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求及其类型

要求及其类型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议论文的特征、要求及其类型、结构一、两个主要特征第一,鲜明的现实性,这一点是就议论文的社会作用而言的,写作论说文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都非常明确,它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态度鲜明地评说是非曲直。要达到成功的目的,议论文必须以理服人。论点的确立应当正确、鲜明、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确定文章的论点,应当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它是证实论点的根据,是论点成立的基础。

第一节 议论文的特征、要求及其类型、结构

一、两个主要特征

第一,鲜明的现实性,这一点是就议论文的社会作用而言的,写作论说文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都非常明确,它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态度鲜明地评说是非曲直。

从古到今,论说文都具备这个特征。战国时期,楚人李斯险被秦王驱逐,他奋笔疾书,力陈己见,写出了《谏逐客书》,使秦王收回成命。汉朝人邹阳在监牢里写作《狱上梁王书》获得谅解,转危为安。这些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例。当代报刊上发表的社论、评论、杂文一类文章,它们的现实性就更加明显。例如,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所载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在真理的“标准”问题上拨乱反正而写的,其现实性显而易见。

第二,深刻的说理性。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以说明白为成功,议论文以说服他人为成功。”要达到成功的目的,议论文必须以理服人。说理性成了议论文区别于其它文体的另一个显著特征。高尔基指出,文学作品的作者,“不是在议论,而是在描写”,形象性是文学的第一特征,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它的主题思想的。议论文则不同,它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明辨正误,阐发事理。

论理文的说明性,具体来说就是指:以确凿的论据为基础,以逻辑推理为手段,达到“研精一理”的目的。这一特征,在我国最早的一批论说文,诸子百家的论辩文章中,已经体现得非常充分了。当代的论说文更强调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析理论证。尤其是以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的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更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其说理的逻辑力量是雄辩而不可战胜的。斯大林对列宁的著作和演讲是这样评价的:“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像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个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斯大林的话正可以加深我们对论说文说理性的理解。

二、论说文的四个要素:

(一)论题

是论说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或范围),论题和论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论题,是文章所讨论的问题;论点,则是作者对这个问题所持的观点和主张。

例如鲁迅的《文章与题目》一文,它的论题很清楚,是关于蒋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以及围绕着这项政策所产生的种种汉奸言论。鲁迅深入剖析了它们的卖国实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就是文章的论点:凡是反动的统治者,无论他是古人还是今人,无论他是外族人还是汉族人,为了自身的利益,都会出卖全民族的利益。由此可见,论说文的论题和论点是有区别的。

(二)论点

是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主张。它是论据和论证所要证明的对象。没有论点,论据和论证就失去了作用。因此,在议论文的要素中,论点是首要因素,它制约和限制着论据和论证,在整个议论中占主导地位,所以说它是统帅。

论点的确立应当正确、鲜明、有针对性。所谓“正确”就是对某个问题提出的主张和看法,必须符合事实、规律、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所谓“鲜明”,就是立场、态度要分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要清楚明白地表现出来,一点也不能含糊。所谓“针对性”,是指确定文章的论点,应当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许多新事物、新问题不断地出现在人们面前。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新的事物、现象、问题,更是纷至沓来,层出不穷。这些需要我们去思考探索,去明辨是非,从而决定是赞成它、扶持它、或是批评它、纠正它。所以,确定文章的论点,首先要着眼于现实的需要。至于对历史问题的研究、传统文化的探讨、古代典籍的评价的目的或为了正确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或以作今天创世的借鉴,也都是有针对性的。

除了正确、鲜明、有针对性外,文章的论点还应当力求有新意。所谓新意,当然不必是发人所未发,别人谁也没有注意到的思考过、议论过的问题,即使他人已议论过,如果能从一个新的角度、侧面,采用一种新的思路再予以论述,使之更充分、更有力,以使人注意、引人深思,也是可以的。例如,同样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主张,从“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发论,提出论点,严肃而庄重;从“无士怎么样呢”而展开议论用几封来信表明论点,角度虽小,但别有一种新意。又如,一般认为,张良在桥上遇见黄石公“纳履受书”,后来就靠了这本书协助刘邦用兵夺取了天下;而苏轼在《留侯传》中则认为,黄石公给张良的教益,不在于赠书,而在于通过“纳履”来考验启发张良,使他懂得了“忍小忿而就大谋”的道理,后来以此影响了刘邦所制定的战略,终于战胜了项羽。这种见解就很独特新颖了。

议论文一般占有一个中心论点。但有的议论文在一个中心论点之下,又提出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既互相关联,又都从属、服务于中心论点,它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可以随文变化,没有定式。甚至可以单独或同时反映在标题上。

论点的表达形式一般是论点句。

(三)论据

是议论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它是证实论点的根据,是论点成立的基础。论点在议论中虽然是第一位重要的,但如果没有论据,即使正确、鲜明、深刻,因为失去了基础,也是立不起来,不能说服人心的。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之分。

事实论据,就是指来自生活的事例。它包括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具体的或概括的典型事例以及科学统计数字等等。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如《“心灵落水”的警钟》一文,用“打捞和运送英雄遗体也非索要金钱不可”这一现实事例,强烈地道出了“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何等重要。

理论论据,是指为生活所证明了的道理。它包括名人领袖的经典论述,古圣先贤的名理名言,科学原理、定理和民间谚语等等。下面一段文字就是用理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主宰一切,包罗万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人和人的关系。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的那样:“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文章所提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见解符合社会历史发展前进的规律,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实际情况,所以,这一见解明确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论点。

正确的理论是人类认识世界,探求真理的工具。在论说文中恰当地运用理论论据,可以起到充分证明论点,并深化论点的作用。还可以增添文章的理论色彩。

选择使用论据要确凿、典型、充实、与观点保持一致。“确凿”就是真实可信,“典型”就是具有代表性,论据确凿可靠,论点才站得住脚;论据典型充分,论点才有说服力。至于“充实”是说论据应力求丰富,但不是说越多越好,它必须是以“确凿、典型”为前提的,只要能足以反映事物本质,充分证明论点的论据,有两三个也就可以的。当然,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连续用几个相类似的事实论据,或者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都必须是与论点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的材料,这就是所说的材料(论据)必须与观点(论点)保持一致。否则,即使确凿、有代表性,也起不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只会给别人留下反驳的把柄。假若论据与论点既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论据又不确凿、无代表性,那只会起混淆视听的作用。所以,“确凿、典型、充实、与观点保持一致”是我们选择论据必须遵循的原则。

(四)论证

有了论点和论据,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论证,这样才有能构成一篇完整的议论文,所谓论证,就是适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的作用就在于经过一定的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以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达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所以说论证也是“桥梁”。

论证方法,从形式逻辑的角度讲,就是适用全部逻辑推理形式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从论说文论证说理的角度来讲,论证方法又是逻辑推理形式在写作中的具体运用。因此,它又受到写作规律的制约,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逻辑推理形式主要分为三大类: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这三种推理形式是从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活动的规律中总结出来的普通形式,符合人们客观的思维过程,根据这种逻辑推理形式的分类,我们也把论证方法分为三大类: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和类比论证。

1.归纳论证

归纳论证所依据的原理就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推理形式:它通过一些个别的事例,归纳出它们共同的属性,然后综合起来得出一个带普遍性的结论。它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式。归纳论证也是通过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个别事理的分析综合,进而归纳得出一个正确的论点来。

归纳论证主要有三种:举事例法、对比法、因果论证法。

①举事例法。这种方法为论说文所常用,在《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一文中,就适用了举事例进行归纳论证:作者先后列举了屈原、陆游、司马迁等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迹,通过归纳找到其共性,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再如李斯《谏逐客书》开头一节,一口气列出了四个君王任用客卿而使秦强盛的事迹,归纳得出“客何负于秦哉”的判断,论证了重用客卿才能强秦的必然性。

②对比法。这种方法是把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从中归纳出正确结论的方法。它的优点是对比鲜明,是非清楚,便于读者舍此而求彼地选择正确的观点。如《也说“谏”》一文中,将纳谏和拒谏的史实进行对比,以证明“放宽言路,采纳谏言”是治国安邦的良策。

将有差异的事物列举起来进行比较来证明论点,也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如《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一文的第一部分中,列举了“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主义”、“有识之士忠君救国的爱国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说明了唯有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才能救中国、富强中国,从而证明了“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在本质是一致的”。又如《论毅力》一文中,列举了“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和“至强之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如果说“强”和“弱”是“相反比较”的话,那么后三大类该属“差异比较”了。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些比较,说明“至强”的不易、“至强”的必要,并由此继续展开议论,证明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这一论点的正确性。

③因果论证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这也是归纳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它是以原因作论据推导(归纳)出结果(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它有两种情况:由因及果或由果溯因。文字表述的格式一般是:“……因为(由于)……所以(因此)……”“……之所以……是因为……”。其中又以由果溯因法使用最为普通。如: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者于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2.演绎论证

演绎推理,是指由一般到个别的一种推理,演绎论证,就是指在论说文中根据演绎推理的原理来组织论证的方法。演绎论证常用有以下四种形式:引经据典论证法、反证法、选择法、归谬法。

①引经据典论证法。这种方法,就是引用一些经典著作的原文,或者引用科学的原理、定义,众所周知的一般常识、道理为论理,从中直接推出一个新论点的方法,又叫“引证法”。例如《勤俭节约清正廉洁》一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成由勤俭败由奢”,引用了毛泽东同志“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的名言和他在1957年所说的我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要富强起来,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一论述,还引用了“勤俭持家”这一民谚,层层递进地论述了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我国的底子还不算厚,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算高的今天,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尤为重要。这些引证,无疑增强了文章论点的说服力。

②反证法(假设法)。反证法,就是假设出与作者论点A相对立的论点B,并通过否定其错误和虚假性,反过去证明所持论点A的正确和真实性,这种方法依据的就是演绎推理中的“假言推理”的原理。

假言推理的形式是:

论点:A

反论点:非A

论证“非A”虚假。

根据排中律“非A”虚假,故A真。

(注: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必有一个是真的,或者A,或者非A)。

理解了假言推理的内容,就容易理解并掌握反证的方法。

例如,晁错《论贵粟疏》一文起首一段就适用了反证法:

论点:贤明的君主重视农业

反论点:如果不重视农业

论证反论点的错误:“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那么,反论点是虚假错误的,所以,论点“贤君重农”是正确的。

反证法常用假设关联词连接反论点,故又名假设法。

③选择法。选择法,是直接套用形式逻辑“选言推理”而来的。这种法,就是在演绎出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观点中,选择其中某些观点,论证它们是错误的,从而证明正确观点的一种方法。

用公式来说明,即:

论点:A

或A、或B、或C

论证非B、非C

所以:A

例如:

存在决定意识(A)

或者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或A),或者人们的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或B)。

社会发展史充分证明绝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证明非B)

所以,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故A)正确。

④归谬法。归谬法,就是通过引申,由被反驳的论点据导出另一个更加荒谬、错误的结论予以驳倒,从而证明其错误的方法,亦称为导致谬误法。这是一种以演绎致谬来反论正确论点的特殊演绎论证法。

例如,鲁迅《“友邦惊诧”论》一文:

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家不国”了,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了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帮”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卖国投降,割土分邦,国家面临着遭受侵略者蹂躏的严重灾难,这当然是民族的奇耻大辱。可是国民党政府的反动逻辑却是学生们反侵略的请愿使侵略者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鲁迅先生使用归谬法,按这一反动透顶的逻辑,归结出更加荒谬的结论:任人宰割,失去东三省,反倒像一个国了。

3.类比论证

人们认识事物要判明真伪,认清规律,还必须运用类比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规律性所采用的方法。这在形式逻辑上被称作类比推理。类比论证主要有两种形式:直接类比和比喻类比。

①直接类比法。把某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法拿来比较,以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来证明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的方法,叫直接类比法。

如罗隐的《辨害》一文,一开始连用两个寓言作比!“虎豹之为善也,则焚山,不顾野人之菽粟;蛟蜃之为害也,则绝流,不顾渔人之钩网。”类比分析,说明为了保全大局,当不惜损失小的方面。接着据以阐述身当乱世,则应突破常规,权济天下,而不应空守礼义之虚名,抱残守缺、遗害国家人民。说理精粹而深入浅出

②比喻类比法。

这种方法又叫做喻证法,就是用比喻的辞格来阐明事理的方法,用来作比喻的,可以是人们熟知的事物,也可以是寓言故事民间俗语等。例如,鲁迅《流产与断种》一文中,有一段极为精彩的比喻论证:

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愚妇人,却总是恳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第一步去,决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也决不至于将他禁在床上,使他躺着研究到能飞跑时再下地。因为她知道:假如这么办,即使长到一百岁也还是不会走路的。

这里的“孩子初学步”,是比喻“较新的机运”、“初兴之事”,即新生的事物;“愚妇人”的看待孩子“跨出这第一步去”,是比喻对待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人人熟知的事情作比,明白晓畅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应该以恳切的希望的心去看待、去扶持、去鼓励新生的事物,而不应该去刁难、去禁锢甚至去扼杀它们。作者在这里辛辣地讽刺那些顽固的保守派,是些连“无论怎样的愚妇人”都不如的蠢人。

三、论说文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写作特点

论说文按照不同的作用和特点划分,有政论文(社论、评论、专论等)、杂文、应用性议论文(心得体会、按语、序、跋等)。

按说理的方法划分,论说文又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立论和驳论,这是从正面和反面来证明论点的两种说理方式。顾名思义,“立”者,树立也,就是通过论证,从正面阐明、树立正确的论点;“驳”者,批驳也,就是通过论证,批驳错误论点,从反方面确立正确的论点。

从论说文写作角度来看,立论和驳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结合使用,构成了文章论证说理的辩证过程。所以我们说,立论和驳论在文章论证过程中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立”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批驳错误的东西来反证正确的东西;而在“驳”的过程中,则又常常采用正面说理的方式,来树立正确的观点。如《谈青年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是一篇以立论为主的论说文,在论证过程中,除了正面阐明青年应该追求的理想是什么而外,还可以通过批驳一些错误的认识,把正确的和错误的作一比较,以达到反证论点的目的。再如,李斯《谏逐客书》,是一篇以驳论为主的文章,全文在批驳秦王“逐客”之失误的全过程中,又从正面论证了客卿在历史上对秦国的强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篇文章破中有立,立中有破。

下面介绍一下驳论的方法:

驳论时,首先要明敌情,亮靶子;其次,善于找准突破口,抓住对方的薄弱的环节;同时,还要灵活运用驳论方法组织论战,此三点是一般驳论文写作应该注意的三个环节。

第一,亮出错误的论点,摆定批驳的靶子。

摆“敌论”的方法很多,概括讲,有以下三种:

①可以摘录对方的原话。但必须是其关键的字句、段落,能够集中、突出地体现对方的原意,不可“历举对手之语,从头至尾”。

②可以概括对方的原话,暴露出它的观点。概括对方的言论务必要突出其要害,昭示其实质。

③可以在引出对方原文后,将其错误言论的实质揭露出来,作为批驳的“靶子”。

有时候,摆“敌论”的同时,还需要注意适当地交代论争的背景,以便读者理解。

第二,善于找准“突破口”,以一击而中的。在亮出对方论点、摆定靶子后,要精心选好反驳的突破口,从要害处着笔,以一击而中的。有时引出的对方的观点就是突破口,如在《流产与断种》一文中,鲁迅先生开头引出了所谓“流产”的“恶溢”,就以此为突破口,并将其提升到“实则是对新生事物的责难、扼杀”的高度予以痛斥。

第三,灵活运用驳论方式组织论战。

驳论方式,指找准“突破口”以后,反驳对方的具体手段。在一篇驳论文中,驳论方式的运用,要视具体情况而灵活掌握,即可以从论点入手组织反驳;亦可以从论据、论证入手展开论战;甚至可以双管齐下或三者并进,就对方论点、论据、论证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出击。驳论的具体方法有:

①批驳论点。

②批驳论据。

③批驳论证。

四、论说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的思维形式,论说文作为反映这一思维活动的书面结果,其结构安排也必然要体现这三个大的逻辑层次。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在分析论说文的结构时,通通都划分为三大层;或者写作论说文时,全都安排为三大块,这样,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因为结构作为思维活动的外部表现形式,是读者理解作者思想的媒介,必须考虑读者易于接受这个因素,这就决定了论说文的谋篇布局要因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同时,因为事物本身的复杂和语言表达自身的规律性以及作者因人而异的写作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论说文的结构往往是多种多样的。

论说文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结构方式:

(一)总分式

这种形式按中心论点摆放的位置,可分为:

1.总论分述总结式

这种结构方式,即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再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论证、阐述中心论点,最后得出总结。

如《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一文:

总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有着优秀的传统,它突出表现为:……

分述:崇高的爱国主义献身精神。

不重名利、献身事业的高贵品格。

坚持真理的高风亮节。

总结:发扬优秀传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总提分述总论式

这种方式,是先提出论题,然后分别加以论证,最后概括全文,提出中心论点。

如《勇于改革是革命者的品格》一文:

总提:改革总会遇到非难,应分清其中的是非。

分述:改革不是搞资本主义;

改革要敢于破旧立新;

改革者要坚持正确意见。

总论:勇于改革是革命者的品格,改革者要有坚定的信心,敢于迎难而上。

还有分总式和总分式。(即分述总论式和总论分述式)

(二)递进式

就是文章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逐层深入的关系。开头提出问题,然后在分析论证中,层层推进,将全文引向结论。

如《文章与题目》一文:文章一开头提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然后一步一步地剥开它的卖国投降的真面目,将论证推向深入,最后导出结论。

(三)并列式

这种方式,即全文有一个集中的论题,但没有一个中心论点,各论点之间呈现并列的关系。

以上几种结构方式,在写文章的具体过程中,有时可以灵活、交叉地运用。如《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一文,总体结构是总论分述总结式,但在全文的每一节中,具体结构形式又有变化。文章的结构方式宜于灵活运用。灵活多变,否则会使文气凝滞而不流畅,文章也就显得呆板而缺乏生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