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暖》记者在暴雨现场

“·”《温暖》记者在暴雨现场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节目中心 肖 宬肖 宬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特大暴雨的袭击。从这一天中午11点30分,一直到7月22日凌晨4点,我和摄像一直冒着暴雨坚守在西三环莲花桥下,整整16小时,全程记录了莲花桥积水点排水工人奋力排水、消防官兵和北京市民守望相助的感人一夜。民警告诉我们,刚才在莲花桥北边20米处发现了积水。

新闻节目中心 肖 宬

肖 宬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特大暴雨的袭击。从这一天中午11点30分,一直到7月22日凌晨4点,我和摄像一直冒着暴雨坚守在西三环莲花桥下,整整16小时,全程记录了莲花桥积水点排水工人奋力排水、消防官兵和北京市民守望相助的感人一夜。

早在6月份,北京尚未进入主汛期,《温暖》栏目就策划了这期节目,并到北京排水集团进行了前期采访,确定了莲花桥和十里河桥两个容易积水的桥段作为拍摄点。但是,我和赶往东三环十里河桥的同事张轶义中午从台里出发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晚降临北京的,是一场61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最后演变成一场特大自然灾害。更没有想到,作为新闻记者,我们将面临的是一个从未经历的新闻现场,我和年轻的《温暖》栏目,面对的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遭遇战。

这天上午北京已经开始普降小雨,从中午12点到下午5点,雨势忽大忽小,因为无法掌控雨势,我和摄像只能每隔上十多分钟就开机记录下不同时间段里的莲花桥下的路面情况和交通状况。

从来没有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工作过,每拍摄一个画面,我和摄像都根本顾不上自己有没有被淋湿,只想着摄像机千万别出事。尽管已经给摄像机戴上了雨披,我们还是有一万个担心:镜头会不会进水?摄像机上的话筒会不会被淋湿?无线话筒会不会收不到音?万一脚底打滑摔了机器怎么办?……

虽然我和摄像都穿着雨衣,但每一次站在雨里,雨衣的帽子被风刮得四处乱飞,脚下也只有一双凉拖,所以还是从头到脚都湿了个遍。而且由于天气闷热再加上雨衣不透气,几乎是雨衣外面淋着大雨,衣服里面下着小雨。几个小时的拍摄,我们身上的衣服是湿了又焐干,干了又淋湿。

拍摄中途,排水集团的工作人员给我拿来了抢险队里唯一的一把折叠椅,他们说没想到今天来的是一名女记者,作为整个抢险现场的唯一一名女性,他们能给我的待遇,就是这把椅子。可是看着十多位排水工人还蜷缩着身子,头顶大雨,蹲在排水管旁坚守自己的岗位,我明白,我此刻和他们一样只有一个身份:记者,和性别无关。我婉言谢绝了工人们的好意,和摄像蹲在桥洞底下,随时准备冲向现场。我告诉自己,再坚持几个小时,再坚持几个小时,这次的拍摄任务就能结束了,但谁也没能料到,到了傍晚六点半,一切突然改变了。

民警告诉我们,刚才在莲花桥北边20米处发现了积水。此时抢险队队长正在接受气象频道记者的采访,我和摄像来不及等抢险队长的命令,赶紧冲到了民警所说的积水处。此时积水不到十公分,闻讯赶来的抢险队队长却立刻发现了问题,立刻转身冲向抢险车,要求工人们马上接通管道准备抽水。

所有的工人马上投入到工作中,抢险队长也示意我此刻不再接受采访,让我远离现场。眼看着水势涨起来,我隐隐感觉到这场雨已经超出了我们之前的预判。作为当时唯一一个在抢险现场的电视媒体,我必须让观众从画面中看到这里发生的一切。没人接受我的采访,我就自己出镜解说。

站在桥上看桥下的积水,我估计水深应该不超过20公分,但由于水势涨得很快,我知道这个时候再不拍摄桥下工人排水的画面,等水再涨高就更拍不了了。于是我告诉正在拍摄抢险工作的摄像,关机!马上跟我去桥下积水的地方!

摄像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跟我赶到桥下,往中心的积水深处走去。可是没想到,短短不到五分钟的时间,积水会以惊人的速度上涨,走到一半时,水深已经将近一米,到了我腰的位置。一辆旅游大巴经过我们身边时,掀起的浪花直接没过了我的耳朵,浑浊的雨水直接灌进我的鼻子和嘴里。那一刻我忽然想起:我不会游泳。离桥下正在紧张抽水的工人只有最后不到20米的距离,继续前行还是原路返回?这个念头在我的脑子里一闪而过。但我还是不愿放弃,不愿放弃让所有人看到咱们北京排水工人的不易,不愿放弃让观众了解事情进展的每一个环节。我拿起话筒开始解说。

做电视工作四年,前三年都是做后期编辑和责编工作,直到今年《温暖》节目开播,我才走出机房,到新闻一线采访和拍摄,出镜更是从未做过,从未想过,更何况是在那样一个复杂、危险的环境里。由于紧张过度,我竟然忘记了当天是几月几号,掏出手机想看日历,又发现居然已经因为进水黑屏了。我顾不上多想,赶紧安抚自己的情绪。十几秒钟后,我镇定下来,一口气说完了临时想好的一段话。

在水下拍摄没多久,排水集团的工作人员出于安全考虑,命令我和摄像马上撤离。但是,我们还是抓紧时间,拍到了他们俯身在深深的积水中紧张作业的感人场面。

回到桥上,我发现情形很不乐观。水位还在不断上升,雨越下越大、莲花桥两端被滞留的车辆越来越多、路边围观的人群不停地发出惊呼……大雨以出乎人们预料的强度砸向北京,打乱了这个城市的所有节奏,也打乱了我们的采访计划。在来现场之前,我已经确定了采访对象就是抢险大队队长张朴。可是此时,这场雨、这场雨里所有的人和事都成了我的主角,手机被水淹,电话打不出去,我无法跟制片人、主编了解整个北京城目前的情况、沟通拍摄方案的调整,我只能自己做出判断——拍雨还是拍人?

我向周围因断路而滞留的市民了解情况,他们不断地告诉我北京现在各个区的大雨情况,通州民房倒塌、京港澳高速严重积水、少年军校多名学生被困……看来这场大雨来势汹涌,我最后作出判断,拍雨,和雨中的人。可当我告诉摄像继续跟进排水工人作业时,这个瘦弱的小伙子却告诉我,他实在支撑不了了,他在刚才那个大浪打过来的时候为了保护摄像机拉伤了肩膀的肌肉。

看着这个并不强壮的小伙子肿起来的肩膀,我不忍心再让他下到水里。只能到附近的快餐店稍作歇息,一来是检查摄像机有没有进水,二来可以喝上一杯热水吃一点东西,我们已经十几个小时水米未进了。

补充了能量,我们再次回到大雨中的莲花桥,此时,桥下积水已经深达两米多。晚上9点多,我突然发现张队长正准备将车上的救生衣和救生圈交给一个黑衣小伙子,原来在对面的马路上,有一辆双层公交车里陷入水中,积水已经淹没一层,向二层逼近,车上被困11人。这个小伙子就是车上的乘客,他冒着生命危险从二层的车窗里爬了出来,看见这边有抢险车,想着过来借救生用品。

这时,闻讯赶来的消防官兵迅速展开了救援,他们在车与桥之间用绳索拉起一道生命线,把困在双层巴士里的11个人全部安全救出,周围的市民也都伸出援助之手。我们独家拍摄、记录下了整个救援过程,而这感人的一幕,也成为次日《温暖》节目中最吸引人的段落,成为那个雨夜北京人守望相助的感人场景。

雨一直下,排水工作紧张有序。凌晨12点30分,排水集团的物资车在路上堵了五个多小时后终于赶到了莲花桥,此时距离工人们上一次吃饭已经整整12个小时。饭菜已经凉了,张队长说他们现在吃饭已经不知道是什么味了。但为了保持体力,他们还是得把冷菜冷饭往嘴里塞,实在觉得没味道,他们就抓一根生辣椒嚼嚼。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吃饭只能是轮流吃,每次只能有两三个工人。有一位工人实在累得不行了,宁愿不吃饭,只为了在车里打一会儿盹。凌晨1点,摄像机忽然没有电了,电池又在车上,可是看见工人师傅半倚着窗户劳累的样子,我实在不忍心打扰他。我和摄像只能站在车外淋着雨让他睡了20分钟。这是一整天的拍摄中第一次放弃机会,20分钟,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会错过很多精彩的镜头,但此刻,我们宁愿放弃这些,只想让这些累极了的师傅们踏踏实实休息一会儿。

直到22日凌晨3点30分,莲花桥的积水才完全抽干,双向道路恢复畅通。看见一辆辆行驶过的大巴车里疲倦的身影,我也有感而发地在镜头前说道:这些在莲花桥被困了8个多小时的人们,终于可以回家了。我以为这将是今天拍摄的结束,我以为这是一场完胜的战役,可是张队长却告诉我,他们还要赶往双营桥支援那边的抢险工作。已经疲惫不堪的我们,毅然决定跟随他们前往,因为,记录下这一切,也许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此刻唯一能尽的职责。

从凌晨4点到6点,双营桥汇集了8辆抢险车,250多位抢险工人,可是直到6点30分,水位还是没有下降的趋势。由于节目还将赶在当天晚上19点45分播出,我们只能带着疲惫地身体踏上回台的路。临走前,我站在远处看了很久。大暴雨过后的清晨,北京的天空明净蔚蓝,阳光下,一张张黝黑的面孔或是忙碌或是疲倦的睡着,和这群师傅们在一起奋战了将近20个小时,我比任何局外人都更心疼他们,我也希望,这天之后能天天放晴,让这群可爱的师傅们好好的歇一歇。

工作四年,我第一次站在现场,第一次出镜,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碰触到人们最善良的心灵。这一夜,我看到了奋战,看到了坚守,看到了温暖,看到了团结的力量。这一夜,对我而言是骄傲的,为这个城市骄傲,为我的这份职业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