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联新闻业的发展

苏联新闻业的发展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苏联新闻业的发展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苏联世界一流军事强国的地位,但是苏联为此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与此相应,苏联报业也修复了战争创伤,获得了较大的发展。1990年8月,苏联第一部新闻法《全苏新闻法》开始实施。这是对苏联原有新闻体制、制度的根本性的改变。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为使国家摆脱危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接管总统权力。

一、苏联新闻业的发展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苏联世界一流军事强国的地位,但是苏联为此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因此,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也就成为战后苏联的当务之急。配合党和苏维埃的中心任务,苏联媒体迅速转入战后社会主义建设宣传的轨道。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制度所提供的各项保障的基础上,苏联新闻业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一)报业

“二战”后,因战时需要而大为缩减的苏联报业得以恢复、发展,并在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1946年3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苏联1946—1950年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令》,这也就成为报刊宣传的重要内容。在《真理报》、《消息报》等中央一级报纸的带动下,各报调动一切手段大力宣传战后五年计划,倡导并组织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表彰劳动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伟大创举,及时总结经验、予以推广。在报纸的推动和引导下,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到斯大林逝世时,苏联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国力有所上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一定的改善。与此相应,苏联报业也修复了战争创伤,获得了较大的发展。1956年,苏联用52种民族语言和5种外语出版报纸7 537种,发行量为5 350多万份;用40多种民族语言和10种外语出版杂志643种,发行量为3.2亿多份。无论就种类还是发行量而言,报刊发展远远超过战前水平。

这一时期,苏联共产党中央高度重视报刊宣传工作,并以决议形式责成党的各级报纸编辑部成立编辑委员会。按照规定,“以总编辑为首的编辑委员会根据加盟共和国共产党中央、边疆区委员会和州委会的指示,对报纸进行经常的思想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指导编辑机关、出版处和印刷所的活动”[1]。这就形成了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中央机关报编委会制度。

斯大林执政时期,随着他的威望的提高,对他的个人崇拜也日趋盛行。在此氛围下,斯大林越来越多地实行个人专断,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在斯大林的授意和领导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一个接一个地展开。在这场运动中,一些作家、诗人被点名批判,颇负盛名的文艺杂志《列宁格勒》和《星》因刊登异己作品先是被点名批判,后《列宁格勒》杂志被勒令停刊,《星》杂志编辑部被改组。《旗帜》杂志和《哲学问题》杂志也因犯了“自由化错误”而被改组。在一系列批判运动之后,苏联思想战线归于沉寂,不同声音也哑然消失了。

斯大林逝世后至戈尔巴乔夫上台前,苏联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四任领导人执政时期。期间虽有一些体制上的变革和政策上的调整,如赫鲁晓夫继任后着手新经济体制试验,并有限度地开放言禁,打破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僵局,但从总体上看,包括新闻体制在内的国家政治体制、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985年是苏联发生历史性转变的一年。这一年,戈尔巴乔夫担任了苏共中央总书记。戈氏上台前,苏联处在一个长期的停滞时期。特别是70年代以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开始滑坡,国内长期潜伏着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机构臃肿、腐败滋生、因循守旧、纪律松弛等。受这一时期大环境的影响,苏联报刊也逐渐失去了活力,内容雷同,千篇一律。当时中央级报纸如《真理报》(苏共中央机关报)、《消息报》(苏联最高苏维埃机关报)等大量刊登会议文件、领导人讲话以及各种说教性的内容。人们对这两大报纸很不满意,戏称“《真理报》上没真理,《消息报》上没消息”。

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苏共即提出加速经济发展的战略,同时提出“进一步民主化”、“扩大公开性”的主张,并且对媒体寄予厚望。按照戈尔巴乔夫的要求,从1985年底到1986年初,苏联媒体在宣传方针和报道内容上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开始大张旗鼓地披露和抨击社会中的阴暗面。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此前苏联人从官方、从媒体上了解到的是:他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了,马上就要向共产主义迈进了,这样的社会是不会有阴暗面的。如今媒体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竞相揭露阴暗面,抨击社会弊端,包括食品供应短缺、国营企业破产、民族冲突、恶性事故、吸毒、卖淫、走私等。各媒体在报道这类事件时,似乎在比谁揭露得最多,谁披露的消息最惊人,谁的用词最尖刻,谁的鞭笞最猛烈。有的报纸就是因为这方面表现突出而闻名的。如《论据与事实》原是一家小报,发行量几十万份,影响不太大,就是因为它经常刊登一些内幕新闻,发行量陡增至300万份。一些媒体从批评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纲领发展到全面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从批评个别领导人发展到直接攻击列宁、斯大林。面对媒体披露的大量问题,人们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了——旧有的东西被打碎,新的东西又没有建立起来,于是出现了信仰真空,失去了精神支柱。加上这一时期苏联在经济上实行“休克疗法”,由于最初的调整不力使得经济迅速下滑,造成商品短缺、物资匮乏。苏联人民由此陷入精神、物质的双重困境中。

在戈尔巴乔夫的引导和媒体舆论的推动下,1990年2月,苏联开始实行多党制,不同党派纷纷出现。1990年8月,苏联第一部新闻法《全苏新闻法》开始实施。新闻法规定取消新闻检查,规定各类社会组织和年满18岁的公民个人都有权办报。这是对苏联原有新闻体制、制度的根本性的改变。新闻法实施后,许多党派(尤其是反对党)都出版了自己的报刊,有的公开反对社会主义,有的主张复辟君主立宪制,有的希望建立无政府社会,有的鼓吹民族分裂,而苏联共产党的声音却微乎其微。在重新登记的过程中,许多出版物脱离原来的创办者,自立门户。例如《论据与事实》与全苏知识协会脱钩;《莫斯科新闻》与苏联新闻社脱钩。一些报纸还删去了报头“机关报”的字样,表明自己是独立的报纸。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为使国家摆脱危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接管总统权力。该委员会行事仅三天,便告失败。“8·19”事件后,当时已为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1991年6月由俄罗斯全民投票选出)下令停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停办共产党的报刊,并宣布将俄罗斯领土上几百家共产党的印刷厂、出版社收归国有。紧接着,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8·19”事件后不久,《真理报》恢复出版(8月31日),但复刊后的《真理报》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它在“致读者”中宣称要“成为公民和睦的报纸,要坚持中派立场,支持社会的民主改革”。印在报纸右上角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被撤销,总编辑被替换,版面由过去的6—8版改为4—6版,发行量由1 000万份下降到300万份,亏空1.77亿卢布(相当于200万美元)。“8·19”事件后,《消息报》由最高苏维埃机关报变为独立的报纸,报头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被撤销,主编被撤职,发行量由1 000多万份下降到470万份。为了摆脱经济上的困境,《消息报》开始刊登广告,主要客户是外国公司。其他一些原先属于苏共党报系统的报纸,如《苏维埃俄罗斯报》、《莫斯科真理报》等也先后发生了类似的变化。

(二)广播电视

1.广播

“二战”结束后,苏联人民迅速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广播设施。战后两个五年计划对此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和广播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苏联广播事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恢复和重建工作,1946年,广播设施和居民收音机数量已超过战前水平。1947年,列宁格勒、基辅、明斯克、里加、基什涅夫、利沃夫等城市相继建立新的广播电台,并开始播音。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广播电台已达130座,收音机740万架。60年代中期,广播电台407座(已有调频台),收音机1 350万架,广播喇叭3 050万个。70年代收音机和广播喇叭数分别上升至5 000万个和7 000万个。到80年代末期,全苏有地方电台176座,转播台6 270座,同全苏广播电台一起组成庞大的、用71种民族语言播音的国内广播网。居民拥有接收工具18 740万架,平均每千人653架,其中10 480万架是有线广播喇叭(一般可选择收听电台播出的3套节目)。

全苏(中央)广播电台是专门从事对内广播的国家电台,每天播出13套节目(实际制作的只有5套,其余是为适应不同时区作息情况而复制的),播音时间累计214.2小时。

第一套是综合性节目,覆盖全国,昼夜播放20小时,内容包括新闻时事、政治经济、科教、戏剧、音乐、体育等。该节目复制4套,通过卫星分别对远东地区、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中亚地区播送。第二套又称灯塔广播电台,专门播出新闻和音乐节目,24小时连续播放,覆盖85%的地区。以上两套节目各地方台都要转播。第三套是文艺、音乐节目,每天播出17小时,覆盖45%的地区,并复制3套对西伯利亚和中亚播放。第四套是面向莫斯科地区的音乐调频节目,每天播音10小时。第五套也是综合性节目,主要为海员渔民、南北极勘查站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境外苏联人服务,昼夜24小时播音。在苏联广播节目总体安排中,新闻和音乐节目占有相当的比重。

苏联专事对外广播的电台是莫斯科电台和“和平与进步电台”。

莫斯科电台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际电台之一。1929年10月29日,开始用德语广播,最初每周只播放2小时的新闻和斯大林言论摘录,后来逐渐增加播音语种和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用77种语言,每天播出300多小时。

莫斯科电台是官方电台,经费全部来自政府。不仅对世界各个方向广播,还办环球广播。内容以新闻为主,社会政治性节目是其重点。

“和平与进步电台”1964年开始播音,自称属于公共团体的“苏联公众舆论之声”。实际上和莫斯科电台同属苏联广播电视委员会领导,只是播出侧重点不同。播出对象由最初的拉丁美洲地区扩大到北美和大洋洲以外的所有地区。从播出时间和播出语种来看,规模都比莫斯科电台小得多。“和平与进步电台”以民间面孔出现,向国外听众介绍苏联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还根据拉美各国电台的要求,为它们准备广播和电视节目。

苏联实行改革后,和报纸一样,广播作为官方喉舌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从中央到地方不再遵循“舆论一律”的宣传方针,人们可以听到各种与官方不一致,甚至是相反观点的意见。

其次,1990年8月1日新闻法的出台使私人办电台成为可能,并为私营电台的开办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三,1990年7月14日,戈尔巴乔夫发布“关于电视和广播民主化的命令”。此命令使广播不再由中央政府垄断控制,各个政党、各个政治团体和组织都有权利使用广播。

第四,新闻的公开性原则扩大了广播的批评报道面,宣传禁区逐步缩小,从生产、生活中的缺点、社会阴暗面、党内腐败现象到现行制度的弊端都在批评之列。

第五,停止干扰西方广播,采取与西方合作的态度。1991年“8·19”事件后,“美国之音”、“自由电台”加紧渗透,苏联当局对此置之不理。1991年8月28日,美国“自由电台”和“自由欧洲电台”在莫斯科设立常驻办事处。同年10月10日,英国广播公司成为西方第一家在莫斯科直接播音的电台。

第六,在广播风格和形式方面趋向亲切、自然、活泼、多样。

第七,改变了以往联邦一级电台不播广告的传统,“全苏广告公司”负责分配广播中的全部广告节目。

2.电视

从20世纪50年代起,苏联电视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51年莫斯科电视中心改建为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放节目。3年后,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试播)彩色节目。与此同时,各地也大力兴建电视台,发展电视机生产。50年代上半期,苏联电视台的数量还不多,1954年只有10座;50年代后半期,在苏联政府关于大力兴建电视台和电视转播台决议的推动下,地方电视台和电视转播台纷纷建成。1958年,苏联有电视台67座,1965年达到400多座(含转播台)。居民拥有电视机1954年为70万架,1958年300万架,1965年1 300万架,1970年达到3 000万架。

60年代至70年代,苏联实现了电视卫星转播和节目彩色化。1965年,苏联成功发射了“闪电一号”通信卫星,不久,与之配套的地面站“轨道”站研制成功。1967年,苏联第一个卫星转播系统“闪电-轨道”投入使用。这套系统开发使用后,中央电视台节目的可靠接收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国20多个城市的地面接收站都能接收到清晰度和莫斯科一样好的图像。1975年,苏联又相继建立了“荧光屏”、“莫斯科”、“地平线”3个卫星系统,使电视基本上覆盖辽阔的全苏国土。

苏联的彩色电视是1967年正式开播的。这一年的10月1日,莫斯科大街商店的橱窗里出现了播放着彩色图像的电视机。当以蓝天为背景的克里姆林宫红星出现在屏幕上时,人们发出了欣喜的赞叹。为了庆祝彩色电视的开播,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发表了题为《五光十色的世界》的社论。至1982年,苏联中央电视节目全部实现彩色化,121家地方电视台中,也有80多家播映了彩色节目。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正式开办卫星直播电视,用于解决边远地区观看电视的问题。与此同时,电缆电视也积极兴办,1990年有200多个城市150万用户入网。

苏联中央电视台是国家电视台,在苏联电视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央电视台有基本节目4套,复制节目8套,共12套,每天播映159小时,约占全国电视台总播出时间的50%。

第一套节目是综合性节目,包括全苏新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内容,人口覆盖面为95%。第二套节目是为文化水准较高的观众编排的新闻时事、文艺、体育节目,覆盖面为63%。以上两套节目各复制4套,通过卫星向不同广播区播送。第三套节目面向莫斯科地区播放,以报道首都和莫斯科州的政治、经济、社会新闻为主,并有广告。第四套节目是教学和科普节目,内容包括学校教授的课程和各种科技信息。1982年,苏联中央电视台将此套节目改为第二套全国性电视节目。

在苏联的电视节目中,新闻占有相当的比重。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要有《时代》、《今日世界》和《国际纵览》。第一套节目的晚间新闻《时代》是全国电视台都要按时转播的,除时政新闻外,它还大量采用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收视率很高。《今日世界》也是广受欢迎的一个新闻节目。《国际纵览》每周播放一次,是苏联观众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苏联电视台的文化教育节目注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结合,很有特色。娱乐节目比较健康,绝大部分为本国摄制的,由中央台的“银幕制作中心”、国内各电影厂家以及地方台共同提供。电视台还经常转播各种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以丰富节目内容。中央电视台的技术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广播电视中心之一,建立于1980年,发射塔高536米,仅次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电视塔,功能齐全,设备先进。

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全苏中央和地方有电视台120座,转播台5 500座,形成统一的微波、电缆、卫星传送交织的网络,覆盖全国人口95%左右,其中大部分可看到两套节目。居民拥有电视机3 500万台。

苏联广播、电视方面的领导机构是国家电视和广播委员会(相当于政府的部),它直属苏联部长会议,负责管理全苏广播电台、莫斯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全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该委员会出版《电视与广播》、《莫斯科广播电视节目报》、《视野》等刊物,并与120多个国家的广播、电视组织有业务往来。

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电视从节目内容、播映形式到行业管理体制,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批评性、揭露性报道大量增加;新闻覆盖面扩大;官方新闻减少;西方报道增加;非政府电视台出现。

(三)通讯社

苏联的官方通讯社是塔斯社和新闻社。

1.塔斯社

十月革命前,俄国通讯社是彼得格勒通讯社。1917年12月1日,列宁签署法令,宣布彼得格勒通讯社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的中央通讯机构。1918年4月17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作出决议,将彼得格勒通讯社与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所属的新闻局合并成俄罗斯电讯社,简称罗斯塔。苏联成立后,经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和苏联人民委员会的批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电讯社于1925年7月10日正式成立,简称塔斯社(塔斯社成立后,以前俄罗斯电讯社所担负的任务,就由它来承担了)。

塔斯社是苏联的中央新闻机构。苏联政府颁布的《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电讯社(塔斯社)的条例》对它的职责做了明确的规定:向全苏联和国外发布有关苏联和外国的政治、经济、贸易以及其他一切能够引起共同注意的消息。《条例》同时规定,塔斯社受苏联人民委员会的领导,其社务委员会成员由苏联人民委员会任命,社长领导电讯社的一切活动和行政工作。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塔斯社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通讯社。它不断扩大新闻报道范围,改进技术条件,提高工作效率。战前和平建设年代,塔斯社积极报道国家的建设成就,表彰人民群众的劳动业绩,对国际形势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介绍与分析,为苏联人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卫国战争期间,塔斯社为国内所有的报纸提供新闻。那时,塔斯社每天发出200条国内消息,发出2 000—3 000行(报纸行)的国外消息。塔斯社还创办了政治宣传画“塔斯之窗”,在战争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

战后,塔斯社发稿所用的文种逐渐增加,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驻外记者的人数也大大增加了。它发布的新闻在占世界人口总数39%的国家传播,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到20世纪50年代,塔斯社已在36个国家的40个大城市,如北京、华沙、柏林、华盛顿等设立了分社或派驻了记者。

1971年12月,根据苏联部长会议的决定,塔斯社提升为政府部一级机构。苏联解体前,塔斯社有14个加盟共和国的通讯社、俄罗斯联邦的3个分社、72个记者站和驻126个国家和地区的记者站和分社。它对内向大约4 000家报纸、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供稿,对外用俄文、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向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发布消息。苏联解体前,塔斯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通讯社之一。

2.新闻社

60年代以前,塔斯社是苏联唯一的通讯社。1961年2月21日,苏联的4个团体——新闻工作者协会、作家协会、对外友好和文化联系协会、全苏政治科学知识普及协会联合创办了“新闻通讯社”(简称新闻社)。新闻社同时向国内、国外提供消息:向国内报刊、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提供国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消息;向国外通讯社、报刊、广播电台等提供有关苏联各方面的信息。新闻社既提供文字材料,也提供图片,有时还根据国外用户的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

新闻社用50多种语言向100多个国家发稿,在国外发行50种画刊、7种报纸和100多种新闻稿。每年出版书籍、地图册、导游手册和各种小册子3 500万册。1991年以后,新闻社划归俄罗斯联邦管辖,改称俄罗斯新闻社。

苏联解体前,国内出现了一批独立的通讯社。其中较有影响的有: 1)国际文传电讯社,1989年9月由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的一些记者发起成立,主要向外国使馆、公司、银行、企业家和记者播发独立采写的新闻,苏联解体后一直是外国媒体在俄罗斯的重要新闻来源,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2)追溯通讯社,1989年5月由一些年轻记者创办,以后发展到400多人,设有30多个分支机构,每天通过电子网络、文传、电传、邮寄等方式向各地新闻媒介和商业用户发稿。3)莫斯科新闻社,有职工200多人,主要为地方新闻媒介发稿。4)全景新闻社,1991年成立,有职工200来人,主要发经济新闻。这几家社址都在莫斯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