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讳字乱了许多字

一个讳字乱了许多字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文小篆《说文·言部》:“讳,从言、韦声。”一个讳字,带来了汉字的淆乱、奇变,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害。一个人一旦犯讳,就会带来严重后果。此外,还有避诸侯王讳,避外戚讳,避国号讳,避年号讳等。如机构名称以及诸多名物也要避讳,从这被讳的范围不断扩大,可想见汉字被扰乱的程度。避讳的进一步发展,是私讳的风行。“二名不偏讳”,指用二个字作人名的,不用一一回避,偏即遍。

金文

小篆

《说文·言部》:“讳,从言、韦声。”讳,忌也,本作隐讳、忌讳解。忌什么呢?早期避讳是怕鬼神,怕遭鬼神陷害,不敢喊他人的名字,也不敢说出自己的名字,所以说早期先民的讳,带有巫术迷信的色彩,进而又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从巫术文化过渡到封建文化,帝王的名字变得神圣起来。他们的名字,包括他们祖上的名字,都要避讳,否则便是大不敬,就是犯上。避讳已是权力的象征,所以避讳也为帝王所重。

《左传·桓公六年》:“周人讳事以神,名,终将讳之。”《公羊传·闵公元年》:“《春秋》为君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根据这些材料,人们推断讳起于周。宋代周密《齐东野语》也说:“盖殷以前,赏质不讳名,至周始讳。”此外,还有讳起于夏、商、秦多说。说法虽不一,但都认为它起于先秦,历史已经很久远了。

一个讳字,带来了汉字的淆乱、奇变,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害。这与避讳的范围不断扩大,避讳的限制愈来愈严有关。起先为帝王名避讳,后来皇后名字也要避讳,皇帝祖宗名也要避讳,皇子名也要避讳,外戚要避讳,国号要避讳,年号也要避讳等等。一个人一旦犯讳,就会带来严重后果。比如不能进学,不能做官,乃至一直发展到明清的文字狱。

说到帝王避讳,如轩辕黄帝,在宋代经书上,只要遇轩辕两字,都是缺笔。缺笔画也是一种避讳形式。试想这要造出多少怪字,多少异体来。如孔丘的丘,写成“”。秦始皇父亲庄襄王名子楚,于是楚国的楚改为荆。注《吕氏春秋》的高诱这样说:“荆,楚也,秦庄王讳楚,避之曰荆。”春秋晋大夫伯魇(yǎn),掌管晋国典籍,以籍为姓。后人避项籍讳,改籍为席。武后讳曌,改南朝宋诗人鲍照为鲍昭。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义兴为宜兴。赵彦卫《云麓漫钞》:“义兴犯本朝熙宁嫌名,改宜兴。”避皇后讳:如晋简文帝司马昱(yù郁)的皇后,小名阿春,于是改《春秋》为《阳秋》,蕲春为蕲阳。避太子讳:吴国太子名和,于是改禾兴为嘉兴。此外,还有避诸侯王讳,避外戚讳,避国号讳,避年号讳等。

皇帝一族之外,还有方方面面要避讳。如机构名称以及诸多名物也要避讳,从这被讳的范围不断扩大,可想见汉字被扰乱的程度。国家机构如唐六部中的民部,改户部,避李世民讳。刺史的副职治中改司马,为避唐高中李治讳。匡庐改庐山,避赵匡(光)义讳。《广雅》改《博雅》,避杨广讳。钟鼓的钟,改“天圣铜”,避朱全忠讳。马勒改马辔,胡荽改香菜,胡饼改麻饼,避后赵石勒讳。薯预改薯药避唐代宗李预讳;薯药再改山药,避宋代英宗赵曙讳。元宵改汤团,避清末袁世凯讳。鹆改八哥,避南唐后主李煜讳。姮娥改嫦娥,避宋真宗赵恒讳。观世音改观音,避李世民讳。

避讳的进一步发展,是私讳的风行。也就是家讳风行。家讳虽不同于帝王避讳,帝王有他们的政治用心,但家讳问题也不少,且涉及家家户户。司马迁父亲名谈,《史记》中不见“谈”字;杜甫母亲名海棠,杜甫终生不作海棠诗。东坡有议论:“少陵而尔迁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有人为杜解说:“岂是少陵无句子,少陵未见欲何如。”行遍大半个中国的大诗人杜甫,说他没有见过海棠,谁也不会相信。王荆公父名益,他的《字说》无“益”字。东坡祖父名序,他为人作序,改序为叙,又改序为“引”。

家讳的后果也严重。有个叫刘温叟的人,父名岳,终生不游五岳也就罢了,连音乐也不能听。因乐与岳同音。有父名石的不踩石头,不走石路,如果非走石桥不可,要让他人背他过去。这不成了海外奇谈了么?韩愈在《讳辩》一文中,为李贺辩说。因李贺父名晋肃,于是有人说,“贺不举进士为是”。韩愈辩驳道:假如父名仁,儿子就不能叫人了吗?

在什么情况下避讳,什么情况下不用避讳,也曾有几条规定,但不一定照章办事。《礼记·曲礼》中,讲到“讳不避嫌名”、“二名不避讳”、还有“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孟子》书中“讳名不讳姓”等等。

什么是嫌名呢?这是说与名字声音相近的字,不用回避。实际是指声音相同的字。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幾犯李隆基嫌名讳,幾与基同音。李贺父晋肃的晋,与考进士的进同音,称做嫌名讳,本不应该回避,在讳法加严以后,还是要讳。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同音字非常多,如要回避,那是讳不胜讳。“二名不偏讳”,指用二个字作人名的,不用一一回避,偏即遍。唐太宗说过,“世民”两字不连用,不用回避。如唐代有个虞世南就不曾改名。到后来,世要避,民也要避。“读书不讳”指读经典遇上犯讳的字不用回避。“临文不讳”指在撰写某些文书,遇上应当回避的字,不用回避,免得误事。至于庙讳、妇讳,那是在特定范围里要避讳或不避讳。

避讳乱了汉字。如刘邦的“邦”,要以“国”代替,惠帝刘盈的“盈”,要以“满”代替。因汉明帝刘庄,改《庄子》为《严子》。汉字搞乱了,社会也搞乱了。士子入试,遇到避讳处,要退出考场,不得参加考试。考官阅卷前先查有无犯讳事,如有犯讳错误,文章再好,也不能入选,一切都乱了套。无奈,只有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以妨陷入避讳的陷阱。

注:

①王建《中国古代避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

②陈明远、汪宗虎《中国姓氏大全》146页,北京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