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巧的运用

技巧的运用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技巧的运用技巧的运用有两个阶段:其一是学习阶段,可以叫做“刻意雕琢”阶段;其二是熟练阶段,可以叫做“回归自然”阶段。我们朗读中运用技巧的“表达”也可作如是观。这里,我们应该承认技巧的反作用。技巧的研究和运用,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加深理解,进一步加强感受,使朗读内容活化,使内心依据净化;同时,可以使逻辑更为精密,使形象更为鲜明,造成朗读的有声语言承续如链,描绘如画。

第二节 技巧的运用

技巧的运用有两个阶段:其一是学习阶段,可以叫做“刻意雕琢”阶段;其二是熟练阶段,可以叫做“回归自然”阶段。不经过“刻意雕琢”,就不能“回归自然”,因为不敢雕琢,就永远不会雕琢,不学习技巧,就永远不能掌握技巧,也只好停留在自然形态中长期“自然”下去。要敢于雕琢,就先不要怕存在雕琢的痕迹。“回归自然”阶段,仍在“刻意雕琢”,不过由于技巧的熟练,雕琢已不露痕迹,达到善于雕琢罢了。这可以说是“大巧若拙”(庄子),“不工者,工之极也”(刘熙载)。

王世贞说:“……然至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3]大为推崇谢灵运的诗作,此说是否妥当,另作别论,但其中的道理相当有见地,说出了必须运用技巧的要求和效果。

这个道理方孝孺也讲过,而且是从理论上进行阐述的。他说:“夫所谓达者,如决江河而注之海,不劳余力,顺流直趋,终焉万里;势之所触,裂山转石,襄陵荡壑,鼓之如雷霆,蒸之如烟云,登之如太空,攒之如绮縠,回旋曲折,抑扬喷伏,而不见艰难辛苦之态,必至于极而后上,此其所以为达也,而岂易哉!”[4]孔子的“辞达而已矣”,让他一连串的比喻变得如此清晰,不但如此,作文、朗读不是都可以从中获得某些启发吗?我们朗读中运用技巧的“表达”也可作如是观。

丹纳对于有声艺术,包括有声语言,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说:“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5]这里指的“直接表达出来”,如果不包括广义的技巧,就只是一种难于实现的幻觉了。

长期以来,技巧是被冷落的,感情被推到了唯一和单一的地位,而且不但把感情当做一切,用感情代替一切,甚至把爆发状态的激情由短暂的瞬间变成了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永恒心理过程,用以排斥、贬低技巧的作用。这是一种无知和形而上学的表现。它不仅阻碍了人们对技巧的认识、总结、提高、发展,而且扼杀了语言艺术的肌体。朗读技巧是桥,可以直接通向听者的心田;朗读技巧是船,可以飞速驶入听者的脑海。至于那装载物,当然应该是新鲜而丰富的,而不应该是“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赝品。朗读者依靠技巧,“形成作品容易接近、容易了解、长于吸引人、激动人和造成深刻印象的艺术性,从而达到艺术在不知不觉之间诱导人和帮助人认识生活、改造人的品质”[6]的目的。

有一种“技巧自然发生”论,认为感情一到,技巧自生。这不但是可笑的,犹如心想过河,桥船自有一样;而且是有害的,它既导致忽视技巧的学习、训练,又导致原有技巧(从一出生就在无意中学习和运用技巧)的消极被动,受到冷遇。这里,我们应该承认技巧的反作用。技巧的研究和运用,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加深理解,进一步加强感受,使朗读内容活化,使内心依据净化;同时,可以使逻辑更为精密,使形象更为鲜明,造成朗读的有声语言承续如链,描绘如画。可以说,运用技巧的过程,从设计到实现,是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反复深入的过程。积极能动的技巧,使朗读材料从躁动于母腹的婴儿成长为饮食于大地的英雄,我们不愿意再有人叨念“万物皆在吾心中”的呓语了。

我们主张技巧的实有性和能动性,朗读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个方面。它们各有侧重,互相区别,又具有共性,互相沟通。它们成为朗读声音形式的四大支柱。任何朗读者,朗读任何作品,都不能没有它们的支持,朗读过程中,正是它们“赖以柱其间”,失去它们,就会如大厦之必倾。

我们主张技巧的本源论和融合论。朗读技巧来源于人们长期的语言交往,但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此,朗读的各种技巧不可割裂,它们永远融合在朗读的语流之中。

从下章起,我们将对朗读技巧的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注释】

[1] 高尔基:《青年作家谈话》,《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33页。

[2] 韩非:《解老》。

[3]梁溪顾氏校刊本《读书后》卷三。

[4]《四部丛刊》,《逊志斋集》卷十一《与舒君书》。

[5]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0页。

[6]王朝闻:《论艺术技巧》,《王朝闻文艺论集》第1集,上海文艺出版社,第3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