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高校开设东南亚语的基本情况

中国高校开设东南亚语的基本情况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通过对全国主要外语院校的东南亚语开设情况所做的调研发现,东南亚语种的设置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河南、四川、广东、广西和云南等8个省、区和直辖市。中国传媒大学共开设了5个东南亚语种,泰米尔语为国内首家开设。现特别介绍几所开设东南亚语专业的院校。

我们通过对全国主要外语院校的东南亚语开设情况所做的调研发现,东南亚语种的设置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河南、四川、广东、广西和云南等8个省、区和直辖市。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与东南亚的地缘优势,所开设东南亚语种的学校较多,因此没有一一列出,只列出广西和云南最有实力的高校各一所,并有专门的部分对广西和云南的东南亚语开设的现状做描述和分析。

① 数据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9713.htm,2012-8-10.

表8 我国开设东南亚语的主要高等院校

续表

续表

(资料统计截止到2013年3月)

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国内开设东南亚语最具实力的3所大学,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以其开设语种全 (8个语种全覆盖)、博士授权专业最多 (7个语种招收博士生)、科研和教学水平高而著称;北京大学办学层次高、科研和教学水平堪称一流,在所开设的5个东南亚语种中,缅甸语、泰语、印度尼西亚—马来语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其开设的东南亚语种全、专业多,学生具有复语型、复合型和高素质的特点而闻名国内外。

在北京,主要有4所大学开设东南亚语专业即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而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外语方面是国内久负盛名、顶尖的院校。就东南亚语的开设而言,北京大学办学层次高,覆盖了本科、硕士和博士3个层次的教育,开设了5个东南亚语专业,有3个专业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东南亚语种全,所开设的专业多,学生普遍具有复语型、复合型和高素质的特点。中国传媒大学共开设了5个东南亚语种,泰米尔语为国内首家开设。

在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东南亚语专业有3个,下属于东方语学院,是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两所解放军外语院校开设了东南亚语专业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的亚非语系是全国东南亚语种开设最全、师资和科研实力最为雄厚的院校。

在南方,广西和广东省开设了东南亚语专业。广西基于与东盟国家的地缘优势,所开设的东南亚语种的院校较多。广东省只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设东南亚语专业,是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在西南部,云南省和重庆市开设了东南亚语专业。位于重庆的四川外语学院只开设了越南语专业,而且是重庆市唯一开设东南亚语的院校。云南民族大学是西南川、黔、滇、渝四省中开设东南亚非通用语本科专业最多的院校。

现特别介绍几所开设东南亚语专业的院校。

北京大学的东南亚语专业属于外语学院的东方语言文化系,最初成立于1946年,创建人是我国著名的东方学家季羡林教授,该系是国内高校中东方语言学科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教学和科研机构。该系曾先后更名为东方语言学系、东方语言文学系和东方学系。有教师55人,其中教授14人 (博导9人)、副教授23人、讲师13人、助教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3人。在校本科生205人、硕士生62人、博士生22人,学生共计289人。建系50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2850多名毕业生 (2004年资料)。该系开设的东南亚语专业包括菲律宾语言文化专业、缅甸语言文化专业、泰国语言文化专业、印度尼西亚—马来语言文化专业和越南语言文化专业,其中缅甸语、泰语、印度尼西亚—马来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所开设了5个东南亚语专业,办学层次覆盖了本科、硕士和博士3个层次的教育。是教育部2000年首批设立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1年被批准为 “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最早成立于1959年,越南语、泰语、缅甸语和印地语开始设立专业,教师大多为归国华侨。1959年至1963年间周恩来总理调集了很多外语名家到该系任教。目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开了8个东南亚语种,覆盖了所有的东南亚国家语言,是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同时是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单位,具有博士后流动站。1986年越南语专业开设了硕士学位点, 1999年亚非语言文学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东南亚语种的在职教师达50多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0余人;越南语专业的教师中有5人为教授;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总人数的9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7.1%,其中获得东南亚语种的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2%,师资力量非常雄厚。该系雄厚的师资力量造就了一流的科研成果。越南语专业教师主持完成了4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南亚语种群获得了2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在教材体系建设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出版了许多本科核心教材,在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越南语专业教师所出的教材占全国教材的20%。东南亚语学生的培养已经覆盖了所有的学位教育即本科、硕士及博士,7个语种即越南语、缅甸语、柬埔寨语、老挝语、泰语、马来语和印度尼西亚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国内招收东南亚语种博士最多的院校;同时该系也具有了东南亚语种的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已经有越南语和印度尼西亚语的6名博士后人员出站。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 (原亚非语系)创建于1961年。学院的专业包括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泰语、马来语、菲律宾语等东南亚语在内的16个专业,是全国外语院校中开设外语专业多、历史悠久的院系之一,同时也是全国外语院校中开设东南亚语种非常全的院校,已经覆盖了东南亚国家8种国别语。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在亚非语系建立了国家外语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并纳入 “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2007年和2008年亚非学院分别获批教育部和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亚非学院现有教师4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40%,每年聘请7~8名外国专家来院任教,聘任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院客座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雨露校长曾在2011年接受 《中国日报》的采访时,提出了北外培养小语种的方法。他说道,北外每一个小语种的师资都由中外专家共同组成。国家外专局出资帮北外选择聘请高水平的外国专家。在过去70年里北外已经聘了4000多位外国专家,同时北外从大语种里面选择优秀的中国学生到小语种对象国去留学三年,然后回来再读一个国际关系的博士学位,留校从事国别和国际地区问题的研究。北外小语种的学生一般是两年或四年招一届,每一届招12~16名学生。学校对这16个学生来进行精细的训练。北外有一个 “7+1”的出国培养机制,由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北外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学生8个学期中有一个学期是在语言对象国学习,有机会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国情。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费用不需要自己来负担。[1]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的建设目标是拥有完备的教学、科研资源,形成完善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复语型、复合型、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成为国内一流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基地;同时,积极配合国家对外交往战略,形成覆盖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西非6大区域、26国,兼涉人文、社科和国别、地区研究的学术研究领域,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服务于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事业和社会需要,成为亚非国别、地区研究的重要基地。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东南亚语专业有3个,即越南语专业、泰语专业和印度尼西亚语专业,这3个东南亚语专业与其他非通用语专业一起被批准为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越南语专业以越南语、英语双语并重为办学原则,推行 “7+1”模式,使学生在校8个学期中,有1~2个学期前往越南留学。毕业生的英语要达到英语专业四级水平。印度尼西亚语专业建于2002年,每隔两年招生。本专业以印度尼西亚语、英语双语并重为办学原则,毕业生的英语要达到英语专业四级水平。泰国语专业建于2001年,是教育部非通用语种特色专业,本科每两年招生,有硕士学位授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于1997年1月在原广州外国语学院东语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该学院的东南亚语学科涉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语、泰语和越南语3个本科专业。随着大学学科门类的不断增加,非通用语专业更是充分利用日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了 “非通用语+英语+辅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于2000年5月的 “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于2001年1月获教育部批准为 “试办基地”,并于2003年年底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2004年3月获批准为 “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983年开始,越南语专业实行 “越南语+英语”的5年双语制教学模式,到2004年改为 “越南语+英语+辅修专业”4年双语制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拥有7名教师,包括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3名、助教2名,其中获硕士学位者3名、在读博士及在读硕士各2名。越南语系采取独具特色的 “3.5+0.5”国际化合作办学模式,安排学生于3年级上学期赴越南留学半年,增强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和加深对对象国国情的了解。泰语专业始创于1970年,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施 “泰语+英语”的5年双语制,至90年代末拓展为 “泰语+英语+辅修专业”的教学模式,2005年又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将5年学制改为4年双外语制。印度尼西亚—马来语专业于1970年创建,1982年,该专业实行 “印度尼西亚语+英语”的5年双外语教学模式,1984年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1世纪初将印度尼西亚语专业拓展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语系,并实行 “印度尼西亚语+英语+辅修专业”的教学模式。

广西民族大学已开设越南语、泰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等专业,涵盖东盟十国的语言,是全国开设非通用语种外语本科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云南民族大学是西南四省开设东南亚语种最多、东南亚语本科专业最全的院校,2004年建立了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

从上述院校的东南亚语专业的开设情况,可以看出有两个明显趋势。一是东南亚语专业的国际化办学趋势日趋明显。很多院校都采取了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办学的模式,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采取的 “3.5+0.5”培养越语专业学生的思路,即学生在4年的学习期间有半年在对象国进行留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采取了 “7+1”的培养机制。北外的非通用语的学生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在8个学期中有1个学期在语言对象国学习。上海外国语大学也是如此,学生在4年的学习期间,有1~2个学期在语言对象国学习。通过这样的出国留学机会,学生能够比较好地感受语言对象国的文化和国情,较好地提高语言基本能力。二是很多院校开始施行 “非通用语+英语”的人才培养思路,使学生朝着多语型、复合型方向发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事业发展潜力。

随着我国与东盟各国关系的发展以及东盟一体化、国际化的趋势,所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掌握好某一东盟国家语言,还要有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这是因为在很多东盟国家不仅要求学生学好本国的通用语言或母语,还要有良好的英文基础。因此,我国的一些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已经把非通用语和英语同时并举,如上海外国语大学采取非通用语和英语双语并重为办学原则,毕业生的英语要达到英语专业四级水平,培养复语型、复合型人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采取 “东南亚语+英语+辅修专业”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