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申论考试的诸环节及应试方法

申论考试的诸环节及应试方法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申论考试的诸环节及应试方法申论考试的试卷有较为规范的结构,大体分为三大部分。三是提出“申论要求”。阅读材料是申论考试的基础性环节,这个环节虽然不用文字在答卷上直接反映,却是完成其他三个环节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时序上居先。

第二节 申论考试的诸环节及应试方法

申论考试的试卷有较为规范的结构,大体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提出“注意事项”。这是给考生重要的指导性建议和要求。考生拿到试卷后要首先阅读“注意事项”,以便在答题过程中正确分配时间,按要求依次回答问题。

二是给定一篇或一组资料。给定资料的长度一般在3000~7000字,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式多种多样,这是申论作答的依据。

三是提出“申论要求”。要求考生在梳理清楚给定资料的基础上完成若干题目。通常情况下,“申论要求”涉及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1)阅读、分析、归纳、综合所给定的材料,并就某一方面进行概括。

(2)对材料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3)针对主要问题及相应的方案、对策进行分析论证。

申论考试的全部过程,可归纳为阅读材料、概括要点、提出对策、进行论证四个主要环节。

一、阅读材料

所谓阅读材料,就是根据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对给定材料进行阅读、审视、分析、理解、把握,以确定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和主要问题,从而为下一步回答问题做好准备。阅读材料是申论考试的基础性环节,这个环节虽然不用文字在答卷上直接反映,却是完成其他三个环节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时序上居先。只有认真读懂读通全部给定材料,才能把握材料所反映事件的性质,才能准确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完成第二个环节的要求;也才能针对主要问题,就给定材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完成第三个环节的要求。最后,还要充分利用给定材料,抓住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述应试者本人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第四个环节的要求。阅读给定背景材料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如果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在合理分配时间的前提下,阅读的时间一般不要少于40分钟。多用点时间阅读,对着手三大项题目的作答有益,因为细读了给定材料,真正掌握了材料内容,才能保证以下三个环节的答题质量。

(一)阅读材料的原则

一般地讲,阅读材料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整体把握给定材料,找出给定材料的隐含信息,紧扣给定材料的中心来拟题。

2.多角度原则。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给定材料,列出2~5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多角度的原则可以理解为一种“实效性原则”,也就是说,只要紧扣给定材料,哪个角度对你写作有利,能使你发挥得更好,就写哪个角度。

3.筛选性原则。给定材料中很可能包含着许多干扰信息、多余信息,如果不从总体上去概括材料的“寓意”,而只是抓住“只言片语”,常常容易陷入误区,导致跑题。

(二)阅读材料的方法

一般而言,阅读的方法主要有辨识阅读、理解阅读、评价阅读和创意阅读。

1.辨识阅读是辨认识别文字、图形、标点等各种符号,并在大脑中形成意义的过程。辨识阅读通过对材料中的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的辨别理解,形成独立的认识。

2.理解阅读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了解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掌握材料的基本观点的过程。理解阅读通过对材料的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的深层认识,以及它具有的感情色彩的理解,来认识材料的意义和基本观点。

3.评价阅读是在更深入地比较、分析、鉴别、判断、推理、联想的基础上,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认识材料的本质意义的过程。它要借助考生具备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材料进行真与假、主与次、现象与本质的鉴别判断,形成对材料全面的、综合的、完整的认识。

4.创意阅读是经过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和联想,引发出应试者对材料的总体看法,构思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的过程。创意阅读的结果实质上就是确定和创造新的信息,即形成主要观点和对策思路的内容,也就是阅读最终所得到的主要观点。

具体来说,申论考试作为一种给材料作文的考试方式,其作文都必须从给定的材料出发,去把握议论对象、议论范围和议论重点,据此,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还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通读法:通读全文,抓住关键

通读全文的好处是形成总体印象,初步掌握材料的基本内容,并结合考试要求抓取材料的意义,思考这些材料的主题。这就要求考生在通读时既要把握材料的整体感觉,又要注意重点文句,同时还要利用给定的材料激发联想,不断补充相关材料。

2.聚焦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考生同时要考虑如何抓住文意的问题。文意是文章的灵魂。从表现对象来看,它可分为公益意、私人意和模糊意;从表现手法来看,它可分为字面意和隐含意;从表现范围来看,它可分为总体意和局部意。字面意是指文章所涉及的人事理。隐含意是指这些人事理的关系和蕴藏在人物和事件中的作者的态度。总体意是指文章表达的主要思想和认识。局部意是作者在表达主要思想过程中不经意暴露的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文意。阅读材料时必须区别清楚不同的文意,必须透过字面去理解材料中蕴涵的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以免答题时犯就事论事的错误。

3.联想法:借助联想,抓针对性

一篇文章的议论总是有感而发的,而这感想又多是针对实际而发的,申论考题更是如此。因此,在通读全文、明确文意之后,为使议论不离题、偏题,考生还要借助一定的联想,丰富阅读材料,进而把握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确立论题的主旨。

二、概括要点

申论考试的第二个环节是概括要点,这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是阅读环节的小结,另一方面又影响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影响论证是否有扎实的立论基础,因而要予以特别重视。概括要点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给定材料。申论考题给定的材料面貌各异,有的较为复杂,问题纷呈,彼此交错,有的比较集中,话题单一。对前者,考生要分析出主要症结所在;对后者,考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不管哪一类材料,都要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阐明给定材料反映的主题或者主要观点、主要内容等,否则,解决问题就难以把握适当的尺度。

(一)概括要点的原则

从给定材料中提炼观点,往往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运用得成功与否,则取决于考生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和分析概括能力,其中的关键是平日的素养。

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要力求做到以下四点:

1.要准。所谓准,是指考生要善于进行发散思考和连类比较,即不但要对材料本身做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和权衡,而且要将类似的材料拿来进行斟酌比较,从而找到对材料来说最为恰当、中肯的理性概括。

2.要实。所谓实,是指考生要从实际出发,联系国家公务员的实际工作,客观反映国家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地进行思考,提出具体可行的办法。提出的观点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所运用的方法也应具有合理性、科学性

3.要深。所谓深,是指考生的论题不仅要切中问题的要害,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而且要深入把握其内涵,对观点进行深层的提炼,使之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4.要新。所谓新,是指考生要调动创造性思维能力,善于多角度思考和逆向思考问题。从材料中提炼行文的论点,不一定非材料的基本观点不可。从材料中取其一端,加以生发,甚至与材料本来的观点唱反调,只要言之成理,往往也能写出新意,给人启迪,也能提高文章的品位。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每份材料都可标新立异,故宜慎重。

(二)概括要点的方法

1.求同辨异法。如果给定材料中包括多种相互区别或对立的观点、事实,就需要运用这种方法。通过寻找和把握这些材料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我们就能概括出整个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或者由此确定整个材料反映的主要情况。

2.追本溯源法。该方法主要用于为考生提供各种经验教训的阅读材料。各种经验教训的总结,往往源自对事物成败原由的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提示或对材料的分析,把握材料中有关事物成败的原因、根源,并找出其中的经验教训,也就找到了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

3.联想类推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阅读某些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的材料。通常给定材料提供的是一些带有典型性或启示意义的小事,目的在于让我们去做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或由少到多的联想和类推,由小事想到大事,由局部想到全局,由小道理悟出大道理。这个联想类推到的全局性大道理,就是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

4.抽象概括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阅读各种包含哲理或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因素的材料。这些材料往往提供出一些带有明显哲理或伦理色彩的感性事实、生活现象,而特定哲理、伦理观念却隐藏其中。通过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考,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判断,也就是用一个哲学或伦理观点对材料做出概括,它就是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

5.发散凝聚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阅读包含多项语义,即可以表达多种观点的材料。我们可以先做发散思考,对材料做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审视,得出种种结论。然后加以比较、辨别,或找出它包含的主要观点,或确认哪种观点自己更熟悉,更易于发挥,以便将它确定为自己所要阐发的观点。

三、提出对策

提出对策是申论的关键环节,对策是针对前面概括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前面概括出几个方面或几个层次的问题,本部分就提出几个方面或几个层次的对策方案。这部分重点考查考生思维的开阔程度、探索创新意识、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考生可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需要注意的是,对策部分必须结合给定材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才可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提出对策的原则

1.具有针对性。考生所提对策方案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对策方案应该与所给定材料的倾向性相吻合。申论给定的材料都反映了某种社会问题,并设定了解决问题的倾向。考生所提供的对策必须结合给定材料涉及的范围和条件,与材料倾向性相一致;其二是指对策要围绕前面概括材料所提出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对策应该直接针对这些问题。

2.具有现实性。申论考试的材料大多来源于媒体,基本上是现实生活中出现过的热点问题。申论考试的目的就是考查考生处理公务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考生要从实际出发设计对策,切忌脱离实际的空想。

3.具有可行性。考生在提出对策时一定要进行深入分析,对对策的可行性进行理性思考,对对策的细节问题进行剖析,综合考虑对策可能取得哪些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实施此对策的成本等。对策的可行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问题要有明确的“归口”,要让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去处理、落实,不能只做通常的“呼吁”。这里考查的是考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对策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不能笼统、空泛。

(3)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和必备条件,切忌忽略现实中主客观条件对对策的影响和制约。

(二)提出对策的方法

1.明确问题。所谓问题就是材料所反映的矛盾,只有明确了问题,对策才具有针对性,这主要表现在:(1)要明确是谁的责任,就是要弄清楚谁是解决问题的主体,即由谁来就题目所给的问题进行决策,必须从主体的角度来拟定对策。(2)要评估风险,决策都会有风险,决策者需要综合考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不要提出超越决策者权力和能力范围之外的对策。(3)要意识到哪些因素将影响问题的解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确定身份。申论考试的命题者预先都给考生一个确定的公务员角色,这就要求考生在根据主要问题提出对策时,必须明确自己的这个虚拟身份,即自己处在哪个职位上提出对策。这包含两层意思:(1)考生必须体现政府行为;(2)考生必须确定自己体现的是怎样的政府行为,即哪一级别、哪一职位的政府行为。

3.分析问题。作为给定角色的“政府官员”或其他方面的管理者,考生需要有效和正确地分析问题。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明确决策的时间性。有些给定材料对于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如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要根据材料反映问题的性质,明确提出方案的紧急程度,并在决策中明确地表现出来。(2)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对同一问题,在思考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定势思维难以找到最佳解决办法。(3)处理的及时性。材料有可能反映几个问题,不必等到把所有的问题都想清楚了再做决策,一个问题分析清楚了就要及时解决这个问题。

4.解决问题。找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原因的构成要素也就清晰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针对不同的原因提供不同的对策。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由“人”的原因引起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从奖惩措施、职能部门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人才问题、领导问题、处事方法问题、宣传教育问题等方面来考虑对策。(2)由“政策、法规”引起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从补充机制、内容正确、可执行、加大宣传等方面来考虑对策。(3)由“经济利益”引起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从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完善取得经济利益的方式、安全生产等方面来考虑对策。(4)由“宣传、教育”原因引起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从扩大宣传、调整宣传教育政策、狠抓落实等方面来考虑对策。

问题的表现形式各异,产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以上只是概括了几种主要的原因,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考生应该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具体分析,提炼对策。

5.表述对策。在完成以上思考后,考生面临的是如何有条理地表述对策的问题。按照对策的不同或思维的逻辑顺序,可以有以下三种表述方式:其一是依据解决问题的时间期限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其二是依据解决问题的目标分为最优目标和满意目标。其三是依据对策实施的轻重缓急来考虑当下目标和远期目标。

(三)提出对策的一般步骤

一般地讲,拟定方案主要经过以下一些步骤:

首先,要全面把握材料的信息。在概括要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清层次,理顺关系,以对材料了然于胸。

其次,要抓住重点,把握主要矛盾,要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即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突破了这个关键点,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再次,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从开始的第一步,到关键步骤,到预期的结果,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写出方案草稿,进行修改、定稿。

四、进行论证

申论考试的第四个环节是进行论证,它检测考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这个环节要求考生充分利用给定材料,紧扣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从申论写作的全过程来看,论证是前三个环节的理论升华,前三个环节则是论证的铺垫。论证环节,需要浓墨重彩、淋漓尽致,一是因为它所占字数最多,分值相对较高,二是这一环节能更全面、充分地展示考生的知识基础、理论水准、思维水平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一)申论作文的基本类型

1.析理型评论。析理型评论是从提供的材料中辨析深寓的道理,其特点是着重于辨析,写作时应注意:(1)析理是以述事为基础的,述事要根据辨析的需要。(2)辨析要进行比较,可以是一物与另一物比较,也可以是一物的此方面与彼方面的比较。(3)辨析要注意辩证法,说理要全面、深刻。

2.引申型评论。引申型评论是以某事物或事件作为引子,生发开去,引起对相关事物的议论,从而得出结论的评论文章,其特点是由此及彼,言此意彼。写作时应注意:(1)引申要恰当,被引的事物与原事物之间要有内在的关联,切忌牵强附会。(2)引申要有层次,前后要相接,不要在一个平面上打转。(3)引申要和现实结合起来,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3.评述型评论。评述型评论是针对材料中提及的事物,在述说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价,其特点是有述有评、述事评理、就事论理。写作时应注意:(1)明确评与述的关系,评是目的,以评为主,以述为辅。(2)述要有选择,评要有针对。对材料的引述必须精要,这样评论才能切中要害。(3)要使评与述结合成一个整体。

4.辩诘型评论。辩诘型评论是针对不同意见进行论辩,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辩诘性评论中受责难的一方观点未必不正确,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成立。写作时应注意:(1)文章要针对对方来写。(2)紧抓对方持论中的漏洞。(3)要讲究辩论技巧。

(二)论证的原则

1.紧扣主题。申论考试必须充分利用给定的材料,紧紧抓住主要问题,突出主旨进行论证,不可天马行空,任意挥洒。

2.立意独到。申论考试必须围绕主要问题,选择新的角度去立论,新颖的角度能增强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3.结构严谨。在谋篇布局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中心思想与材料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精心安排好各部分、各要素在整个结构中的位置。

4.层次分明。申论文章层次要分明,条理要清楚。

(三)论证的方法

1.准确审题并拟好恰当的标题

材料是申论文章的窗口,考生依据材料总结概括出的主要内容或反映的主要问题就是申论文章的精神实质,是申论写作的依据,申论的考试要求是对论证的限制,所以认真审读考试要求十分重要。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才能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最周密的分析,从而迅速准确地破题。

论文的标题与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与文章的主题也密切相关。申论的论证从文体上来说属于议论文,因此论证标题要符合一般议论文的要求和标准,即要贴切、鲜明、新颖、精练。

2.选择最佳角度确立论点

确立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也叫立论。立论的原则是联系实际,即联系社会现实和考生自己的工作、生活、思想实际,从而提炼出对事实的独特观点和见解。立论和选题是议论部分写作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选题是立论的基础,立论则是选题的思想升华。如果说选题旨在提出问题,那么,立论则是经过思考酝酿而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论断,它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深入研读材料。论点来自材料,是在深入研读材料后概括和抽象出来的,不是根据主观臆想强加给材料的,因此立论的前提是深入研读材料。

(2)论点要有针对性、准确性、现实性、新颖性、前瞻性、同一性。这些要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是评论作品立意好坏的标准。

3.合理谋篇布局

(1)谋篇构思的思路与要求。其一,构思要围绕主题展开。主题是文章的精髓,是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并且贯穿全文的主线,它体现了作者的观点与见解。文章影响读者主要就是通过其主题来实现的。因此,下笔撰文之前,谋篇构思要围绕主题,构思要为主题服务。其二,构思布局要结构完整、统一。在对一篇文章构思时,有时会发现需要按时间顺序写,有时又会需要按空间顺序写,但更多的还是需要按逻辑关系写。但不管属于何种情形,都应做到合乎情理,连贯完整。

(2)构思的基本方法。构思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想象法。想象法是一种有目的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或新观念的心理过程。其二,分析法。分析就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等,逐个加以研究的方法。其三,综合法。综合法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各种因果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思维的方法。其四,联想法。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和大脑的联系功能在心理活动中的反映。

(3)重视编写结构提纲。杂乱是结构文章的大忌,为了使论证井井有条,不致因为思路不清而受到干扰,最好在正式行文之前拟定一个结构提纲。结构提纲可以帮助作者勾画出文章的框架或轮廓,体现自己经过对材料的消化与进行逻辑思维后形成的初步设想,例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前后如何表述一致,重点放在哪里,哪里需要进行一些注释或解说。按此计划写作,可使整篇作文层次清晰,前后照应,内容连贯,表达严密。

4.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在论证过程中,只有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保证论证更有说服力。论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事实论证。事实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最有说服力,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感知的真实。

(2)理论论证。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通常情况下论点都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概括产生的,但这种归纳式的论证方法在许多条件下是不完全的,因此在运用归纳法的同时,加以理论论证能增强其观点的可靠性。

(3)比较论证。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比较双方应具备可比性,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

(4)因果论证。客观事物之间一般都具有普遍和必然的因果联系,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这就是因果论证。在论证中或者解剖结果寻找原因,或者分析原因推导结果,这种分析的透彻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论证的深度。

(5)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论证方式,其方式是通过证明与原论题相反的论题的虚假性来确立原论题的真实性。其论证步骤是先假定原论题的矛盾论题是真的,然后用演绎推理从该矛盾论题中推出一些明显的荒谬结论来,进而证明原论题是真的。反证法不运用直接的论据,它的依据是形式逻辑。

5.注意语言表达的技巧

申论文章对语言的基本要求是表达得体、清晰、连贯,但要使申论文章更出彩就必须使语言表达简洁、准确、生动、鲜明。

就申论而言,特别要注意的是:(1)论证主要使用陈述、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一般不用文学化的描写、抒情。(2)语言要自然得体,平易通俗,既不要矫揉造作,故作高深,也不要讲外行话和幼稚的话。

6.谨慎修改与果断定稿。修改申论时要立足全篇,纵观全局,首先从主题、观点、思想内容等大处着手,其次考虑局部问题,最后斟酌语言技巧等问题。申论定稿中尽量不要出现改动痕迹,如果定稿中留有改动痕迹则一定要用比较规范的修改符号表示清楚。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考生操笔行文时,不能忘记申论考试对论证的要求:用有限的文字,最充分地表述对所论证的问题的认识,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