这实际上是人际关系不安全的表现。

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这使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手机无形中在现代人的心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旦手机没电或来电频率突然降低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恐惧等症状。

另外,个性也是患手机焦虑症的一个原因。一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人是感染“手机依赖症”的高发人群。这些人往往交际圈小,朋友少,想与外界联系又不积极主动,只能借助于手机来排解孤独感和证明自己的存在。还有一些人通过频繁接电话来向别人显示自己工作繁忙,以此证明自己在社会上的重要性,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四、如何避免手机焦虑症

无论是离开手机会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还是毫无目的性地摸手机,或是间歇性地产生“幻听”,都让我们意识到,过度依赖手机,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造成了困扰。

要避免和解决手机焦虑症,首先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其次,产生手机焦虑人群普遍压力较大,需要释放情绪以及自我控制,尽量保持好的心情,多一些与朋友或家人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多进行户外运动,做点有意义的事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如果症状严重,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少用手机,或一有机会就把手机转接到固定电话上。如果症状没有缓解,就要进行心理咨询。

研读小结

“手机焦虑症患者”说的可能正是我们的朋友和我们自己。只需稍稍留意学校食堂或校外参观,便能看见这样奇怪的景象:一群朋友聚餐,却很长时间都不互相理睬,而是各自低头“刷”微博,还不时地自顾自微笑。殊不知,这样的场景才真正让人发笑。

和网络一样,手机这种较新的传播工具已经占据了许多人的生活。1999年,在互联网购物刚刚兴起的时候,曾大肆轰动地举办过一个“网络72小时生存测试”的活动,旨在测试人们能否仅通过因特网沟通和生存。而今,我们却要逆向思维:离开网络或者手机,我们还能生存72小时吗?你不妨来做这个实验,召集三五好友,将各自的手机锁在柜子里72小时,并记录下自己在这段时间内的生活状态和情绪。

虽然社交恐惧症是较为严重的社交障碍,但毕竟只是少数人的病症。而手机焦虑症却逐渐成为城市年轻人的通病,这样的态势不可小觑。我们真的应该为自己和身边的朋友敲响警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