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报业垄断的形成

美国报业垄断的形成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美国报业垄断的形成(一)世纪之交的报业发展美国的南北战争为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在此背景下,美国报业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该报同时采用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手法,大量刊登社会新闻和各种犯罪新闻。这种办报方式代表了当时美国报业的新潮流,因而被称为“新式新闻事业”。1898年美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挑起了对西班牙的战争。

一、美国报业垄断的形成

(一)世纪之交的报业发展

美国的南北战争为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黑奴制的废除、《宅地法》的实施和西部地区的开发,在美国形成了其他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所没有的广阔市场。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中,美国在经济上很快超过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1890年,美国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美国城市人口成倍增加,交通邮电业空前发达,初等教育基本普及。在此背景下,美国报业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从1870年至1900年,报纸数目增加了3倍,销售量增加近6倍,周刊数目增加了2倍。报刊经营全面转向商业化轨道,从而形成一条“90年代的分水岭”,它标志着资本主义“新闻事业进入现代化的时代的进程已经完成”[5]

在新闻事业进入“现代化的时代”之时,美国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报刊和报人,他们的办报与经营活动为美国报刊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以及新闻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普利策与《世界报》

约瑟夫·普利策(J.Pulitzer,1847—1911年)是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他出生于匈牙利,1864年应募来美从军,退役后做过各种杂工,工余时间自修法律,1867年取得律师资格,同年加入美国籍。1868年在德文报纸《西方邮报》当记者。一年后当选密苏里州议员。

1878年,普利策买下《圣路易电讯报》,开始了办报生涯。1883年,他以34.6万美元买下了纽约《世界报》(The World,1860年创刊)。他在发刊词中宣称:本报将采取新的经营管理方法,新的宗旨、方针、新的信息、新的兴趣以面向新的读者。在美国新闻史学家看来,《世界报》有两大“法宝”:一是以揭露社会弊端、发动改革运动赢得声誉;二是以煽情新闻刺激销量。该报注重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和报道,经常揭露时弊,反映民情。它在社论中曾提出解决社会不公平问题的“十大纲领”,即征收奢侈品税;征收巨额收入税;征收垄断企业税;向特权公司征税;严惩贪官污吏;严惩在选举中左右雇员选票的雇主;改革文官制度;征收遗产税等。它还发动社会运动,如为建造自由女神像台座募捐等。该报同时采用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手法,大量刊登社会新闻和各种犯罪新闻。从《世界报》的新闻标题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救命的呼声”、“一个母亲的可怕罪行”、“爱情与毒药”、“华尔街的恐怖”、“血的洗礼”、“是女英雄还是罪犯?”等等。《世界报》提倡社会改革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但是它大量刊登犯罪新闻,则为世人所诟病。

美国新闻史学者莫特曾把普利策的办报特点归结为六项: 1)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为骨干,以轻松或刺激性的新闻增加读者对报纸的兴趣; 2)发起社会运动,推动改革,以提高声誉; 3)高质量的社论版。以社论版的言论支持新闻栏所倡导的社会改革运动; 4)篇幅大、报价低; 5)率先使用插图(木刻图画);6)重视报纸的推广工作,用各种奖励办法扩大销路。这种办报方式代表了当时美国报业的新潮流,因而被称为“新式新闻事业”。

由于普利策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读者的心理,因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世界报》在他接办后4个月内,每期销量翻一番,达4万多份,1884年10万份,1887年为25万份,这一年还增办晚刊,1897年早晚刊共销100万份。篇幅也在不断扩大。原为对开8版,后来增至16~24版(星期日版是20版,后增加至40版,出版10周年纪念号为100版,开美国报纸巨大篇幅之先河),一半为广告。广告收入的增加不仅使它保持低廉的报价(2美分),而且可以增加篇幅和内容,扩大销路。普利策接办后10年,报社资产由35万美元扩充为1 000万美元,职工1 300人,每年盈利百万美元,成了资本主义大企业。

2.赫斯特与《纽约新闻报》

威廉·赫斯特(W.R.Hearst,1863—1951年)出生于旧金山一个矿业主家庭,1887年从父亲手里接办了《旧金山考察家报》。1895年来到纽约,买下一份陷于困境的报纸,更名为《纽约新闻报》。

早在主持《旧金山考察家报》时间,赫斯特就仿效《世界报》的某些做法。买下《纽约新闻报》之后,更是把《世界报》作为竞争对象和超越目标。他获取新闻的原则就是:得到新闻,第一个得到新闻,不怕花钱。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他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世界报》星期日版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漫画专栏,是画家奥特考特的“黄孩子”(Yellow Kids)。主人公是一个头发稀疏、没有门牙、穿着肥大的黄色衣服的男孩。作者借“黄孩子”的行踪将纽约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通过漫画语言表述出来,并予评论。因为“黄孩子”漫画图文并茂,滑稽有趣,很受读者欢迎,“黄孩子”也成为纽约家喻户晓的人物。1896年1月,赫斯特用高薪将奥特考特以至《世界报》星期日版的全班人马挖走,出版《纽约新闻报》的星期日版,“黄孩子”漫画也就出现在《纽约新闻报》上。赫斯特将作者挖走后,普利策另请画家作画,并以侵犯版权为由将《纽约新闻报》告上法庭。当时剧院上演“黄孩子”戏剧,商店用“黄孩子”做广告,加上两份报纸互不相让地继续上演“黄孩子”闹剧,一时间“黄孩子”就成了这两份报纸的象征,新闻界就称它们为黄色报纸,把两报惯用的煽情主义手法称为黄色新闻。其实《纽约新闻报》在黄色新闻的使用上比《世界报》更为露骨和粗劣。该报主要版面充斥着凶杀、灾祸、暴力、色情的报道,而且经常使用触目惊心的大字标题。该报有时也为一些社会运动大造舆论,但纯属虚张声势,哗众取宠。1898年美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挑起了对西班牙的战争。赫斯特和某些资产阶级报纸事前制造气氛、鼓吹战争,事后又全力推波助澜,以便在战争喧嚷声中扩大发行量以牟利。《纽约新闻报》的每期发行量1896年为43万份,1897年为60万份,美西战争开始后一度达到150万份。

在《纽约新闻报》和《世界报》激烈竞争中发展起来的黄色新闻,引起全国报纸的仿效,并于1899—1900年达到高峰。新闻史学家莫特认为,黄色新闻是在煽情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还增添了一些特殊的做法: 1)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题,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 2)滥用照片以至伪造照片; 3)采取种种欺骗手法(如捏造访问记或其他报道)和歪曲性的标题; 4)登载彩色滑稽连环画和肤浅的文章; 5)标榜同情“受压迫者”,发起运动反对平民遭受的屈辱等等。

随着黄色新闻负面影响的加深,它开始受到人们的反对和指责,《世界报》后来逐渐摒弃了黄色新闻的做法,而《纽约新闻报》却依然如故。1901年该报在竞选宣传失败后公然教唆行刺新任总统麦金莱,同年9月麦金莱被人暗杀,一时间舆论大哗,社会各界纷纷抵制该报。赫斯特被迫有所收敛,并将报纸改名为《美国人报》。

3.奥克斯与《纽约时报

阿道夫·奥克斯(A.S.Ochs,1858—1935年)出生于德国犹太移民家庭,从小在印刷所当学徒,1878年买下一家地方小报,办得颇为成功。1896年,当《纽约时报》(1851年创刊)由于创办人去世而陷于危机时,他接管了下来,并与股东们达成协议:如果能在4年内使报纸恢复元气,该报将由他控制。

《纽约时报》创办时就是一份内容翔实的严肃报纸,南北战争时已经成为美国的一份著名报纸。奥克斯接办后,决意要把报纸办成新闻全面、言论稳健的报纸,办成一份和以煽情新闻为卖点的报纸完全不同的报纸。他摒弃黄色新闻的做法,坚持严肃的办报方针,强调“刊载一切适于刊登的新闻”,并从1896年10月5日起将这句话每日刊登在报眼上(直至今天)。他还以“本报不会玷污早餐餐巾”为广告语,以强调报纸庄重、严肃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追求。此外,《纽约时报》力求报道翔实。在经济方面及时提供市场行情、金融信息、商界动态、航运消息,在政治方面详细登载政府文件、重要演说、外交协定,同时开辟法院案件专栏、图书评论专页以及评述时事为主的星期日增刊。奥克斯十分注重延揽人才,他的一大功绩就是聘用卡尔·范安达为总编辑(1904年起)。在以后20年的时间里,范安达在新闻报道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并于1912年成功组织了对“泰坦尼克”号邮船沉没事件的报道,使该报成为最早公布这一事实真相的报纸。奥克斯还善于经营管理,注重印刷质量,保持低价发行。经过一番努力,《纽约时报》很快呈现转机。1899年每期发行量上升到7.5万份,190l年超过10万份,成为面向上层读者的格调庄重的现代报纸的先驱。

(二)早期报团的形成

按照美国新闻学者的定义,报团是指在两个以上城市拥有两份以上日报的报业公司。报团是报业垄断的初级形态,它是在19世纪末期开始的报业竞争与兼并的过程中形成的。

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报业集团为斯克里普斯报团。爱德华·斯克里普斯(E.W.Scripps,1854—1926年)是世纪之交的一位著名报人。他出生于一个农场主家庭,年轻时曾在兄长所办的《底特律新闻》做事,1878年自己创办《克利夫兰新闻报》,1883年收买了《辛辛那提邮报》,随后又办了《肯塔基邮报》,初具报团的规模。1889年他同辛辛那提的业务经理麦克雷正式组成斯克里普斯-麦克雷报业联盟。随后便积极在中小城市发展报业,到1914年已经在中西部拥有23家报纸。同一年,斯克里普斯的合伙人麦克雷退出,霍华德加盟,1922年组成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报团。随后继续在各地创办或兼并报纸。老斯克里普斯于1926年去世,其子罗伯特于1938年去世,报团遂为霍华德掌握。

世纪之交,被称为黄色新闻鼻祖的赫斯特也组建了报团。他原有《旧金山考察家报》,1895年出版《纽约新闻报》,1900年在芝加哥创办《美国人报》,1902年又出版《芝加哥检查报》,1904年创设波士顿《美国人报》。以后又不断在各地兼并报纸,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报团已具有相当规模。从1917年起,赫斯特报团几乎年年增加新报,1935年达到全盛期。当时该报团在19个城市拥有26家日报(发行量占全国13.6%)、17家星期日报(发行量占全国24.2%),另外还有14家杂志、3个新闻社、2个电影公司、8个电台,成为显赫一时的报业王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报业掀起了新一轮的兼并热潮,在此期间出现了芒西报团这样疯狂兼并报纸的报团。芒西报团的业主弗兰克·芒西于1889年在纽约创办杂志《芒西》获得成功后,开始向报界发展。1916年买下著名的廉价报纸《太阳报》,1920年收买了《先驱报》、《电讯报》,1923年兼并了《环球报》,1924年吞并了《邮快报》,一时间席卷纽约的报坛,被人称为“报业绞肉机”。不过1925年正当他为收买芝加哥《每日新闻》进行谈判时突然去世,他那为时不长的报团也随之瓦解。美国早期报团还有甘尼特报团、奈特·里德报团、考克斯报团、柏德逊-麦考密克报团(现名论坛报报团)、纽豪斯报团等。

随着报团的增加、报纸种数的减少,美国报业集中、垄断趋势进一步加强,一个城市一份日报(即“一城一报”)的现象已经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