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胶皮·三轮·自行车

胶皮·三轮·自行车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人力车”从日本传入天津,城市公交才出现新变化。因人力车的车轮外裹着充气的橡胶皮带,车轴有滚珠轴承,行进异常轻巧,天津人称之为“胶皮”。天津第一辆“胶皮”亮相于1873年,这是大官僚盛宣怀在天津筹办轮船招商局后,从日本购买引进的。中国是自行车王国,天津是自行车城,所以与自行车有关的俗语数量很多。

直到“人力车”(又名“洋车”)从日本传入天津,城市公交才出现新变化。所谓“人力车”,指人拉的车,有两个胶皮车轮,车身前有两根长柄,柄端有横木相连,主要用来载人。最初,天津话称之为“东洋车”。京津地区有童谣云:“东洋车,好买卖,大爷拉着大奶奶。”因人力车的车轮外裹着充气的橡胶皮带,车轴有滚珠轴承,行进异常轻巧,天津人称之为“胶皮”。天津第一辆“胶皮”亮相于1873年,这是大官僚盛宣怀在天津筹办轮船招商局后,从日本购买引进的。

天津的寓公、公馆的太太,及演艺界女星都喜欢从车厂雇“包月车”,或自家养一辆洋车。车厂包月胶皮和私家自用胶皮,都装饰考究:车身和车把都油漆一新,车座上有可张合的遮雨布棚,车座前有布帘挡风,车座底板处有脚踏铜铃,车身两侧各有一盏电石灯。据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天津有车厂二百三十处,胶皮六千多辆。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三轮儿车逐渐取代了胶皮。原先的胶皮包月车的车座前都装有布帏遮掩,而三轮儿车却是敞开的,便于乘客观赏沿途风光。同时,坐车人外形毕露,颇引路人瞩目。当年在天津大街小巷传唱着一首流行歌曲,名曰《三轮儿车上的小姐》:“三轮儿车上的小姐真美丽,西服裤子短大衣。张开小嘴笑嘻嘻,两只眼睛叫人迷。”

最初,天津人称汽车为“四轮电”。不用人力,可自动行驶的小汽车,那是上流社会的象征,一般市民却可望而不可即。小汽车(轿车)在天津市和三轮车几乎是同时兴盛的。居住在租界的寓公、富商,多购西洋轿车自用,以之为显示身份的标志,另外,当时天津租界内有三十来家“汽车行”,出租小汽车,按时计价。

天津话命名外来的交通工具:“胶皮”“三轮儿”和“四轮电”,都着眼突出车的关键部位——车轮,而舍去中心词“车”。这也昭示了天津话的地域特点:简洁明快而直奔主题。

中国是自行车王国,天津是自行车城,所以与自行车有关的俗语数量很多。这些俗语有俩特点:一形象,二幽默。故广为习用,历久不衰。如“耍龙”,本指节日欢庆时的大型集体文娱表演——舞龙;后指在骑自行车时,车把操持不稳,致使车行轨迹东扭西歪的情状。例如:“酒喝得不少,醉醺醺的,骑在车上直耍龙!”再如“撒把”,本指在骑自行车行程中双手离开车把的行为;后用“大撒把”比喻管理者放手不管,任其自由行事的行为。例如:“组织部门就是管干部的,如果面对干部的腐败现象,一眼睁一眼闭,那是失职;如果不闻不问大撒把,那就是渎职!”又如“拿龙”本指对自行车变形瓦圈的维修矫正;后比喻用拳脚教训人,迫使就范。在马志明著名相声《纠纷》中,就有一句令人发笑的话:“今个儿我给你拿拿龙!”就是扬言要通过狠狠地“得楞”,来扳扳对方的坏毛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