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做到这些必须了解跨文化交际中异彩纷呈的差异。

文化交际中的移情

郝 帅

作者简介:郝帅,助教(硕士研究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专业

     通讯地址:浙江省宁波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大路1069号

     邮编:315800

     电话:15957458600,057486891303(办公室)

     电子邮箱:haoshuai.2008@yahoo.com.cn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315800 中国宁波)

摘 要:移情又称移情体验,指“设身处地”的行为,即超越自我,对别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语言是移情体验的主要手段,而非语言交际也能促进移情过程。一定的移情必须通过得体而又适时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表现出来。要做到这些必须了解跨文化交际中异彩纷呈的差异。对上述文化差异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提高移情能力中的交际技能,减少或消除交际障碍。总之,只有恰到好处地表现移情,人们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

关键词:移情,跨文化交际,差异

引言

在近十几年间,“文化”与“交际”成了时髦词,这并不是人云亦云所致,而是世界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代的通讯手段和航空事业的发展使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密切。如近年内兴起的电子邮件更使在计算机旁工作的人们能够在屏幕上直接通信。世界似乎在变小,人际间的交往也似乎更容易了。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仍然存在文化差异问题。Dwight Bolinger说:“交换语言就是分享经验和体会。如果我们能够进入他人的精神与肉体的世界,分享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就会体会他们的愤慨并同他们一起陷入到处碰壁的困境,然后又和他们一起逃出困难取得自由。”(Dwight Bolinger,1993:865)这是人们应具有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的是文化的意义。

在缩小心理距离促进语言文化适应方面起最主要作用的是情感反应即移情的情感成分。何自然在1991年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首次在国内学术界提出了“移情”的概念,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何自然,1991:11—15)移情的人会在保留自己看法的同时,站在他人的角度,想象、体验他人的情感、情绪。通过对他国文化与语言的移情,学习者不必强行脱离本国文化和母语,而是把自己投射到他国文化和语言中,缩小对目的文化与语言的心理距离,增加对他国文化与语言的理解,促进对他国语言文化的适应。

一、移情产生的问题

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发展移情能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问题,但人们却很少注意到,有时移情也会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例如,不同的文化对准时有不同标准,就接受邀请赴宴而言,在英国,一般认为迟到5到10分钟是合适的,而在意大利,迟到两小时也是很正常的。如果一个意大利人邀请一个英国人吃饭,邀请函上的时间是7点。一般的情况是英国人不知道意大利人对准时的文化规约,而根据英国的习惯7:05或7:10左右到场,而意大利人按他们自己的习惯9点左右才备好宴席。试想英国人到了意大利人家里,发现对方还毫无准备,场面会何等尴尬。然而也可能发生另外一种情况。如果这个英国人懂一些意大利的文化习俗,而同时这个意大利人也懂一些英国的习惯。当这个意大利人邀请这个英国人时他就有可能遵守英国的习惯,在7点左右准备好宴席,而这个英国人也有可能站在意大利人的文化背景下理解邀请的信息,迟到两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交际双方都理解了对方的文化规约并从对方的立场行事,他们之间还是产生了误解。这种误解正是产生于交际双方都知晓对方的一些文化规约,明白彼此的文化差异,因此在交际中都试图向对方移情,A站在B的立场上编码解码,而B又站在A的立场上编码解码,误解也就产生了。而这种误解是最令人沮丧的,因为交际双方都为彼此的交流作了不少的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结果却未能达到预想的目的。

二、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移情又称移情体验,指“设身处地”的行为,即超越自我,对别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它是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共处的主要因素。语言是移情体验的主要手段,而非语言交际也能促进移情过程。在交际过程中,双方能不能马上获取对方的反馈信息,只有通过明显的移情直觉,方可去判断双方的心态及知识结构,否则便不能交流思想。所以,移情问题相当复杂,因为交际双方在讲话时对自己使用的语言并无把握,但又必须去正确理解听者在认知及情感上的心态。在听外语时,往往又因为母语的干扰而产生误解,以致语言的、认知的和情感的信息常常左耳进右耳出。

正如汤姆·布鲁诺所说:“移情的概念和过程是深刻的、复杂的。从以往的研究总结出来的观点不胜枚举。移情远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变数或因数。总结以前的研究,讨论移情过程所具有的潜在的作用和功能是很必要的。”(汤姆·布鲁诺,2003:512)

1.移情是有效交际的前提

要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即实现有效交际听话人需要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而在日常实际交际中,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任何交际双方达到百分之百的理解是不可能的,因为两个人在文化背景、生活经历、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及年龄性格等方面,不可能完全一致,一定程度的“误解”是不可避免的。运用移情把自己投射到对方的立场上,尽量从对方的视角看世界,与他国文化的心理距离就会缩小,对别人的需求价值观念和目的等就会有更加敏锐的感觉。虽然交际者的文化千差万别,要想完全脱离本国文化,去除所有的文化差异是不可能的,然而通过移情求同存异、增进了解、缩小心理距离是可行的。

2.通过移情,获取信息,排除交际障碍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产生与他国文化的心理距离,首先一个原因是缺少足够的信息。虽然现代科技与通讯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变得越来越小,现在要想获取有关他国文化的机会比以前多得多,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被人们获取、吸纳,与他国文化的心理距离也并非一定能缩小。即使有关他国的文化信息很多,对其有足够的接触,社会距离可能很小,但与外国文化的心理距离仍然会很大。跨文化交际者要想获取信息,必须具有相对高的知觉技能,主动地观察、捕获他人的言语与非言语信息,设身处地地识别他人的情感、思想。通过移情的第一个方面,即知觉技能,获取他国文化的核心,并以此推论出其他未被获得的信息,增加对他国文化的了解,缩小心理距离。

与他国文化心理距离大的原因还在于,学习外国文化时的困难不仅来自信息的缺乏,还有民族中心主义、定势、偏见、缺乏知识、动机和技巧等主要的障碍。前三种障碍从思想上拉大了与他国文化的心理距离,而最后一种障碍则在行动上拉大了与他国文化的心理距离。移情作为交际技能有助于排除这两种障碍。民族中心主义是指某个民族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以自己的文化标准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并把自己与其他文化隔离开来。定势是通过一般文化的过于简单化的,过于忽略细节差别的,过于夸大了与某种类别或某一群体的人相关的信息或态度,是一种简单化的认识方式。偏见是一种以错误的或不可变通的概括为基础的反感心态。高移情的人会把自己投射到他人所处的境遇中,去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情绪,避免评价、批评他人和他国文化。运用移情公正地、设身处地地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作出适当的情感反应,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克服以上障碍,消除心理和感情隔阂,超越不同的文化。

三、了解文化差异,恰到好处表现移情

一定的移情必须通过得体而又适时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在言语上首先通过一定的语言诱导,让对方把心中的话说出来,然后用语言把他国文化的移情和真诚的理解表达出来。在非言语上运用恰当的面部表情,目光接触、手势、触觉行为、服饰等非言语行为表示对他国文化的尊重和肯定。要做到这些必须了解跨文化交际中异彩纷呈的差异。主要有词汇句法、民族心理、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1.词汇句法差异

日常生活中的词汇,往往带有文化特征。我们不能指望美国人的lunch是一顿丰富的佳肴。也不要以为只有学生或普通工薪阶层才在上学或上班时从家里带午餐,其实,带午餐已成为美国人甚至大多数西方人的文化特征了。中午时分,上至政府要员、大学教授,下至普通公职人员和大中小学生差不多都啃几片抹了奶油或花生酱的面包,中间夹上生菜和熟香肠一类简便食物。他们的lunch的概念是工作午餐。学英语的人即使懂得lunch的一般意义但上述带文化特征的信息就不一定知晓了。

英语被动句一般被认为是比较客观不带感情色彩的。而在汉语中,这种比较客观的态度常常以无主句的形式表示,因而汉语的理论性文体中常出现无主句。而这种句子在译成英语时往往可以译为被动句。例如:“如果被人抹杀或自己抛弃这种相对的自由权,那就也会破坏团结对敌的总方针。”“Also,the general policy of unity against the enemy would be undermined if this relative freedom were denied or voluntarily abandoned.”

2.民族心理差异

使用汉英不同语言的人具有不同的民族心理,这种文化差异使他们在交际中捕获不太确切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例如,西方人对狗情有独钟,认为狗是人的忠实朋友,将狗视为宠物。但中国人对狗就没有西方人那份情,我们并不十分提倡养狗,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语句大多数含有贬义,由于受到各自民族心理的影响,中国人讲英语时很少会用到与dog有关的语句,而操英语的本族人在与中国人交际时说“You are a lucky dog.”那是想向对方表达一种羡慕的心情。

3.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差异

西方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大多强调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在个人生活上表现为自我利益可以超越社会传统和伦理道德,以主观的感觉代替客观的价值标准。在这种文化价值观指导下,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行为可以不受政治、社会、工作、家庭中任何权威、任何历史文化传统的约束,个人不需要对社会、集体和他人负责。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人生价值和道德价值关系上,重视道德价值,把道德看作高于一切。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欧美人一般不关心别人的私事,也不愿意别人来过问自己的私事。“隐私”(privacy)是公民不可侵犯的权利,询问别人的私事,比如年龄、体重等被视为对个人隐私权的干涉。由于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价值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注重相互关心。因此,有些在西方人眼里视为“隐私”的事情,在中国人眼里却是关心他人的具体表现。如见面后嘘寒问暖,询问别人的收入、婚姻状况等属于正常的事。

四、建议

以上的例子足以说明,移情的确会产生一定的误解,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而要避免这种误解,关键在于交际双方要遵守一套共同的交际规约。

要在交际规约上达成共识,以避免双方同时实施移情,即同时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处理交际时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种语境顺应的原则,换言之,也就是“入乡随俗”的原则来规约移情的实施。

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我们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看哪种文化处于主导地位,便遵循哪种文化规约。当中国人到国外的一般公共场合,到外国人的家、办公室或领事馆做客时,原则上应遵守该国的文化规约,作为主人的一方只需按自己的文化习惯行事则可。例如,当中国人在英语人家中做客时,我们不应该使用模棱两可的客套话,而要使用操英语本族人士惯用的直言不讳、毫不含糊的语言,要么接受,要么拒绝,态度要明朗化。同理,如果外国人去中国人家里、办公室或中国的一般公共场合,中国文化居主导地位,就应该尽量顺应中国的文化习惯。比如,中国人在自己的家里以中国的文化习惯对外国客人表示关心,劝吃劝喝也是很自然的事,中国人可以坦然行事,外国人应顺其自然。

五、结束语

对上述文化差异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提高移情能力中的交际技能,减少或消除交际障碍。在言语上通过一定的语言诱导,让对方把心中的话说出来。用信任和鼓励的语言、肯定而又积极的回答使对方感到亲切可信。避免用“应该”、“必须”等字眼,使用清晰的话语和真诚热情的语调。当然有时适当地保持静默,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某些文化中,特别是东方民族中年轻人和社会地位较低者,在长辈和社会地位较高者面前少言寡语,以静默来表示顺从和恭敬。

总之,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是一个心理适应和行为认同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是显而易见的。贾立新指出:“移情能力是交际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贾立新,1997:477)只有提高移情,缩小与目的文化的心理距离,才能最大程度地使自己置身于不同的语言文化氛围中,在他国文化体系中感知和吸纳对方的交际模式及特点,有效地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Dwight Bolinger,语言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865

[2]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11—15

[3]汤姆·布鲁诺,和平传播,跨文化关怀的道德规范[A],参见萨姆瓦、波特主编,麻争旗等译,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C],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512—516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74—4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