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信度与修辞权威

可信度与修辞权威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新闻稿中,经常可以看到新闻稿的开头会描述新闻的来源,如“据路透社报道”等,一方面这是一种新闻习惯,是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表现;另一方面,读者看到这些报道源自著名的通讯社,会自然产生一种信任感。对于可信度的研究一般可分为两类:特质说和关系说。对外报道类软新闻要具有可信度,要赢得目标受众的信任,编译者就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建立自己的修辞权威。

在新闻稿中,经常可以看到新闻稿的开头会描述新闻的来源,如“据路透社报道”等,一方面这是一种新闻习惯,是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表现;另一方面,读者看到这些报道源自著名的通讯社,会自然产生一种信任感。这种信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一本杂志而言,要求其登载的所有新闻稿共同努力,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慢慢建立起来。

可信度的构建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缓慢的过程,目前的研究一般从传媒角度和受众角度进行。美国的媒体可信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位于华盛顿的皮尤研究所跟踪研究媒体可信度已经长达几十年之久。对于可信度的研究一般可分为两类:特质说和关系说。持特质说的学者认为,可信度是媒介的一种特质,这种特质取决于媒介本身的情况,与受众无关;持“关系说”的学者认为可信度是受众与媒介之间的一种关系,是通过受众的认知来形成的,受众是可信度内涵的一个重要构成,而不是单纯地取决于媒介本身(刘琼,2010:11)。目前,随着受众研究的发展,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关于可信度的研究视角也因此从媒体转向受众,强调受众的主观认知对于可信度的决定性作用,关系说得到了学者们普遍的认同。

本研究认为,要提高软新闻编译稿的可信度,关键也在受众,编译者要通过“言语权力”迫使读者对他们产生信任感,这种“言语权力”就是“修辞权威”,是在读者和媒体的关系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权力的运作,是“在现实社会政治环境中,通过修辞得到实现并以修辞命名的‘言语力量’”(刘亚猛,2004:29)。“修辞权威”这一概念其实古已有之,最早的论述可以追溯到Aristotle,他的三种诉诸中就强调修辞者的人格诉诸(ethos)。

当演说【在听众中】产生对演说者的信任感时,说服通过人格得到实现。一般地说,不管讨论的话题是什么,公道的人【跟其他演说者比起来】总是更迅速地赢得我们更大的信任。……人格对于说服几乎可以说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1954:1356a)

Aristotle所指的人格实际上就是包含在修辞权威的范畴之内的。不过,如今的权威不仅范围大,而且在构成上更为复杂。刘亚猛认为,一种权威应该是由三方面构成的,即修辞者的自身的人品(如善良、友爱等)、在某一专业领域的身份地位(如医生、科学家等)以及在特定场景中获得的权威地位(如某一事故的目击证人)。所有有效的说服手段都是权威的不同表现形式,“说服离不开权威”,说服者都是在自觉不自觉地借助于“以势服人”(刘亚猛,2004:190)。

Foucault认为,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权力,权力是话语运作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转引自辛斌,2003:1)。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觉得一个人诚实可靠,那么一般就会欣然接受他的观点。在这个例子中,他的人格就使他具有了权威。在美国的总统选举中,一般连任者获胜的几率比较高,这是因为民众倾向于相信现任总统的话,“总统”这一职位赋予了总统权威。某些牙膏广告会打出“中华牙医协会推荐”这一旗号,目的也就是为了借用该协会的权威来使消费者信服。修辞权威不仅源自修辞者的身份和职业,也属于修辞话语,学术论文中出现的大量专业术语给了论文一种学术权威的地位,法律文书中使用的法学术语也赋予了它专业上的权威性。此外,外表也是体现权威的方式,穿着体面正装的人就要比穿着邋遢的人更容易获取人们的信任,街头印刷精美的广告单要比普通打印的广告单看上去更可信,这些都是通过外表获取的修辞权威。

对外报道类软新闻要具有可信度,要赢得目标受众的信任,编译者就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建立自己的修辞权威。本章将从价值修辞学、权力论、辩证法及“媒介即信息”理论四大角度具体诠释修辞权威建立的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