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版和专刊报道的策划

专版和专刊报道的策划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章 专栏、专版和专刊报道的策划专栏、专版和专刊是新闻媒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因它而留住和吸引受众的,也有因它而使受众疏远和冷漠的。把握专栏、专版和专刊的新闻性,在新闻性中体现它为受众的服务性,是一门高超的策划艺术。具有特色的专栏、专版、专刊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和渠道。然而,高质量的专栏、专版和专刊并非一求即得、自然生成的,必须依赖于高质量的策划。

第十章 专栏、专版和专刊报道的策划

专栏、专版和专刊是新闻媒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因它而留住和吸引受众的,也有因它而使受众疏远和冷漠的。充分认识它的作用,重视对它的报道策划,是新形势下媒体组织者和策划人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把握专栏、专版和专刊的新闻性,在新闻性中体现它为受众的服务性,是一门高超的策划艺术。

案例

2007年1月21日,第二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在北京举行,《武汉晚报》入选2006年度十大创新晚报,是华中地区获此殊荣的唯一一家晚报。

专家委员会对《武汉晚报》的点 评是:“从个性突出的名记者、名编辑到富有特色的品牌专栏,从办好报纸、扩大影响力到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武汉晚报》一直鼎力推行‘双品牌’战略,提高了报纸发行量及广告收入,在武汉及周边城市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1999年,《武汉晚报》开全国新闻界先河,推出以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范春歌名字命名的“范春歌工作室”,这是国内第一个以记者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随后《武汉晚报》引爆了一场“造星”运动,不断扩充、壮大名专栏,形成独特品牌。

最直观的结果是产生了一大批业内外均认可的新闻作品。《武汉晚报》在第12届(2001年度)至第17届(2006年度)6年中有9篇新闻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1]。最长远的效益是培养、树立了个性标杆,锻造出了阳光团队。“胡俊视点”栏目专做舆论监督报道,几年下来,被读者誉为武汉地区的“焦点访谈”。这个团队3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栏目主持人胡俊荣膺中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胡俊视点”被评为武汉新闻名专栏。

随着“双品牌”(见图10-1)战略的深化,《武汉晚报》个性特色栏目增至30个,以品牌栏目主持人牵头的采编工作室增加到8个,从用好“一个人”发展到带动“一批人”,扩大了品牌激励的效果。从2002年起,实施树品牌栏目、树品牌记者的“双品牌”战略,到目前,共扶植个性特色品牌栏目30个。正是这些名专栏、名专刊,为报纸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

img12

图10-1 《武汉晚报》推出的“双品牌”专栏“胡俊视点”和“春歌访谈”

点 评

“双品牌”战略不仅给了《武汉晚报》一个机会,更给了记者、编辑一个机会,两者是“双赢”的结果。《武汉晚报》因为成就了这些名记者、名编辑而成就了一个个的名专栏,又因这些名专栏而使报纸的品质更上一层楼。

在媒体日益同质化的今天,究竟要靠什么在报业市场上占一席之地,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呢?具有特色的专栏、专版、专刊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和渠道。

专栏、专版和专刊对于媒体已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然而,高质量的专栏、专版和专刊并非一求即得、自然生成的,必须依赖于高质量的策划。由于专栏、专版和专刊相对较为固定,相对于大量、琐碎的日常新闻来说,其刊播周期长一些,准备时间从容一些,规律性好把握一些,因而加强对专栏、专版和专刊的策划,也成为可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专栏、专版和专刊办得好坏更能体现一个媒体策划水平的高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