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的第一次尝试——1949年到195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报纸数量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在这种情况下,为缓解政府财政压力,1949年12月全国第一次报纸经理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方针,要求“条件好的公营报纸争取自给”,“多登有益广告”。
1950年,中宣部发出了《关于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情况通报》,指出,“报纸企业化经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可以实现的”。为节约公费订阅开支,政务院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在国家机关、团体、部队、企业、学校中,个人阅读报刊由读者自费订阅。这些举措的实质是促使报纸注重从市场上的读者和广告主那里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减少国家财政补贴。
为响应党的号召,各家报纸积极行动起来,在实现企业化经营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1.适度提高报纸定价,以便部分回收报纸的生产成本;2.继续保持广告经营,以便减少政府财政补贴的数额; 3.采用国产纸张,降低成本;4.紧缩编制,健全财会制度。到1953年,《人民日报》等中央报纸和部分省级报纸相继扭转了亏损状态。
但这次市场化的进程并没有能够维持很久。1956年,统得过死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各行业脱离市场的调节、市场因素的缺失,使广告市场严重萎缩,广告收入成为无源之水,企业化成为无本之木。
第一次报纸市场化探索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告终。这次市场化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环境下对办报方式的一次探索,但在探索时间、发展规模和影响范围等方面十分有限,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规模上重“节流”轻“开支”。把企业化经营重点放在了节约开支、控制人员编制、完善财会制度上,对市场的开拓仅仅着眼于报纸发行,强调适度提高报纸售价,而未把广告作为经营重点。2.在观念、理论上未能够为报业市场化正名。3.未能促成报社内部管理体制向适应市场化需求的方向转变。4.这次市场化进程未能影响报纸内容的改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