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外汉语教学和中韩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和中韩文化差异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国作为中国的东亚邻国,在文化上受到中国的影响恐怕是最深的,这在中韩之间因韩国将端午节作为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而引发的遗产归属争论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总之,在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人们已经很难将中韩两国文化截然分割开来,我们至多在同中求差异、异中见认同。

韩国作为中国的东亚邻国,在文化上受到中国的影响恐怕是最深的,这在中韩之间因韩国将端午节作为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而引发的遗产归属争论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确,中韩两国在传统文化上有着很大程度的同质性,近年来在中国劲吹的“韩流”和在韩国刮起的“汉风”绝不是偶然现象,这说明两国人民在对方身上找到了各自曾经拥有而如今却已丢失的某些传统文化痕迹,这不能不说两个民族在文化交流上“心有灵犀一点通”。此外,在家族称谓体系、姓氏制度、家庭传统伦理准则社会价值观等方面,中韩两国一直保持着惊人的相似性,以至于当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的不同时,人们反而感到疑惑不解、不可思议。例如,重家族、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学而优则仕以及尊师重教、忠孝节义等中国人熟悉的传统观念,无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韩国人的思想意识当中,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另外,几乎所有中国传统节日都被韩国接受并保留至今,至于农历纪年法、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等文化,韩国恐怕是中国本土以外保存最完整的、仅有的域外国家。总之,在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人们已经很难将中韩两国文化截然分割开来,我们至多在同中求差异、异中见认同。在这种情况下,笼统地比较中韩文化上的异同,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以下我们不妨通过追踪汉字在韩国文化中的兴衰历史,了解两国在语言文化上的区别和联系,明确汉字、汉字词在两国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及现实影响,从而加深对对韩汉语教学特殊性的认识。

汉字是重要的文化承载工具,在中国多种发音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书写工具。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汉字同样成为韩国文化传承的工具,韩国目前留有的大量古籍文献都是用汉字书写的,学习汉字对于韩国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不可缺少的。

与日语中汉字的使用方式不同,汉语词通常未经改造而直接被韩语接纳为韩语的汉字词,这在韩语词语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而且,韩语中汉字词的发音较日语中同类词语更加接近汉语读音。如今,虽然韩文中的韩字(又称“谚文”)可以完全摆脱汉字,独立承担语言交流的任务,但由于韩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异义词,有时必须标注汉字才能区别语义的不同。

一、汉字在韩国文化史中的地位

据考证,汉字最初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在汉代(公元2世纪初)逐渐传入越南、朝鲜半岛的,并通过朝鲜半岛于公元3世纪进一步传到日本,成为这些国家记录行政公文的主要工具。汉字传到这些国家后,它们的发音分别受到本国的发音体系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越南汉语”、“朝鲜汉语”和“日本汉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语音上的变化与英语在不同国家传播后形成的不同发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后者接受的是完整的英语语言及文字作为其官方语言和通用文字;而前者接受的仅仅是用来帮助记录本国语言的文字——汉字。这就出现了如何按照本国语音体系,用这些汉字注音、表意的问题。撇开越南、日本的情况不论,单从朝鲜半岛的情况来看,朝鲜半岛在引进汉字及汉语词后的很长时间内没有形成用汉字注音、表意的统一规范的方法,直到7世纪情况才有所改变。7世纪末,新罗大儒薛聪发明了一种注音方法,叫作“吏读”,它主要为政府官吏们用汉字及用汉字组合表达朝鲜语词提供了方法。这种方法是实词用汉字字义,虚词用汉字读音记录朝鲜语音,以便书写、阅读。“但是这些汉字及汉字组合毕竟不能用来表达所有的朝鲜语词句,只能作为辅助文字使用。而且,这种交际语言与书写文字的相异性,使得只有少数贵族特权阶层才能掌握它,而广大的平民百姓则处于文盲状态。于是,朝鲜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1418—1450年在位)于1446年颁布了由他亲自创制的朝鲜语拼音系统,叫作“训民正音”,即现今的“韩字”。它在对朝鲜语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十分精细地分离出元音与辅音,其中元音字母取法于天、地、人等象形图形,辅音字母则根据舌、唇、声门的对应位置的图解区分而成。与其他常见的拼音文字不同的是,这种拼音字母用来组合成词语时,音节字母并不是按一定次序附着于同一条线上,而是相互叠加、组合成一个类似汉字的方块字,即组合成像汉字一样的表音书写单位“韩字”。这也是朝鲜文字与借用汉字创造的日语文字的不同之处。实际上,朝鲜拼音文字可以完全摆脱汉字而独立记录朝鲜语言,作为音节文字的日文“假名”系统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朝鲜拼音文字的发明,就使得此后运用汉字及汉字词变得更加灵活、白如,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朝鲜语书写文字的表现力。

世宗大王创制朝鲜文字,致力于开启民智,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此后大约50年间,朝鲜文字得到普及,许多汉文文献被翻译成朝鲜文,公文用朝鲜文撰写,科举考试用朝鲜文命题。但是,从燕山君时代(1495—1506年)起,在社会上层却出现了崇尚汉文、贬抑朝鲜文的风气,当时的统治阶级、两班阶层位用汉字写信、创作,以至于日本德川幕府时期被派到日本的朝鲜通信使,可与日本的儒学家、僧侣用汉字笔谈,并即席创作汉语诗词。此后几百年间,虽然拼音文字系统仍旧得到推广并大大促进了朝鲜民族文化的发展,但除了通俗的作品以外,朝鲜文中仍然大量使用汉字。到了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朝鲜拼音文字开始重新受到重用。传教士们发现朝鲜拼音文字非常适合于宗教教义在社会底层的传播,于是,各种经文经书被翻译成朝鲜拼音文字,因此,拼音文字在向朝鲜传播基督教、介绍西方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朝鲜半岛掀起“文明开化”运动,在被称为“甲午更张”的改革中,封建制度受到冲击,朝鲜半岛引进西洋历,从那时起,书文记录从专门使用汉字过渡到汉字与表音字混合使用时期。1910年被日本吞并,日本统治者规定在朝鲜半岛使用日汉混用文字,教育机构不准使用朝鲜本土的拼音文字*不仅如此,总督府命令解散研究表音韩字的朝鲜语学会,把表音文字学者当作反日思想者加以迫害,有的学者还被捕入狱。因此,在整个殖民统治期间,使用表音字成了弘扬民族主义精神、反对日本统治的象征。1945年韩国的光复,为拼音文字的普及和发展带来了契机,如今10月9日被指定为“韩字日”,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举办各类纪念活动。可见,战后初期朝鲜半岛大力提倡使用拼音文字,抑制使用汉字,还与其民族受到殖民统治的历史有关。

二、目前汉字在韩国的使用状况

战后一个时期,中国周边汉字文化周国家就如何对待汉字的问题都有过争论。例如日本有一些人将汉字与落后、愚昧画上了等号,认为要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就要废除汉字的使用。1945年11月的《读卖新闻》就发表了社论《废除汉字》,文章指出:“将汉字废除,就等于把我们脑袋里残存的封建意识一扫而空,我们于是可以义无反顾地追随美国人的高效率。要建设文化国家,确立民主政治,必须从废除汉字、改用拼音罗马字,以提高人民知识水平做起。”日本此后一改明治维新以来以自创汉字词来接受西方外来语的做法,开始直接使用片假名来拼读外来词语,这恐怕与日本对待汉字的态度发生变化不无关系。

其实在邻国出现这种现象也并不奇怪。由于汉字书写复杂,数量庞大,“汉字落后论”在中国国内也一度存在了很长时间,认为汉字是发展教育及信息化的瓶颈,因而有人主张“汉字拉丁化”,甚至建议废除汉字。但实践证明,汉字并没有阻碍东亚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日本也没有因使用汉字而在现代化方面受到影响。相反,在计算机输入问题得以解决后,汉字在信息处理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汉字的功用得到重新评定,汉字成为与英语并行的重要文字系统。经比较我们也可以发现,虽然汉字的初始学习难度大,但掌握常用字词后不必像学习英语那样需要继续记忆大量单词,而且汉字的表意性也能充分调动人脑的学习能力。

与日本的情况相比,朝鲜半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排斥汉字的使用,除了韩字有简便易学、字义对应更适合于表现韩语等自身优点以外,主要是出于民族主义的考虑。自19世纪末以来,特别是1910年半岛被日本吞并以后,作为朝鲜民族象征的拼音文字与汉字混合使用的标准方式被禁用,取而代之的是假名与汉字混用的日文。二战结束后不久,半岛南北开始分治,在汉字的使用上,作出了不同的选择。1948年,新成立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废除了书文中的全部汉字,单纯使用拼音文字。不过到了1968年,根据金日成的指示开始逐步恢复汉字教育。目前朝鲜小学生从五年级开始学习汉字,至高中毕业为止学习l 500个汉字,大学期间再学习1500个,共计教授3000个汉字。

韩国于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后,即对国民小学学生实施汉字教育。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后,韩国政府制定了《韩字专用法案》,但鉴于历史的缘故,该法案的附加条款中又规定“韩字专用为原则,必要时并用汉字”,暂时允许兼用汉字。考虑到韩语中大量存在汉字词,韩国教育机构制定的语文政策坚持汉字教育,所以,一直到1965年,在韩国国民小学四至六年级国语教科书中,一直采用韩字与汉字并记的方式。1965年至1969年,则实行了韩字与汉字混合使用的方式。

1968年,韩国政府下令从1970年起,公文中禁止使用汉字,废除了中小学教科书中使用的汉字。不久,鉴于社会舆论对废除汉字教育的批判压力,韩国政府又开始修改全面废除使用汉字的方针,1972年韩国教育部确定恢复初中、高中的汉字教育,并公布了1800个“教育汉字”和供一般日常生活使用的l 300个“常用汉字”。1974年又进一步明确学生要学习1800个基础汉字(初中900个,高中900个),并允许汉字在国语和国史教科书中加到括号内使用。1983年公布第一批简化字90个,其中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近似的有4个,其余57个则成为与中国简体汉字不同的韩国汉字。1987年韩国教育部规定小学只学韩国拼音文字,初中学汉字900个,高中文科再学700个汉字,而高中理科不再增学。

近年来,随着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东北亚地区经济迅猛发展,形成了所谓的“新汉字文化圈”。这使得中韩相互交流激增,学习汉语、使用汉字在韩国蔚然成风,韩国政府也随之意识到汉字教育对内有利于国民教育,对外有助于实现国家利益。1999年2月9日,韩国总统金大中签署总统令,批准了文化与旅游厅的一项计划,即推进中文和英文在道路牌和政府公文中的使用。1999年8月起,韩国公文和新发的身份证姓名开始并用汉字。

2000年底,韩国教育部发表公告,公布了经过调整的汉字教学用基础汉字1800字,又根据语言环境的变化和韩语的特点增删了44个汉字,但总数保持不变。加上用在姓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中的汉字,实际教学用汉字超过2000字。公告指出,面对2l世纪信息社会所引起的新型东北亚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如何主动应对语言环境的变化,切实有效地搞好汉字、汉文教育,确立新的教育体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韩国语文教育研究会、全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等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民间团体积极开展推进汉字教育的运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韩国有十几家考试机构每年举办一次汉字能力测验,在全国设有一百多个考点,参加人数逐年激增,参加考试者涵盖5岁儿童到80岁高龄的老人的各个年龄层。2003年参加汉字等级资格考试的人,已经超过100万。2000年秋天,韩国汉字教育促进总联合会主席、明知大学教授陈泰夏列举了汉字在韩语小的功用:第一,韩文之中,同音异义者甚多,只靠使用拼音文字,往往无法区别其异同;第二,要读懂古籍及从事学术研究,不能不懂汉字;第二,汉字不仅表音,也是信息量极为丰富的表意文字,它适合电脑时代;第四,懂汉字有助于学会中文与日文。他还告诫国人说:“2l世纪将是汉字文化圈的时代,韩国人千万不要成为时代的孤儿。”

然而,由于韩国国内存在主张汉字教育与主张只用韩字、反对汉字教育两派之间的争论,韩国国内对汉字的教学内容、教学量以及教学方式并没有达成共识。[1]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的汉字、汉文教育和汉语教学是不同的概念,它们分属于不同的门类,是相互分离的。汉字、汉文的教育仍沿袭传统的形式,其主要学习内容是古文中的繁体字,并以弘扬传统伦理道德为己任;而目前日益升温的汉语教学则属于外语教学,目的是培养现代汉语的听说读写技能和汉语交际能力。

三、对韩国学生的汉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目前我国接受的来华外国留学生中韩同学生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针对韩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日益成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热点领域。鉴于汉字在韩国语言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通过分析韩语中大量存在的汉字词,探讨汉、韩语在语词方面的对应关系,了解汉、韩两种语言在汉字使用上存在的异同及其规律性,无疑会有助于对韩国学生的汉语教学。

首先,如前所述韩语中存在大量的汉字词,但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汉字词同时有它对应的韩语固有词,两种词可以根据语法、语义、语境、词语搭配等的不同情况选择使用。同样,风、雨、水、火、天、地、日、月、山、春、夏、秋、冬等表示自然现象的词语,除直接按照汉字词形式读音外,也可以按照韩语固有词读出。

其次,韩语汉字词与汉语大致同义的词大量存在。

正因为如此,韩国学生学习汉语初期,较其他国家学生感到轻松许多,对于汉语句子的理解往往更快、更准确,优势非常明显。然而,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一种语言由特定的文化而衍生,它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制约,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汉字在韩语中毕竟是借用,它们的读音、所表达的意思与汉语相比还是有差异的,这往往对韩国学生的后期学习,即进一步熟练掌握地道汉语形成障碍。这主要表现在,有一些汉字词在汉语和韩语中所指是有所不同的。

另外,虽然韩文中的汉字词汇大部分是从中国输入的,但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汉字词却是在韩国形成的,其词素虽源自汉字字义,但所构成的词却又不同于汉语词。

此外,还有许多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政治、经济、科技类词汇,是在明治维新时期首先在日本创造后传入朝鲜半岛的,而且这类韩国汉字词是从日文汉字的读音得来的。这些词汇完全是日本式的,所以以汉语语法来看就成了错误用法。

对于韩国学生的汉语教学来说,关键是如何通过对比分析韩语汉字词和汉语中对应词的异同,使他们尽快摆脱母语带来的所谓的“负迁移”,准确把握汉语词的读音与语义,达到迅速提高汉语水平的目的。

韩国学生在汉语理解中所产生的问题和障碍,除了存在于汉字词的差异外,也表现在文化差异上。不可否认,中国和韩国都是东方国家,文化和习俗比较相近,与东西方文化差异相比,中韩文化差异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是,中韩毕竟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韩之间在风俗习惯上仍存在着诸多区别。例如,中国人间“什么时候吃你们的喜糖”或“什么时候喝你们的喜酒”;而韩国人却说“什么时候吃你们的面条”。

由于中韩文化、习俗及现代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有些汉字词使用时可能会产生歧义,下面就分析其中常见的一些词语。

“爱情”在汉语中专指男女之间的感情;而韩语中则范围广泛得多,它可以指爱、慈爱等。因此韩国学生造的句子中经常会出现“父母对子女的爱情”、“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情”等词句。

“爱人”在汉语里专指妻子或丈夫;而在韩国“爱人”指的是婚外情人。因此若问韩国朋友“爱人”的情况,他们自然会感到面红耳赤、难为情。

“哥哥”、“姐姐”:韩国人完好地保留着长幼有别、尊师重道的传统观念,兄弟姐妹之间自不待言,就是在朋友同学之间也通常很少对年长者直呼其名。在初识时,相互客气地使用敬语,一旦得知对方的实际年龄,便以兄弟、姐妹相称,哪怕只相差一岁,年幼者也要对年长者使用敬语;作为回报,“哥哥”、“姐姐”们自然也要处处作出长者的姿态,承担更多的责任。顺便指出,如果你看到韩国学生把腰弯成九十度向老师敬礼,那八成是初来乍到的,久而久之他们也会和中国学生一样见到老师仅仅点头致意。

“先辈”、“前辈”:“先辈”在汉语中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家族、亲友之间)辈分大的人;二是指已经去世的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的人。偶尔也用来指“前辈”,即年长的、资历深的人。但在韩语中“先辈”仅与汉语的“前辈”相当,而且主要是用来指在同一学校就学或在同一公司工作的,在届别、级别上领先于自己的师兄、师姐,与“后辈”(指师弟、师妹)相对。

“先生”(即“老师”):在韩语中专指中小学、高中的教师,大学老师一律统称教授,必要时再按职称细分成讲师、副教授、教授等。同样“校长”一词也限于中小学,综合大学校长使用专用词“总长”,专科大学校长和综合大学内部二级学院的院长一并称为“学长”。

“时间”在韩语中包含多于汉语的指称,它可以表示时间单位”小时”,还可以指学生上的“课时”。“今天上午有两节课”,用韩语说成“今天上午有两个时间”。还有,学生上课叫听“授业”,老师上课叫作“讲义”。

有了对韩语汉字词的了解,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针对韩国学生在初学汉语时可能遇到的母语汉字词干扰,引导学生尽快摆脱母语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避免把韩语的词义和用法当作汉语的词义和用法来理解和运用相对应的汉语词。从一开始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态度,既要利用韩语存在大量汉字词的有利条件,又要充分意识到汉语和韩语的不同之处,避免将两者混淆。因此这类词语是对韩国学生的汉语教学中应着重进行比较的内容。

[1] 全香兰著:《从近20年来的学位论文看韩国的汉语、汉字研究》,载于《中国教育报》,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