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向情感律

引向情感律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理智”地朗读作品,必然给人以无动于衷、冷若冰霜的感觉,连朗读的积极愿望都被抑制了,便不再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丰富的情感当然要有理智的引导和控制,但却不能没有情感。失去情感,理智也便显得呆板,有声语言就会黯然失色。这是“理智”地朗读所无法达到的。

第二节 引向情感律

作品内在的含义无论怎样抽象和笼统,作品的文字叙述无论怎样平白和冷静,朗读者都要在深入开掘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思想处于运动状态,有感情地朗读它。

所谓深入开掘,绝非仅只理解。即使理解得再深刻,朗读者倘若以冷漠、木然的态度对待,也会形成厚厚的障蔽,甚至一道道冰墙,把朗读者同作品、更同听者隔离开来。深入开掘必须为朗读的任务和目的服务,特别要开掘出作品中饱含的具体而细微的思想感情及其运动变化,缺少这一步,朗读中的所谓有声语言,不过是无生命的声音躯壳,语言的社会功能便会化为子虚。

在朗读别人的作品,甚至朗读自己的作品时,都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理智”地朗读。理智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东西,它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分析、综合的力量与方法,给人以清醒的头脑、缜密的思虑、明晰的概念、冷静的处置等。然而,“理智”地朗读作品,必然给人以无动于衷、冷若冰霜的感觉,连朗读的积极愿望都被抑制了,便不再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因为,由于十分理智,朗读者极容易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作品,“品味”声音,很不利于设身处地、如临其境,深入推进思维过程、心理活动。文字作品从开端到结尾的词语系列是作者安排好的,由文字语言转化成的有声语言是朗读者再创作的成果。以旁观者的身份“理智”地朗读,即使有时表达出某些词语系列的含意,也是一种偶然的东西,绝大部分词语与声音形式还是两张皮。因为缺乏情感的丰富变化,技巧的运用也成了有形无神的赝品。丰富的情感当然要有理智的引导和控制,但却不能没有情感。失去情感,理智也便显得呆板,有声语言就会黯然失色。我们赞成李渔的“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1]他指的是剧本、角色和演员,我们可以当做文字作品、朗读和朗读者去看。朗读者必须深入作品中,“梦往神游”、“设身处地”,务使作者的“心曲隐微”由朗读者“随口唾出”。这是“理智”地朗读所不能企及的。我们在朗读任何作品、任何语句的时候,都应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引向情感。

只有引向情感,才可以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赋予作品以丰富的色彩、恰切的分量、灵动的活力、艺术的魅力,发挥巨大的感染力。所以,罗丹的话是对的,艺术就是感情。尽管这表述有一定欠缺,但却从根本上抓住了艺术,当然包括语言艺术的要义。

只有引向情感,才能使诸种感受、多层体验升华、飞动,并把一切技巧巧妙地综合、融汇到语流中去,精雕细刻而鬼斧神工。

只有引向情感,主题的深刻性、目的的准确性、愿望的迫切性、对象的交流性才可以负载在有声语言中,实现由已达人的意图。这正是“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2]

情感,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生理与心理机制的操纵过程,是一种高级的情绪,即使非常含蓄,也饱蕴着巨大而且有时是不可估量的能动作用,不仅具有语言的一般社会功能,而且可以进入美学意义的至高境界。这是“理智”地朗读所无法达到的。

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理智并不是处于被排斥的地位,也不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中,理智是无形的路标,时刻在指引、评价思想感情运动的方向、意义,使这种运动循着作品的脉络,不迷路,不越轨。我们只是主张理智不能强制、更不能代替感情的引发、运动,不能因理废情,而应理寓情中,情至理成。

为了把对作品的理解引向情感,为了实现引向情感的动势,为了赋予有声语言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在朗读的准备和进行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要变声音先变状态”这个原则和方法。

朗读时,声音总是在变化中行进的。求其有依据的变化,就会使声、韵、调、轻重格式、语节、语势,在语流进程中显出千态万状。但是,仅仅专注于声音变化,尽管有所抑扬,却不能导致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声音变化,只是“果”,而朗读者的状态的变化才是“因”。

所谓朗读状态,主要指一定精神状态下的气息状态。精神状态的积极、集中是很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必须要求运动着的气息状态。一定精神状态下的气息状态体现着具体思想感情的进程。吸气与呼气的多少和快慢,是朗读中应该时刻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如果没有情感的引发就很难调节。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具体调节又催动着引向情感的动势。这气息状态的运动,大体上表现为“上提”与“下松”两种。一般情况下,气息状态的上提,有利于声音上行与放开,“下松”又有利于声音下行与收束,那种“理智”的朗读,总是保持着平静的气息状态,相等时间呼气或吸气的气量也相等,这是不能真正运动起来的,形不成起伏波澜的语流,当然也不会有情感的引发表露。因此,“变状态再变声音”就为引向情感、求诸情感、丰富情感色彩打开了方便之门,正切合引向情感的重要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