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翻九转(通)

三翻九转(通)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的打击乐形式繁多,可分为戏曲打击乐和民间打击乐两大类。三翻九转(通)在保持原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遵循艺术发展规律,于1970年由阳信县吕剧团鼓师沈希坤对其个别部位进行了改进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2007年1月,三翻九转入选滨州市首批级非遗名录。

我国的打击乐形式繁多,可分为戏曲打击乐和民间打击乐两大类。戏曲打击乐类是为了渲染戏曲情节、刻画戏剧人物动作而用的,锣鼓点的变化较大;民间打击乐是在节日欢庆场面中,配合秧歌、龙灯、狮舞、高跷、腰鼓等演出形式用的。另外,民间打击乐还可以参加管弦乐合奏或单独演奏。锣鼓点的节奏通常在较稳定的速度上进行变化。民间打击乐又可细分为北方民间打击乐和南方民间打击乐,北方民间打击乐粗壮豪放,南方民间打击乐细腻含蓄,其中四川锣鼓以它独特的音色巧妙结合而自成风格。

阳信县艺术团在下乡演出时演奏三翻九转 摄影:赵建美

一、“通”的来源和作用

在很早以前,戏班每到一个地方进行演出,都有“吹台”“祭台”的风俗习惯,目的是求得演出期间平平安安、演出顺顺利利和起到宣传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风俗习惯逐渐又被“打通”所替代。过去老戏班就有“三通开戏”之说,即一通装台、二通化妆、三通开戏。第一遍锣鼓期间,剧组人员进行装台,布置道具,观众开始向舞台聚集;第二遍锣鼓期间,演出人员开始化妆,做好演出准备,观众陆续就座;第三遍锣鼓宣布演出正式开始,观众则开始聚精会神等待观看。“通”的名称和形式也各有不同,如“三翻九转”“一封书”“嘉兴”等。至今有些戏曲剧团还沿用这个习惯,很多年岁大的农村戏迷观众都非常熟悉和了解剧团的这一习惯。如果演出前不打“通”,他们认为“不正规”,就会向剧团提出意见。

据《阳信县志》记载,1848年京剧传入阳信。今洋湖乡(也是鼓子秧歌的发祥地)后高村的高德仁结合本地鼓子秧歌、跑旱船、落子、高跷等锣鼓点的特点和京剧锣鼓曲牌自创了一套开场锣鼓,后经多次演练修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三翻九转》,因《三翻九转》锣鼓齐全,演奏起来既粗壮豪放又不失细腻含蓄,节奏变化层出不穷,因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后来流传至河北沧州一带。

二、三翻九转(通)的锣鼓经组成形式

三翻九转(通)是不同锣鼓经的三大翻和九个小转折点组合而形成的,故称“三翻九转(通)”。该通是在北京混曲牌(即大唢呐与打击乐合作的曲牌)的基础上综合组成的,是以“滚头子”为主体过渡的锣鼓经为辅助的演奏形式。在演奏上采用了专业戏曲打法和民间打法相结合的手法,既有专业戏曲打击乐的特色,即锣鼓经变化较大,又介入了部分锣鼓经民间打法的特点,即部分锣鼓经民间化打法;在较稳定的速度上进行锣鼓经的节奏变化,使该通更突出地体现了它的独特艺术特点和欣赏价值。

三、三翻九转(通)中锣鼓经的民间打法及特点

三翻九转(通)中的打法是以戏曲专业锣鼓经的打法为主,民间打法为辅相结合的演奏形式,如每当锣鼓经进入到“滚头子”的演奏反复时见例1、例2。

例1戏曲专业打法:

例2民间打法:

该锣鼓经中按戏曲专业的打法,铙钹时“住头”的连续打法,由小锣勾打出“滚头子”的锣鼓经来,在戏曲专业打法中,铙钹与小钹不一并使用,但在打通中,由于小钹的介入,如将“滚头子”采用戏曲专业打法,见例1,听起来单调乏味,而例2的效果就完全不同了,“滚头子”中铙钹的“才”,由担任节奏乐器的小钹来完成,而铙钹在此处是“掏点”打法,虽然采用民间打法,但听起来让人赏心悦目、耳目一新,为该通增加了激烈火爆的气氛和较特殊的艺术效果。

再如双楗搓锤(也称为望门)见例1、例2。

戏曲专业打法:

民间打法:

该锣鼓经戏曲专业打法是搓锤接串子,民间打法是搓锤后加入闷锣再接串子,在三翻九转(通)中,此处的闷锣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增加了搓锤的情绪延续;二是闷锣进入3/4拍子且节奏逐渐加快,使后面的锣鼓经在行进速度上有了一个较大的变化,听起来有种眼前一亮、振奋人心的感觉。

四、三翻九转(通)的改进尝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打击乐艺术也在继承前辈艺术的前提下,不断地进行革新和提高。三翻九转(通)在保持原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遵循艺术发展规律,于1970年由阳信县吕剧团鼓师沈希坤对其个别部位进行了改进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第二翻的锣鼓经:(见例1、例2)

例1 原锣鼓经:

例2 改进锣鼓经:

阳信县前营村村民在街头演练三翻九转 摄影:周和平

原锣鼓经幽默诙谐,改进打法轻重鲜明,对比性强,两种打法各有特色,都有较强的欣赏效果,至今阳信演出仍保留着这两种打法。

2007年1月,三翻九转入选滨州市首批级非遗名录。

(整理:周和平 吴风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