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之“名从主人”说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之“名从主人”说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说明》说:“人名、地名的异读审订,除原表已经涉及的少量词条外,留待以后再审。”而事实上,“名从主人”的说法和作法已经引起很多人的质疑,因为没有以人为本,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因此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修订。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定音为“jǐ”。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说明》(以下简称《审音表》)说:“人名、地名的异读审订,除原表已经涉及的少量词条外,留待以后再审。”这表明了审音委员会对人名地名审音的审慎态度。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审音表》没有修订,人名地名也就没有再审。但这并不是说明人名地名的审订没有问题。而事实上,“名从主人”的说法和作法已经引起很多人的质疑,因为没有以人为本,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因此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修订。

一、“名从主人”说在认读方面的现实表现

这里的“名从主人”是指个人的姓氏人名地名随主人自己的称呼。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在语言实践中的表现很不令人满意,让非本地人很容易读错。如随便举几个例子:

“监”,2004年9月8日23:00,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健康娱乐频道》主持人说:“这是一个来自监利的男孩……”将“监(jiàn)利”说成“jiān利”,而当地人均念为“jiàn利”。[1]

“遂”,中央电视台的专题报道、广告等节目中,播音员和主持人将遂宁的“遂”字的读音读成阳平“Suí”,同遂宁本地人所读的去声“Suì”有了较大的差异,使很多人觉得无所适从。[2]

“占”,奥运举重冠军占旭刚的名字在连续两届奥运会期间,在众多媒体上不停地重复着,国人几乎都将“占”念成“zhàn”,“占”作姓氏时应念为“zhān”。[3]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姓氏地名在媒体中也常常被误读:

浙江丽(lí)水被误读成丽(lì)水;台(tāi)州被误读成台(tái)州;河南的浚(xùn)县被误读成浚(jùn)县;新疆巴音郭楞的“楞”(léng)被误读成愣(lèng);内蒙古巴彦淖尔的“淖”(nào)易被误读成卓(zhuó);河北蔚县,正确读音是yù县;安徽歙县,正确读音是shè县;山西的繁峙县,正确读音是繁shì县;长子县,正确读音是zhǎng子县。

“郇”姓有huán和xún两读,“覃”姓有tán和qín两读,“翟”姓有zhái和dí两读,“盖”姓gài和gě两读,“相”姓有xiàng和xiāng两读,“过”作姓时读guō,“纪”作姓时读jǐ,“倶”作姓时读jū。

……

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各种有声媒体,一些冷僻的或者不怎么冷僻的甚至常用的姓氏地名常常被误读。因此,究竟如何处理这种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二、“名从主人”的取名原则是值得商榷的

“名从主人”的取名原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权宜之计。1955年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在联合通知中规定:“停止使用的异体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报刊图书中可以保留原字,不加变更,但只限于作为姓用。”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合适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名从主人”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了,有的甚至发展到为姓名打官司的程度。当然官司的最终结果是个人的姓名要服从语言文字的规范。因为姓氏地名是面向社会的,如果姓氏地名字形特殊、读音冷僻,大多数人不认识,计算机还得专门为此造字,就大大增加了交际的成本和日常生活的麻烦。因为这种取名原则没有照顾多数人的语言实际,对于全民族的语文而言,完全没有必要迁就一些冷僻的姓氏地名。所以各种媒体,特别是一些很有影响的媒体对少数特殊的姓氏地名读音实际上已经按照普通话的语音去实践了。如下面这些语言事实即是:

“任”、“令狐”:央视版《笑傲江湖》从头至尾将“任盈盈”、“令狐冲”均发音为“rèn盈盈”、“lìnghú冲”。2004年8月28日13:30央视十套《人物》栏目专访上海交大江晓原教授,主持人将江晓原教授科幻小说中的主人公“令狐冲”也一律说成“lìng狐冲”。2004年9月5日22:0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主持人说:“合肥市XX乡乡党委书记的任远龙……”其中将“任”念成“rèn”;央视新闻频道2009年1月2日17:00《我们的2009》,节目主持人说到季羡林、任继愈先生的事迹时,将“任继愈”的“任”发音为“rèn”。而《审音表》审订为rén。

“纪”: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影响之大几乎家喻户晓,大人小孩都知道纪晓岚的“纪”在剧中读jì,因纪晓岚名声太大,屏幕上数百次重复出现,所以这个音已经深入人心。央视一套2009年6月27日《朝闻天下》,中央电视台记者纪元在广东采访报道热带风暴“浪卡”后,主持人说:“谢谢纪(jì)元报道。”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定音为“jǐ”。

“六安”:央视一套2009年9月12日,《焦点访谈》之后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人民英雄》讲述的是人民英雄许继慎的故事。主持人说:“安徽省六安县是许继慎的故乡……”节目主持人声音浑厚,将“六安”读成“liù安”。央视十套2010年3月24日,《科技之光》主持人在谈到安徽省结核病防治情况时说:“2005年1月,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成立了结核病防治研究所……”将“六安”说成“liù安”。央视二套2010年4月5日,《经济半小时》主持人说:“考前几天,这些代考生全部集体安置在六安市一个豪华酒店里。”将“六安”说成“liù安”。(以上例子均为看电视听广播所得)

“会稽山”:荧屏播放60集系列片《中国历史文化名称》第20集《绍兴》提到禹陵、禹庙所在的会稽山时,误读成“huì稽山”。[4]

三、与其“名从主人”,不如从众从俗

“名从主人”说的问题既然已经出现,总得要有解决的办法。不然,各种媒体对人名地名的发音与主人的发音不一致总不能算是令人愉快的事情。

其实,办法是有的,这就是从俗从众。

其一,按照“形从主人,音随客便”的原则处理容易误读的姓氏地名[5]。现在人们对姓氏远没有过去看重,过去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可现在人们思想意识开放多了。笔者单位有两个教授,分别姓“过”、“占”,平时几乎所有的师生称呼的都是“guò老师”、“zhàn老师”,两位教授也从来不给人纠正,听之任之,甚至自我介绍时也说“我是guò某某,我是zhàn某某”。如果说成“我是guō某某、我是zhān某某”,则容易联想到“郭姓、詹姓”。所以,对待这些姓氏,我们工具书其实也是可以更改过来的,直接从俗从众,按照普通话的语音去审订。或者干脆不审,工具书上也不注音,顺其自然。因为语言事实的力量是强大的,人民群众的读音取向力量是强大的。姓氏如此,地名亦然。如广西的百色,1957年审订为bó色,现在当地人都读成bǎi色了,所有媒体都读bǎi色。词典也跟着改过来了。“六安”也应该如此,“如今在六安,乃至安徽全省,按普通话规定的lù音来读的人不多,绝大多数人都是读liu安”[6]。王力先生也曾说:“既然北京‘六’念liù,‘百’念bǎi,就应该一律以北京音为准。‘名从主人’的原则有时候也可以变通,这次审音,不是‘获鹿’已经从huáilù改订为huòlù了吗?”[7]其实,如果一定要保留“lù安”的读音,也可以改写成“陆安”。

至于古音译音,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不必泥古不化,因冷僻罕用的郦食其(lìyìjī)、龟兹(qiūcí)、左仆射(yè)、万俟(mòqí)、樊於期(wūjī)、般若(bō rě)、冒顿(mò dú)等无端增添一些异读,其意义并不大。完全可以比照“叶公好龙”的办法处理,将“shè”从俗为“yè”音,老版的《辞海》还注明旧读shè,新版词典干脆不理会古音了,似乎从来都是读yè音。所以要对这些生冷怪僻的读音进行整合,尽量减少异读词。[8]

当然,对于“形从主人,音随客便”也不能一刀切。对涉及面广,影响大,牵涉到个人感情的读音要慎重;对于涉及面小且不牵涉个人感情的特殊读法则不妨加快与普通话语音合流的步伐。

其二,采用“同音替代”或者更换名称的方式进行处理。

一九六四年五月三日,《人民日报》发表郭沫若的专论《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提出“应该大力压缩通用汉字的数量”,“好些生僻字眼的地名,请把它们改换成同音的常用字”。针对这种现状,陕西省率先行动,将“盩厔、郿县”等十几个复杂地名简写为“周至、眉县”等。这种“同音代替”大大地简化了地名的繁难现象,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后来全国各地许多复杂的名称都适当作了调整。笔者家乡湖北省仙桃市是体育之乡,培养了多个奥运冠军,仙桃市以前叫沔阳县,由于“沔阳”的“沔”难写难认,所以地方政府报请上级政府,在由县改为市时抓住机遇将“沔阳县”改为“仙桃市”,同时将市内一条主要街道“沔阳大道”改为“勉阳大道”,二十多年来,使用及宣传效果一直很好。

其实,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大量的地名难写难认,越是到县乡镇村一级,难写难认的地名越多。这些地名也完全可以依照“同音替代”,或更换名称,或用普通话语音代替方言读音的方式进行简化。这是为了交流方便的需要,也是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上个世纪中期确定的“名从主人”的取名原则,多年来屡遭质疑,且人名地名主人、专家和工具书以及广大群众多个方面一直处于博弈之中。针对这种现象,李宇明先生认为:任何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都必须遵从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但是有些现象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也会出现讹变,而且这些讹变还可能形成大众化的世俗现实(简称俗实)。从理论上说,应当根据学理来制订规范和标准,但是,一旦某些现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又有悖学理时,就已经“习非成是”,应当“从众从俗”。这就是说,尊重学理而不拘泥于学理。[9]李宇明先生的这段话可以用来指导我们正确处理好特殊的姓氏地名的读音与书写问题。

当然,姓氏地名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且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陈章太先生说:“语言文字是复杂的,需要有一定的规范,但规范是动态的,规范标准不能一成不变。”[10]语言实践的事实需要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对规范标准进行整理一次。姓氏人名地名的诸多问题到了要解决的时候了,《审音表》颁布使用二十多年了也应该到修订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3]赵贤德.有声媒体发音失误的阐释[J].咸宁学院学报,2006(2).

[2]彭明福.遂宁地名读音略谈[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吾煌.多音字地名要读准[J].语文建设,1995(12).

[5]汪化云.姓氏用字使用中的“音随客便”现象[J].语文建设,2001(8).

[6]苏锡育.地名定音琐议[J].语文建设,1995(8).

[7]王力.王力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吕叔湘.语文常谈[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9]李宇明.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建设[J].语言文字应用,2001(2).

[10]陈章太.依据标准不惟标准[J].语文建设,2001(3).

(原载《辞书研究》2011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