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

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并非通过课堂上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教学就能够做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交际。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意识。是否具有正确的跨文化意识是决定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

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并非通过课堂上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教学就能够做到的。探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一项基础工程,又是一项超越单纯的语言教学的复杂任务。杨盈、庄恩平(2007)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素解析为四大能力系统——全球意识、文化调适、知识与交际实践。

(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的误解

误读一:单向与双向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是高校外语专业教学的高级目标,也是衡量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能力的重要标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交际。尽管外语专业教学中十分强调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我们却发现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单向输入。即单方面强调外语文化的输入,却忽视母语文化的习得。“在中国外语教育界,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理解成以目的语文化为中心的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教师也大有人在……”[28]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能够顺利进行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单方面强调目的语文化的交际能力,势必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成是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就不再是“跨文化”交际了。既是“跨文化”,必然是两种以上文化之间的交流。

误读二:陌生化与泛化。

由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外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最初接触外国文化时,总会产生陌生感,这些因素给跨文化交际造成了障碍。造成文化现象陌生化的原因在于,学生对文化的学习缺少真实的交际情境,大多数是从书本上和课堂中学来的。有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甚至误解,都会造成“文化错误”,从而造成在交际情境中产生陌生的感觉。跨文化交际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进行交际,对异域文化的认识不足,难免会导致陌生感的产生。“……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识别文化迥异,在组织教学或编写教材时,应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习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应适当引入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课文,让学生多读一些短篇故事或剧本,同时要求他们记下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另外,也应让学生多读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像《超越语言》这样的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29]

在跨文化交际中还容易出现泛化的现象。例如,中国学生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询问外国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政治见解,等等。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在于,他们往往从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将这些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尽管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也知道这些属于个人隐私,尽量避免,但在实际交往中,又往往出现此类错误。他们难以摆脱固定思维的束缚,真正从对方文化习俗的角度去考虑这些问题。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课堂教学与交际的真实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此外,泛化现象的出现还在于,学生从书本中习得的文化知识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他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很多学生做不多这一点。例如,学生从书本上学习到,英国人比较保守,他们就片面地认为所有的英国人都很保守。事实上,有很多英国人的思想还是很开放的。再如,学生从书本上得知,在美国青少年当中,有很多人吸毒,也发生一些校园枪击案,等等,有些学生就对美国的这些现象产生畏惧。以上所说的种种泛化的情形都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得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将课堂知识活学活用,将文化知识与文化应用对应起来。

(二)用外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不高

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中国文化外译能力的低下。蒋亚瑜、刘世文(2005)对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年级(一、二、三年级)的表达能力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整体水平还是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英语专业现行教学大纲的要求。” ①结合教学现状,蒋亚瑜、刘世文提出了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一是改变传统外语教学观念,重视中国文化教学;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三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高永晨(2006)以苏州大学英语“更高要求”班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实证性研究,揭示了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张明亚等(2014)对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薄弱。

外语专业学生是文化使者(cultural envoy),理应担当起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然而,国际交流活动频繁,外语专业学生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却不容乐观。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着重培养学生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要求学生比较流畅地向外宾介绍中国的名胜古迹、国家的形势与政策方针等。可是,外语专业教学中只有少数学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所以,可以想象一下,外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水平究竟如何?外国文化课程与中国文化课程之间严重失衡的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提高警惕,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学生丧失了文化根基。单向的文化输入可能会引发文化自卑心理,还会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低下。学生很少或者从来没有在教学中接触过中国文化,他们如何用外语来表达中国的文化?例如:我们的学生自己都没有读过《红楼梦》,他们该怎样将它翻译成外语呢?

(三)改变文化输入失衡的现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意识,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

造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的根源就在于文化输入的失衡。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跨文化意识是人们对自身、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感知。”[30] 很显然,跨文化交际并非只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而是在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之间实现交流和融合。可现实状况是,很多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表达能力较弱,跨文化意识淡薄。是否具有正确的跨文化意识是决定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强大的西方文化势力面前,我们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自卑,而是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跨文化交际中去,区分对待中外文化,对文化差异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能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对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要时常反思。“一个具备跨文化意识的交际者首先应该具备自我意识,只有对自我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信,才能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31] 具备自我意识,对自身充满信心,明确自身的文化身份,采取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态度,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培养外语学习者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其具有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并能够成为具备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是我国外语专业教学的最高目标。

(四)帮助学生熟悉跨文化交际规则,提高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际,还有非语言之间的交际。因此,要实现跨文化之间成功交际,就要帮助学生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交际规则。“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规则最根本的特点是规范跨文化语境中的交际行为和方式,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而又得体地处理风俗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差异的干扰和文化冲突问题,指导的是在文化语境(cultural setting)中交际规则的转化交际双方的相互适应行为。”[32]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真实的交际情境十分重要。只有将交际置于真实的语境中,学生才能真正感知和掌握交际的规则。在我们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目的语语境,缺少目的语交际的真实语境,更缺乏目的语与母语交际情境的对比与比较。作为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熟悉交际的规则,熟悉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适应多元文化交际的环境,提高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本领。例如: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熟悉礼貌原则,并且帮助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提供真实的案例,告诉学生如何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尴尬和不礼貌行为的出现。在跨文化交际中,要站在目的语和母语文化共同的立场上,既要跳出母语文化的圈子,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审视问题;又要熟悉母语文化,了解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在熟悉交际规则的基础上,以宽容的态度和开阔的胸怀对待中外文化及其之间的差异。“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应当渗透于外语语言技能培养的每个环节中。”[3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等,进行世界观、人生观、身份认同、交际与沟通等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的目标。对外语学习者进行跨文化交际规则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习者吸收和接纳目的语国家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从而帮助学习者自如地与目的语文化相融合。文化适应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在国际环境中,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行为得体、灵活地进行沟通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