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抒情的几个基本法式

抒情的几个基本法式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郭莽西根据“是文学作品就都是抒情的”这一定则,我们就不难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归纳出几个抒情的基本类型来。寓情于景,大约也有几个可循的法则的。不过我现在所要指出的是在其时当事人会引起时间的感情的写景的文句。于是采取种种象征的写法,一方面仍不失其所要表现的真实性,一方面却又具有艺术的美感,可以令人依回不置。

郭莽西

根据“是文学作品就都是抒情的”这一定则,我们就不难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归纳出几个抒情的基本类型来。据笔者目前所能归纳出来的,约有如下四种:

(一)寓情于景。

(二)寓情于物。

(三)寓情于事。

(四)直抒胸臆。

今试分述于后。

(一)寓情于景

写景文字最容易见到的是游记。但游记不一定是文学作品,尤其是近代的许多有价值的游记,往往包含着人情、风俗、物产、政治、地理的记载,类多客观的考察,所以其中的写景文字,其目的也只是一些地理风景,与文学的写景文不同。

所谓文学的写景文者,它一定含有作者个人的主观情调;故其所表现的景色,未必是实有的景色,而是通过作者的感情与想象的产物。合则留,不合则去,这还是消极的吸收景色的写法;积极的,作者往往创造各种景物来配合并且表现他其时的情绪的。在小说里如此,在诗歌里更是这样。吾人在初习写作时,往往爱插写景文字,却不知写景正所以写情,因而“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月之状”的文章,总是无补于事的。如今有了正确的一个描写的定理以后,就知道一切写景,都只是为了完成一个目的——抒情而已。

寓情于景,大约也有几个可循的法则的。

有的是用以逗起时间的感情的——本来,写景色是没有不点明时间的,而时间的点明,亦无不与作者当时所要表现的情绪有关。例如:

斜阳外,

寒鸦数点,

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前者点出黄昏时凄凉的别离情景,后者则写出征士秋塞的苍凉情怀。都是写景,但也都是点出时间,尽了抒情的任务的。不过我现在所要指出的是在其时当事人会引起时间的感情的写景的文句。例如: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昨夜西风凋碧树”,表面虽是一个叙事兼写景的句子,而实际上却分明引起当事人的时间感情的。她的独上高楼去望尽天涯路者,正是由于看见一夜西风凋尽了碧树所引起的青春易谢迟暮将至的感情冲动的结果,这是很显然的。他如:

垂杨只解惹春风,

何曾系得行人住!

也是写景神化了的句子,其所含的因时间而逗起的感情,也是哀怨万千的。现在再举一个不着痕迹的描写时间的例子在下面加以观察吧:

柳外轻雷池上雨,

雨声滴碎荷声。

小楼西角断虹明。

栏杆倚处,

待得月华生!

——欧阳修《临江仙》

此词,表面看去,句句都是写景的。但细细一读,却句句都是在写着“待”的时间的。试瞑目以想:“柳外轻雷”时节,不应该正是晴天吗?由“轻雷”而到“池上”有“雨”,不是该已经过了许久了吗?“雨”,不应该只洒在“池上”吧,而竟只是“池上”有雨,其“雨”之疏落可见。但结果是“雨声滴碎荷声”了,不是骤然密了吗?这中间又应该经过了多少时候!后来呢,骤雨缓了,缓了,而且晴了,望见“小楼西角”有“断虹”挂着了,这中间又该经过了多少时候!同时,这样细细数着这时间足音的过去,不是一定有个人在吗?正是。一个人,正在栏杆边倚着,倚着啊!这个人真有耐性,也真可怜!大概是有过“约”的吧?她午后就倚在栏杆边等候了。她等着,等着,人没有来,柳外却有轻雷了!这,她该多着急!不过,如果这时“他”能来呢?还不要紧;但是,看!池面上有了雨点了!下雨了,“他”还会来吗?!不过,能一直这样子还不要紧。她的希望不绝如缕!可是,可是,“雨声”竟然“滴碎荷声”了!这时,她还能不绝望吗?还能不绝望吗?但是,造物弄人,往往令人啼笑皆非。一阵骤雨过后,却又看见“小楼西角断虹明”了。这时,正是山穷水尽之处,忽然柳暗花明,顿时把她从绝望的深渊里提了出来,她的欣幸与快乐,还消说得吗?莫怪她依然耐性地期待着,期待着……可是结果呢,“他”果真“终于”来了吗?天晓得,她却只等得“月华”从东方冉冉地升了起来……

这样子不着痕迹的写时间的句子,写得何等曲折,何等哀婉。于此,我们不难领悟出文学的写景文之三昧吧?

有的是用以烘托故事的背景的——这在小说里最为常用。譬如你要写一个失眠的人,你总不免借着黑暗、月光之类作陪衬的。如果你写他将灯熄灭时,一痕月光从东窗里挂了进来,于是联想起也是这样一个月夜,你曾经……曾经……这一来,思潮与回忆就咬住了你的心,你,再也睡不去了。于是辗转反侧,曲尽描写,到了忽然回过意识来,月光已在西窗上无力地照着了。这月光便有了无限的意味,再也不仅是单纯的写景了。

是好的描写,即使在小说里,也一定能使你不觉其为写景文字,而读者却在其字里行间领受到无限的美感的。至于诗歌,用的字句极其经济,更不容有废词赘句去空写景色了。例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无一“送”字,也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末二句则无一字不写景,但骨髓里却无一笔不写情!……真的,古今来,谁有这样深的别情!谁人送朋友远行是船驶了还立着送的?但是我们的诗人却眼看着“孤帆远影”在“碧空”里小了,小了,终于不见了,还立着望他,望他!最后是只看着一片水光在天际隐现了,他还立着,立着,望着,望着,送他!如此深情,谁能不为之同声下泪!有人说:“孤帆远影”者目送之也;“长江天际”者心送之也。可谓千古知音。

像这样的描写,一方面尽了烘托背景的责任,而另一方面却情与景浑成一片,也尽了抒情的任务了。

有的是用以象征某一种意象的——这是因为那事实如果照实写下去,其结果不但挂一漏万,而且是令人觉得俗不可耐的。于是采取种种象征的写法,一方面仍不失其所要表现的真实性,一方面却又具有艺术的美感,可以令人依回不置。例如本书里《做成一首诗的几个步骤》的附按中所举的《家庭》一诗,就随处用着这手法。例如:

这就是个家庭,就这样——

行走在很长的、很长的大道上。

……

路是长的,长的;太阳落下!

……

孩子,这,这就是你的世界,

旷野,黄昏,路,还有荒凉……

都是用写景来象征这整个家庭的灰色的前途的。一年前《江风》上发表的一篇《茫然之感》,用的也是这一手法:

我现在对着一切都是茫然!

我立在时间的河流之滨,一面望着上流匆匆忙忙地赶将下来,一面又望着它们踉踉跄跄地向着大海挤去,真有其不胜慌张之意……我茫然。

我伫立于向晚之楼头,方看庄严的红日沉落,而夜之罪恶的爪牙便从天地的边缘爬出,并且渐渐地,渐渐地向人间缩紧了包围圈……我也茫然。

我又曾登上了高塔,展望着无边的茫茫的人海,波涛汹涌着,小波拥着大波,大波卷去了小波,真忙碌啊,……有时撞着了礁崖,总算迸出了点点的浪花,但随即,复归于混沌……我更茫然。

我也曾做个无量数的梦,梦见幸福的铁树开出了花,梦见抢不到的冷饭抽出了芽;但是,每次每次,在直流的冷汗里醒了过来,依然只有无边的黑暗在望,依然只有盈筐的空虚在握……我更茫然!

于是,于是我只有任着性子披散着长发在急风骤雨里直驰狂奔,我只有袒露着胸膛在黑夜的山林里哀哭到天明,我只有,在无边的墟墓间血泪和流……

这手法运用得最成功的是鲁迅的《好的故事》。他首先写出一个记忆——山阴道上航行时所见到的景色,由是引出了一个理想的境界。用流动的交合的景色来象征一个理想的世界,那世界里不但人与人之间是显得那样的融和协调,就是万物,也与人类浑成一篇了。这就是张子《西铭》里所暗示的“民胞物兴”的世界,也就是大同的境界。这一篇是鲁迅一生的思想的结晶,是鲁迅一生奋斗的终极的理想。而某书局的初中国文的《题解》里竟说是描写山阴道上的景色的文章,岂不令人痛心!

还有的是正式借景说情的——这一种最为常见。诗歌里写景的好句子几乎全部是说情的。最低限度也在烘托着作者其时的心境的。例如:

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寒波淡淡起,

白鸟悠悠下!

都是用以烘托作者的心境的。至如正式借景说情的,亦随处都是。例如: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夜深风竹敲秋韵,

万叶千声皆是恨!

消息未知归早晚,

斜阳只送平波远!

都是借景色来说出无限情意的。

此外,在小说与戏剧里也有以景色作为配合场面用的,但原则上仍以情与景融成一片为描写的最高境界是无疑的。

(二)寓情于物

“寓情于物”的应用范围,比较的要狭。但也历来都在被人采用着。自从屈原在《离骚》里广泛地采用香草美人之类来象征各种人和事以后,就常常有人偏爱一种物来表白自己的人格与心境。例如陶渊明的爱菊,林和靖的爱梅,周敦颐的爱莲,都是属于这一意义的。于是许多咏物诗,都在托物以寄情的原则下写了出来。(魏晋南北朝的赋更是这一手法达到最高峰的表现。)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句),所谓“暂蚀还圆,只有多情月”(黄侃句),就是借月以寄情的。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句),所谓“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白石句),就是借山以寄情的。所谓“流到溪前无一语,在山作得许多声”(咏瀑句),所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句),就是借水以寄情的。

寒冬十二月,

苍鹰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

自有云霄万里高!

——李白《观放白鹰》

这是借鸟以托自负的怀抱的。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疎(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堕北风中!

——郑思肖《题画菊》

这是借菊以说自己的不屈不降的民族气节的。

王季思先生在其《词的正变》一文里,曾解释过王沂孙咏蝉咏落叶的两段词,现在抄录于后,就更可看出咏物之作是怎样的一回事了:

秋深矣!当落叶萧萧,吟蛩唧唧的时候,不禁又记起王沂孙的几句词: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  ——《水龙吟·落叶》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  ——《齐天乐·咏蝉》

同学们对所引的这几句词,怕不大了解吧?让我先大略地来说明一下。《水龙吟·落叶》的“前度题红”三句,是有一个故事的。据说唐僖宗时候,于祐在宫沟的下流里拾到一张红叶,是从皇宫里流出来的。上面题着四句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于祐因也在另外一张叶子上题上几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云云,放到宫沟的上流,流到宫里,给原题诗人韩夫人拾了去。后来僖宗放宫女出宫,自由择配,韩夫人正嫁给于祐,这红叶题诗的故事,便成了千古美谈。词里引用了这个故事,是拿自己比作掉在宫沟里的一片叶子的。他说:“前回子那位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哪里去了,我几度想倒溯宫沟进去,却空又被它冲了出来!在这虫吟未歇,飞鸿将过的时候,你想想我的怀抱吧!”“杳杳”是不见之意,“前度题红杳杳”便是说前回子题红的人不见了。“溯”字是逆水而上的意思,“溯宫沟”,是说“虽然要被沟水把它冲到宫外去,它还是恋恋不舍地想这根生枝长的故宫,挣扎着要倒冲回去!”可是一片叶子微薄的力量,哪里抵得住沟水的冲激呢?因此它便只有在暗流里打转了。“暗流空绕”四字,真是一字一泪,写尽亡国遗民暗地里挣扎着的心绪,却又风声鹤唳,便是未歇的虫吟,欲过的鸿影,都觉可惊可怖,“此时怀抱”如何,自不可言喻了。

同学们看了上文的说明,大概也总可以明白:他所说的故宫,便是指被蒙古人灭亡了的宋国,那宫里题红的人,便是指那被蒙古人掳去了的恭帝及太后诸王许多宫眷,再仔细的把这几句词念几遍,同初看时的景象便大不相同了。

再说《齐天乐·咏蝉》的那一节。“铜仙铅泪似洗”三句,也是用一个故事的。汉武帝相信方士的话,铸造了一个二十丈高的铜人,手上托着一个铜盘,叫做承露盘,说可以承得天上的甘露,喝了会长生不死的。到了魏明帝时,要把铜人移到邺宫去,却因为太高大了,没法搬迁,只拆了个铜盘去;相传当拆取时,铜人眼中还掉下泪来的。又以前人说蝉是餐风吸露的,所以词里那承露盘的故事同蝉连在一处说。

这首词,也是拿自己比作所咏的题目蝉的。他说:“铜仙的铅泪如雨一样的下来,可叹这铜盘给移到远处去,便是要喝一点露水也不能够了!”意思很明显的是国家一亡,什么幸福都没有了。所剩的只是个待死之身,挨着这凄凉苦痛的日子。“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是王沂孙那时的影子,也是当时一切亡宋遗民的影子。

后人不知咏物之作之本意,专事模仿,徒用力于形象的刻画,其实都只是文字的游戏,不能称为文学作品的。历代咏物之作而能脍炙于人口的,它必然是通过作者的感情与想象,赋予以灵魂的。率直言之,它一定是抒情的。否则,那一定不配称为文学作品!

(三)寓情于事

记得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题为《立论》的小文,大意如次:

我梦见自己在私塾里上作文课,向塾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

塾师从眼镜框上面斜射出眼光来摇摇头说:“举个例说吧:

有一家人家生了一个儿子,亲友们都来送礼。一个客人说:

‘呵,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要发财的。’于是他得到连声的感谢。

一个客人说:

‘呵,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要做官的。’于是他也收回许多恭维。

一个客人说:

‘啊,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要死的。’结果他受了大家一顿合力的痛打。

说他会升官发财的,将来未必应验;说他将来一定也要死,乃是千古难逃的公例。但是说真话的反受痛打,而说谎的却得好报。试问你们愿意采取哪一方式?”

“我们不愿意说谎,但也不要挨打!那么,老师,应该如何呢?”

“哦,那,那只有说:‘呵,这个孩子,呵,这个……呵呵呵……呵呵呵hehehehehe……’”

这故事初听时你也许会笑,但眼泪立刻会冻住了你笑的脚!多少苦闷与沉痛含在这短短的小文里!这是一个故事,但是你能说这不是一首抒情诗吗?一本《野草》里,无一篇不是这样晶莹绝伦的。

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有时仅用单纯的写景与咏物,总觉得不够表现得酣畅。于是乃借之于情节错综离奇的故事。——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说过的话来。他说:《南华经》是庄周的哭声,《离骚》是屈原的哭声,《史记》是司马迁的哭声,《少陵诗集》是杜甫的哭声,《水浒传》是施耐庵的哭声,《桃花扇》是孔尚任的哭声,《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哭声……由此举一反三,就可以判断世间一切文学名著,不论是诗歌,是小说,是戏剧,都不过是作者的哭声。由这一段话更可以证明我那“是文学作品就都是抒情的”一个归纳是正确的。

一生经历丰富的人,人情之冷暖,世态之炎凉,无不尝遍;酸、甜、苦、辣的滋味也无不渗透。于是心中就充满着各式各样的情绪,发怒的,同情的,流泪的,放声号哭的,讽刺的,冷酷的,反省的,沮丧的,懊悔的,期望的……应有尽有,无不欲向外倾吐。于是非大规模的事实给他运用就不行了。《伊利亚特》与《奥德赛》是荷马所采取的故事;《神曲》是但丁所采取的故事;《失乐园》是弥尔顿所采取的故事;《莎氏乐府》是莎士比亚所采取的故事;《浮士德》是歌德所采取的故事;《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所采取的故事……在一个短篇里固然代表着作者一种眼泪,在一部大规模的著作里就往往包含作者各式各样的哭声了!兹举中国文学批评界的怪杰金圣叹所批《水浒》中宋江把钱给薛永时的一段话看看吧:

其结识好汉也,初无青天之旷荡,明月之皎洁,春雨之泰和,夏雨之径直。直惟一“银子”而已。以银子为之张本,而于是自言孝父母,斯不畏天下之人不信其不孝父母也;自言敬天地,斯不畏天下之人不信其不敬天地也;自言尊朝廷,斯不畏天下之人不信其不尊朝廷也;自言恤朋友,斯不畏天下之人不信其不恤朋友也。呜呼,天下之人,而至于惟银子是爱,而不觉出其根柢,尽为宋江所窥。因而并其性格,亦遂尽为宋江之所提起放倒。……作者深恶世间每有如是之人,于是旁借宋江,特为立传,而处处写其单以钱物银子结人,盖是诛心之笔也。

——《水浒》第三十六回

又吴用智赚玉麒麟时,李逵扮作哑道童,“吴用道:‘你若开口,便惹出事来!’李逵道:‘也容易,只口里衔着一文铜钱便了。’”这是何等沉痛的尖刻之笔。真是骂尽千古的人的!

用这眼光去读世间任何一部已有定评的文学著作,则其整体的内容与部分的意义,都不难意味出来。同样,你也可以领悟出你自己有了种种无处发泄的感情时,也同样可以采取这种大规模的结构去写出来的。廚川白村说,文艺园地有如潜意识中的梦境一般,是最自由的。任何艰苦困难不自由的时代,只要你有思想,有认识,同时有成熟的艺术的素养,总不难自由地表达出来。只要你在作品里确实赋予以生命,迟早总会由于你的这些心血灌溉而迸放出灿烂的花朵来的。

采取故事表现的方式的,过去流传下来的有神话,有寓言,现在常被采用着的有小说、戏剧、童话、叙事诗、史诗与历史小品之类。此外还有咏史与怀古一类,亦可以说是寓情于事的。例如: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咏荆轲》

所谓“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就显然可以看出陶渊明也是有着深刻的亡国之痛的。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弃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这是借历史之陈迹,以与大自然相比,于是觉得“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

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而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

这又是借历史陈迹来说出人世之沧桑的悲哀的。

总之,只要有思想,有真情,是不怕没有方法表现出来的。热烈浓艳的,轻描淡写的,象征神秘的……任你选择。问题只在于我们自己是否真有思想,真有感情,真有可歌可泣的生活,有了,再问自己是否尽量利用过前人的遗产,多读多写,养成了能够自由运用了的艺术素养。

(四)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在描写手法里是最“出力不讨好”的工作,所以也最少为人采用。因为情是不可见的,是抽象的,而描写却必须具体方能使人感染之故。《说苑》里有这样一段故事:

(梁王)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应曰:‘弹之状如弹。’则谕乎?”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

这是很明白的,如果抒情而不借重于景、物、事,是很难达出的。你要写怀念久别远离的人,前面已经说过,如果你只说怀念怀念,就是说了千百遍,亦只能使人知道你有这回事,至于你是否有这真情,旁人就无法知道了。所以作者往往采用了睹物怀人、触景生情一类手法写出来。写到深入处,往往情与景,情与物,情于事,浑然天成,不可分辨。正面的话不说一句,而情意绵绵,缭绕无尽,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指的就是这种境界。已故诗人方玮德在中大毕业以后,从南京到了北平,认识了黎□□小姐,遂而发生了爱情。记得他给黎小姐的一封信里,有如下的一段文字:

我想不到我这次离开了南京,渡过了长江,越过了泰岳,飞过了开山,来到这古老的都城,(都城里锁着三千年的哀怨!)我竟发现这样一个奇迹——这是上帝收回世界上所有的美丽而遗留下来的最后一个!

这文字写得多含蓄,然而写得何等有力!虽铁石人亦当为之动心。中国人作诗最讲温柔敦厚,所谓不是风人之致也。不过,情有婉转与奔迸之别,表现的手法自也不能一概而论。婉转的你尽不妨借景借物借事来曲曲折折地传出,但激情所至,往往不能自遏。于是冲口而出,自成佳句。例如:

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

人百其身!

——《诗·国风》

寥寥十六字,满腔悲愤,使人不禁为之郁勃,久久不能自解。

他如: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寥寥五十六字,一种大难后忽得自由的欣喜欲狂的情态,就如跳跃纸上。这都是激情之下,自然流露而成的。所以“直抒胸臆”亦自有它的用处。例如方玮德的书信,几乎封封都含着一个美丽的梦想,字字都像珠玉,轻倩而动人的,但写到激情时,他也会写出:“这世间没有什么事业比你的爱情更使我有生死的决心!”但他不会写出“为了你,我死也可以!”一种不兑现的痰迷话。这是“直抒胸臆”中遣词下语自有分寸之处,但必须有高洁的思想与情操为其根柢。否则,浮光掠影,纵有肉麻语亦是无法动人的。

大致“直抒胸臆”的写法是只有在激情奔迸之下才用得着的。推其方式不外两种:一种是开头就冲口而出,然后再说事实经过的。例如: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犹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李后主《忆江南》

这,有如万急中求救之声,他是来不及说出事实的。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桃花扇》中史可法正欲投奔南京保驾,途中忽然得悉孤主已亡的消息,不觉顿足大哭而欲投江的一节来,他唱道:

(普天乐)抛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百千遍,归无路,进又难前!(登高望介)那滚滚雪浪拍天,流不尽湘灵怨!(指介)“有了,有了,那便是俺葬身之地。”胜黄土一丈,江鱼腹宽展。(看身介)俺史可法亡国罪臣,哪容冠裳而去。(摘帽脱袍靴介)摘脱下袍靴冠冕。(副净)我看老爷竟像要寻死模样。(拉住介)老爷三思,不可短见呀!(史)“你看茫茫世界,留着俺史可法,何处安放!”累死英雄,到此日,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

这种疯狂一般的爱国热情,真令人读一句哭一声,永远无法泯除这亡国之恨的!有这样的真情,才会冲出这样疯狂一般的文句,乃是当然的事实。

一种是开头时还能委委婉婉曲曲折折地道来,但终于越说越伤心,最后是禁不住痛哭失声,亦冲口而出了。例如《汉宫秋》写汉元帝于王昭君去后独唱的一节:

(梅花酒)呀!对着这迥野凄凉,草色已添黄。

兔起早迎霜,犬褪得毛苍。

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

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

她、她、她,伤心辞汉主;

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她部从,入穷荒;

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

过宫墙,绕回廊;

绕回廊,近椒房;

近椒房,月昏黄;

月昏黄,夜生凉;

夜生凉,泣寒螀;

泣寒螀,绿纱窗;

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便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看他一层深一层地说来,到最后终于声泪俱下,使读者也哽咽不能成声了。

“直抒胸臆”,到了“水到渠成”时自然冲口而出是非常有力的,但通篇直抒则自古所无。所以总以寓情于景、于物、于事者最为稳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一段话说:

词家多以景寓情,其专作情语而绝妙者,如牛峤之“甘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顾夐之“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欧阳修【重印注1】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美成之“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此等词,求之古今人词中,曾不多见!

足见直抒胸臆之难是千古同感的。

——第五讲完——

【重印注1】 一说为柳永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