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文学翻译阶段

非文学翻译阶段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4 非文学翻译阶段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面转向经济建设,我国的社会转型急剧而深刻。引进外资、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向世界各地输送中国制造的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翻译这个中介。尽管这些数据未得到国家权威部门的确认,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翻译市场潜在的发展空间。

2.4 非文学翻译阶段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面转向经济建设,我国的社会转型急剧而深刻。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一切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思想为实用文献翻译的繁荣提供了契机。实用文献翻译对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引进外资、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向世界各地输送中国制造的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翻译这个中介。随着中国更多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加速,翻译不仅仅在引进的环节起作用,还需要在输出环节中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社会对翻译人才需求日益增多,传统的外语教学已不能满足市场对高端翻译人才的渴求,专业的翻译培养体制正在逐步确立并得到完善,对翻译重要性的认识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翻译理论建设与学科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不仅迎来了经济改革的热潮,而且也经历了思想和价值领域的全面转型,形成了以对西方现代理论著作大规模引进和研究为特征的“翻译热”,通过译书来了解西方、认识世界,成为第一要务。这一时期翻译出版了大批西方当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丛书,如《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西方学术译丛》、《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二十世纪文库》、《现代西方思想文库》、《外国著名思想家译丛》、《世界贤哲名著选译》、《当代学术思潮译丛》、《当代西方经济学译丛》、《走向未来》丛书(包括部分原创)等。被文革封闭太久的国人似乎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化整个西方的20世纪,要将国外先进、经典的作品成系列、大规模地翻译引进。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全面展开并获得体制上的合法性,标志着中国社会开始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所有的领域都围绕经济建设来展开,翻译自然也不例外。一切与对外交往有关的领域有需要翻译的参与,翻译活动涉及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文学领域。市场经济时代的职业化分工彻底改变了翻译的社会功能,翻译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新面貌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翻译工作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对外传播和民族语文翻译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而实用文献翻译是其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以从国外引进的建设项目为例,上海宝钢一期工程的外文资料重达300吨,译成中文约4亿汉字;又如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一期外文资料重100多吨,译成中文约2.5亿~2.75亿汉字。类似的工程还不少,其外文资料的数量和翻译量,累计会接近天文数字,而由此生发开的翻译活动,绝对史无前例。

面对如此巨量的翻译需求,以往由各个单位自行组织的内部翻译的方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些纯粹以社会为依托、面向市场的翻译公司应运而生,翻译市场逐渐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领域出现了大量专业的翻译服务企业。在企业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下,一些翻译机构逐渐脱离了原来依附的“母体”,初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专业资质独立企业,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紧靠社会,面向市场”的翻译服务企业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聚合和训练了一批专业翻译人员,使原先的“依附型”翻译生存模式产生了松动和改变,为国内翻译服务市场的形成和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到2006年,我国已正式注册从事翻译服务的公司超过3 000家,目前,有数十万人从事这类翻译活动。翻译的语种往往多达数十种,遍涉自然科学、技术工程、经、贸、法、石、汽、食、纺、医药、金融等各个领域。2003年,我国翻译市场的产值为110亿,2005年200亿,2007年已发展到300亿。尽管这些数据未得到国家权威部门的确认,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翻译市场潜在的发展空间。翻译产业增长最快的是软件翻译,在我国的翻译服务市场上,科技翻译服务占据整个翻译服务总量的70%。最近30年,翻译直接为企业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为企业的以引进和出口为主的科技进步和国际交流服务。翻译活动贯穿于涉外经济活动的始终,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把钥匙,并成为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知识产业。翻译已经从单纯的语言活动,转变为了一种“为顾客提供两种以上语言转换服务的有偿经营行为”。

我们在通过翻译引进的同时,也借助翻译通过各种渠道向世界展示一个新的中国。新华通讯社用多种语言向国际社会提供新闻专稿和特稿,国外读者可以读到英文版《中国日报》,看到中央电视台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向世界各地播出的电视节目,听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43种语言的广播节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媒方兴未艾,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国际在线等网站,每天在第一时间用几十种语言向国际社会发布有关中国的最新信息。中国外文局作为承担党和国家图书期刊网络对外宣传任务的新闻出版机构,拥有25个语种,数百名专业翻译人才,对外出版中国领袖著作和党政文献等各类外文图书,同时出版《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中国画报》、《人民中国》等20多种对外宣传刊物,向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累计出版量达13亿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了让外界了解并接受一个新的东方大国,“向世界说明中国”成为了当前国内翻译界的一项新任务,这是时代赋予中国翻译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随着翻译服务企业的增多,市场出现了各种乱象,低价竞争,翻译质量得不到保障,不实的宣传,没有行业的管理规范。成立于1982年的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更名为“中国翻译协会”,简称中国译协),承担起了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翻译行业的指导与管理的职责。为“规范行业行为,提高翻译服务质量,更好地为顾客服务”,我国在2003年公布了翻译的国家标准《翻译服务规范 第1部分:笔译》(GB/T 19363.1-2003),2005年颁布《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GB/T 19682-2005)。“翻译服务行业诚信经营公约”、“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服务行业道德规范”的颁布,对促进翻译产业的健康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翻译作为一种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以翻译服务换取货币商品的商业活动,是第三产业的一股新兴力量,属于技术知识服务业。翻译产业,属于技术知识服务业的一种,翻译服务提供商利用语言方面的专业技术优势向客户提供的一种知识密集型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翻译产业化,以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以翻译活动为载体,把翻译活动与其他产业相结合,提高其他产业的附加值。这就需要采取现代化的翻译技术,进行专门化的翻译生产,其翻译质量要有可行的量化手段。翻译企业要实现规模经济只能寄希望于翻译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翻译服务是利用信息来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的发展给翻译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信息技术和电子翻译工具彻底改变了翻译的产生模式。各种翻译技术在翻译领域规范使用,如机器辅助翻译、翻译记忆、术语管理、软件本地化工具,以及在线词典、术语库和语料库等。

随着翻译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译者职业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过去政府各机关、有关公司和科研机构、以及相关单位内部设立的翻译机构,培养了一批专职翻译人员,承担的是国家布置的翻译工作或单位内部的工作任务。翻译市场出现之后,但凡学过外语或有一定外语知识的人都被网罗进来从事翻译,包括外语专业毕业生和一些学过外语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较少经过系统的翻译专业培训,还受到“会外语就会翻译”的观念的影响。当前翻译市场需求的是经过系统培训的具备专业翻译技能译者,也就是职业化的译员。译者职业化指的是译者以翻译为专门职业,并具备完成多种翻译任务的能力,而翻译报酬几乎成为其全部收入的来源。翻译商业化打破了以前的部门和单位界限,使翻译业务可以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在译者之间分配。翻译产业化保证了多数职业译者可以得到足够的翻译业务,并确保翻译报酬能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使职业译者能够以翻译为生。由于我们国家的翻译市场还刚刚起步,在具体运作上还缺乏严格的规范,译员的专业素质离职业化译者也还有较大差距。2006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于2005年度获准设置四年制本科“翻译”专业的院校,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培养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截至2011年3月,共有42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截至2011年12月,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159所。由国家人事部所组织实施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为译员的职业资质认证提供了依据。

大量的翻译实践,奠定了人们对翻译的理论思考,翻译理论研究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我国的翻译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深深地左右着人们对翻译的认识。此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把翻译领域近40年的翻译理论几乎全部介绍引了进来。这期间对翻译研究能否成为一个学科,产生了几次较大的讨论。翻译学科建设方面,翻译学界就“何为翻译学”、“翻译能否成为学科”、“如何建设翻译学”展开了大讨论,尽管有过疑惑,有过争鸣,但疑惑促进了艰苦的探索,争鸣导向了积极的建设。随着翻译市场的形成,国外翻译理论著作全方位的引进,翻译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翻译属性方面,有过“科学”论与“艺术”论之争。翻译标准方面,就严复的信达雅、忠实与创造性叛逆、翻译的多元互补等有过讨论。翻译方法上,有过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的讨论。翻译的研究方法上,有过语言学途径与文化途径的争辩等等。在这些讨论过程中,群众性的学术团体,频繁举行的各类学术会议,各类专业学术期刊,以及一大批专业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在促进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向现代学术研究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翻译学界的声音也逐渐传播到整个世界翻译领域。2008年8月在上海召开的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充分表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事业的迅速发展,体现了国际译联和国际翻译界对中国在全球翻译事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认可和关注。

练习

一、翻译史三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二、为什么说1898年正式开启了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的帷幕?

三、利用互联网搜索几家大的翻译公司,分析它们翻译对象的类型,并比较文学翻译所占的比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