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面认识语言性质

全面认识语言性质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认识语言性质 科学做好语言文字工作李宇明提 要: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文章论述了根据语言性质而进行的各种语言文字工作,指出了做好中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复杂性,并着重讨论了解决语言问题、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维护语言权利等问题。

全面认识语言性质 科学做好语言文字工作(1)

李宇明

提 要: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语言文字工作的科学性,建基于对语言性质的科学认识。文章论述了根据语言性质而进行的各种语言文字工作,指出了做好中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复杂性,并着重讨论了解决语言问题、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维护语言权利等问题。

关键词:语言性质 语言文字工作 语言资源 语言权利

2008年11月10日—11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会议,重申以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为新世纪的工作目标,并明确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语言观、科学的语言文字规范观和科学的语言文字工作观。所谓“科学观”,本质上是要依照科学规律行事。语言文字工作的质量,本质在于对语言结构规律、语言发展规律等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往往建立在全面认识语言性质的基础上。

一 语言的性质

(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有诸多性质,最重要的性质是其交际职能。只有用于交际,语言才具有生命力;退出交际领域的语言,只能成为文化遗物;语言的其他性质,都是以交际职能为基础延伸拓展出来的,离开交际职能,语言的其他性质将会弱化甚至消失。

语言的交际职能要得到充分发挥,首要解决的是交际效率问题。提高语言交际效率,正是百年来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中心任务之所在。下面所列,目标都在解决语言交际的效率问题:

1.语言统一

这属于语言的地位规划范畴。语言统一指的是一种趋势,其操作主要是疏通交际,理论上并不排斥其他语言或方言的存在和使用。当然,在实践中如果处理不当,语言统一也可能会挤压其他语言或方言的生存空间。

我国从清朝末年开始,一直在推行语言统一政策。汉语方言非常复杂,其复杂程度不亚于整个老欧洲的语言。在几代人的持续努力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建立了起来,并得到了逐步推广,汉民族的族内交际空前通畅。

我国有56个民族,使用着100多种语言[1],有些语言还有较为复杂的方言。在我国,语言地位是平等的,语言权利是平等的,但是各种语言的发育程度并不相同,比如:有的有文字,有的没有文字;有的可以进入所有教育层级,有的只能进入小学或是中学教育层级,有的则没有进入学校教育;能够用于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的情况也差别巨大。因此,我国的100多种语言不可能发挥同等的社会交际功能。中华民族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历史的发展选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普通话作为国家的通用语言。

语言统一也是一种国际趋势。世界经济正在快速一体化,全球交际愈来愈频繁,为了提高交际效率,人类不可避免地要选择一些大语言,作为国际间的交际语言。据1992年的统计,世界前10位的语言是:汉语的使用者占世界总人口的15.2%,英语7.6%,印地语6.4%,西班牙语6.1%,俄语4.9%,阿拉伯语3.5%,孟加拉语3.2%,葡萄牙语3%,法语2.1%,德语2%。[2]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是目前世界上应用价值最高的语言。

2.语言规范

这属于语言本体规划问题。语言规范包括语音规范、词汇规范、语法规范、文字规范、标点符号规范等等,规范的目标是遵循语言文字的结构规律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减少语言中的歧异成分,提高语言交际的效率和信息传递的精准度。语言规范是成体系的,包括政府发布的规范文件、辞书、教科书和典范作品等,其中政府的规范文件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辞书、教科书和典范作品等则是指导性的规范。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人有三百六十行。不同时空、不同行业人的语言聚集起来,决定了语言不可能是匀质的、纯净的。语言的非匀质性,既说明语言规范的必要性,也说明“语言纯洁观”的不可取。语言规范必须要有度,规范对象应是那些妨碍语言交际的成素,“一个意思只有一种表达形式”的简化方案,往往是难以实施的;语言规范的实施要有节,行政命令的效果常常不如教育引导,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约定俗成”,因此规范生效需要时间,需要实践。语言规范应能促进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而不是束缚语言文字的发展。

3.语言技术

语言的发展从来就是与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文字是人类发明的第一种最为重要的语言技术,它使口语超越空间的限制可以达远,超越时间的限制可以传后,并因书面语的产生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文字的产生大大提高了语言的交际效率。此后,书写工具和制字方式不断改进,由一笔一画写字到印刷成字,再到键盘打字、激光照排、语音文字相互转换等。电报、传真、电话、录音、网络、通讯卫星等,使语言(口语、书面语)的传播、储存技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每一种语言技术的出现,都使语言交际效率有所提升;而提升交际效率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种欲望促进人类不断发展语言技术。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语言技术,可以称之为“现代语言技术”。现代语言技术使语言的加工、储存、传输等都可以数字化。过去不识字是文盲,而今不能掌握现代语言技术,便可能成为“新文盲”。

语言发展史也包含着语言技术的发展史。每种新的语言技术出现,不仅能够提高语言的使用效率,而且会出现新的语言职业,形成新的语言产业,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新的语言技术常常替代原有的语言技术,导致原有语言技术退出应用领域,进入传统工艺范畴。比如钢笔、圆珠笔的出现,使笔、墨、砚退出了应用领域,书法家用毛笔写字是艺术创作,一般人用毛笔写字是感受传统文化。

4.公民语言能力

要提高语言交际效率,还要靠提高公民的语言能力。公民语言能力差,即便有再好的语言规范,再好的语言技术,语言交际的效率也不会高。就一种语言来说,语言能力包括口语能力和书面语能力[3]。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多语生活,语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双语人”或“多语人”,因此,对公民的语言能力还应当有语种的要求。如前所述,现代语言技术在现代语言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公民语言能力也应包括掌握现代语言技术的能力。

语言能力的获得分两个阶段:一般口语能力应当在七岁之前就得到较好发展;学校培养的主要是书面语言能力和现代语言技术,同时也担负着提高口语能力的任务。中国总体上是一个单语社会,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是双语社会或多语社会。中国公民外语能力的培养,还是一道难题。

公民语言能力属于公民文化素质的范畴,直接关系到国家人力资源的状况。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有公民语言能力的标准,要求公民能够掌握几门语言,每种语言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我国正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发展,在此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未来发展战略的公民语言能力标准。

(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

思维不可能赤裸裸地进行,必须凭借一定的思维工具。据研究,人类的思维有情景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分,逻辑思维的工具是语言,其他思维也需要语言某种程度的介入。人类思维尽管可以使用许多工具,但大量研究表明,语言是最为重要的思维工具。

语言只有用于交际,才能用于思维。掌握双语或多语的人,其语言中一般都有一种语言是优势语言,这种优势语言是双语人或多语人最常用、最娴熟的思维工具。这种优势语言一般是母语,或者是第一语言。人可以用不熟悉的语言进行交际,但是很难用不熟悉的语言进行思维。人的最高思维水平,一般来说要用母语思维才能达到。中国的科学家大多数只是在表达的层面使用外语,没有几个人真正用外语思维。维护母语,热爱母语,不仅因为母语是自己所属社团的徽记,而且是因为母语在人生当中的重要地位,在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地位。[4]

(三)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民族文化主要保存在三种载体中从而形成三类文化:实物文化,如建筑、服装、绘画、雕塑等等;文献文化,用书面语保存的文化;口语文化,用口头语言保存的文化。后两种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实物文化的内涵也需要用语言解释。人类的文化80%需要靠语言文字来负载。因此,文化的根基在语言,特别是在口语。没有口语的存在,民族的文化就会慢慢衰老。

语言是文化资源,需要保护,需要开发。语言是精神家园,需要守护,需要敬仰。

(四)语言是民族的徽记

语言与一定的民族相关联。尽管有的民族转用了他族的语言,有的民族使用着两种或多种语言,但是总体而言,语言是民族的标志。语言就像是民族的图腾,语言是维系民族的纽带,语言饱含着民族情感。

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表现,也是我国的基本语言政策。为什么我国这么多民族可以和睦相处,就在于中华民族的相互尊重。语言歧视就等于民族歧视。历史上有大量的强迫语言同化的例子:如都德的《最后的一课》记录了德国对法国的语言同化,如当年沙俄对波兰的语言同化,如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对我国台湾的语言同化等。强迫进行语言同化的结果,都跟统治者的意愿相反。语言这种民族徽记,本民族可以自愿放弃,他民族不能强力毁灭。

二 汉语的复杂性

汉语是中国主体民族的语言,不仅地位重要,而且由于其历史悠久,使用人口众多,致使其内部方言分歧严重,其外部语言生态复杂。

(一)方言复杂

方言附属于语言,判别方言的标准虽然与语言可懂度有关,但不取决于语言可懂度,而取决于语言认同。在欧洲,很多语言之间都能相互通话,比如德语和荷兰语之间,但它们是不同的语言。汉语不同,方言差别大,不仅南北方言不能通话,就是粤方言、闽南方言、闽北方言、客家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等南方方言之间,通话也相当困难。但是这些方言没有分化为不同的语言,是因为大家都认同自己说的是汉语。中国历史上分分合合,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统一,为何能够实现语言认同,这就需要从文化上、甚至汉字上寻找原因。维护这种语言认同,是民族统一、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同时,方言保存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系连着方言区人民的感情,并为共同语源源不断地输入有用成分,对待方言需要有科学的态度。

(二)普通话的双重身份

普通话既是汉民族的共同语,又是国家的通用语言。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已经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转用汉语,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多元一体的中华大家庭中,普通话既是族际交际工具,又是各民族发展的一种力量。对外,普通话是代表国家的语言,需要各民族共同维护,对待普通话的态度往往会牵涉到国家认同。

(三)地方普通话

一般人说普通话达不到优秀播音员的水平,总会带一些方言口音或民族口音,这些带有方言口音或民族口音的普通话,俗称为“地方普通话”。地方普通话虽然不标准,但却是当前多数中国人的普通话,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交际作用。地方普通话的地位、特点和价值,都需要纳入到国家语言规划的视野。

(四)华语

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海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华人社区,人们不仅操各种汉语方言,而且还形成了超越方言的华语。各地的华语有共性,都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但也各有特点。各地华语正在相互沟通,相互吸收,缩减差异。2010年5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出版座谈会的《全球华语辞典》,便是一部旨在沟通各地华语的辞书。中国的语言规划应当考虑到华语的问题。

(五)简繁汉字

在文字上,大陆一般情况下使用简化字,有特殊需要时也使用繁体字。中国大陆(内地)之外的华人社区(包括海外的唐人街),有使用简化字的,有使用繁体字的,也有印刷用繁体字,手写杂用简体字的。[5]简繁两种形体,简繁分工合用,简繁文本相互转换,形成了当代汉字生活的复杂状况。

(六)汉字文化圈

历史上,汉语汉字汉文化传播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为四邻的语言文字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形成了所谓的“汉字文化圈”。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或地区,历史文献用汉字记载着,语言中吸纳了大量的汉语词汇,有的现在还使用着汉字,有的文字是由汉字孽生嬗变的。汉字文化圈对汉语汉字有着特殊的关注和需求。

此外,汉语作为中国语言的代表,还被许多国际组织所使用,被许多国家的人民作为外语来学习。特别是近些年来,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在加快,汉语国际教育成为中国、海外华人社区、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热门话题

汉语是世界上颇有特色、应用复杂、涉及国内外许多方面的语言,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需要科学态度,需要统筹兼顾,更是需要智慧。

三 语言文字工作

语言文字工作的科学性,建基于对语言性质的科学认识。本文不可能全面论述语言文字工作,只从解决语言问题、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维护语言权利等方面做简要阐述。

(一)解决语言“问题”

语言文字工作首先要解决“语言问题”。解决语言问题,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各种语言关系,例如:

1.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2.普通话与“地方普通话”的关系。

3.普通话与各华人社区的华语的关系,其中也包括简繁汉字之间的关系。

4.国内各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包括: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民族自治地方大语言和小语言之间的关系,有文字语言和没有文字语言之间的关系。

5.跨境语言问题。

6.母语同外语的关系,其中也包括中国需要的各外语语种间的关系。

处理语言关系、解决语言问题的理念是“和谐”。和谐的基础是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实现主体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国家通用语言是中华民族公用的交际工具,对外是中华语言的代表,发挥着国家语言的职能。这就是主体性。但是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在不同的方言区,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地方普通话、外语也都有其重要作用;各地华语也在为海外华人社区服务。这就是多样性。各种语言和语言的各种变体,都能够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地区发挥自己的作用,各展其长,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就是主体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这样就能营造和谐的语言生活。

(二)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

语言不仅是“问题”,语言还是资源。宏观而论,语言资源可分三类:

第一类,自然语言及其文字。包括:汉语汉字及汉语方言,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及其方言,外国语言文字等。

第二类,自然语言的衍生品。如辞书、各种检字法、利用语言文字进行的信息检索法、语言文字教科书、语言文字的各种规范标准、语料库、语言知识库、计算机字库、各种键盘输入法、处理语言文字(包括语言翻译)的各种软件技术等等。这一类语言资源,有些是传统的,有些是面向信息化的,与高新科技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第三类,语言能力。包括母语能力、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国内其他民族语言能力和外语能力,也包括掌握语言信息产品的能力。语言能力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

关于语言资源问题,有几点需要正视:第一,语言资源还没有成为公共理念,没有引起社会对语言资源的应有重视。第二,在当今时代,语言资源不仅是文化资源,还是经济资源,语言文字规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具有工业标准的性质,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语言资源开发,必然形成语言产业、语言职业,语言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们对信息时代的语言资源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语言产业、语言职业、语言经济等概念还有待社会公认。第三,语言资源流失严重。《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引用了国际上的一个说法:“专家预计,在21世纪,现存语言的90%将可能消失。”这一数字不一定确实,但是世界大多数语言都存在生存危机确是事实。语言资源的保护,应当引起多方关注,应当尽早采取措施。

(三)维护语言权利

语言权利是语言规划的重要问题,也是人们经常遇到、需要解决然而研究十分有限的领域。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语言权利因而也可以分为群体语言权利和公众语言权利。这里囿于学术和篇幅,不可能系统讨论语言权利,只是点出两点需要关注的问题,里面包含着需要开展的工作。

第一,在群体语言权利方面,当前应当关注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问题。改革开放使中国由“本土型”发展为“国际型”,国际型的中国必须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告诉给世界,以获取良性的国际生态;把中国对国际问题的看法告诉给世界,以对国际事务负起应有的责任,发挥应有的作用。获取话语权,首先应当有话语权的意识,第二应当熟悉国际话语规则,第三应有有效举措。最重要的举措是要制定长远的规划,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新闻、语言等各个领域,培养熟悉国际话语规则、能够获取话语权的优秀人才。

第二,在公众语言权利方面,最为主要的是公众能够通过他熟悉的语言获取公共信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政府和社会用何种语言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问题。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些特殊群体的语言服务问题,如:只会说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单语人”,盲、聋、哑、智障等有语言障碍的人群,来到中国但不会讲普通话的外国人,等等。

近些年来,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语言文字问题不断形成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比如:汉字简繁之论争;字母词的使用;方言的价值与地位;姓名权与人名用字管理;网络新词语的社会效应;“火星文”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教学中淡化汉语拼音问题;汉语人名地名的拼音规范;计算机键盘的应用与“提笔忘字”;中国企业在中文手机输入法中的市场份额;母语地位及其所受到的外语压抑;汉语国际传播的机遇与方略;语言濒危与语言保护;外语等级考试的效力及利弊;公共服务领域的外语使用水平;城镇地名标牌的外文标注;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等等。

这些热点话题,有些是语言生活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有些是历史“文化官司”的再过堂;在讨论中,有学术争鸣,有政策切磋,也有情感的喧腾。对这些热点话题应及时关注,分析其成因,预测其走向,而且还要从讨论中汲取营养。总之,语言文字工作者应当遵循语言规律,树立科学的语言观、科学的语言文字规范观和科学的语言文字工作观,满怀激情地把语言文字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巴特尔D.2007.论语言资源保护.内蒙古社会科学(6).

陈章太.2008.论语言资源.语言文字应用(1).

戴庆厦.1993.跨境语言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戴庆厦.2009.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60年.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李宇明.2010a.中国语言规划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宇明.2010b.中国语言规划续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宇明.2010c.全球华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孙宏开,胡增益,黄行.2007.中国的语言.北京:商务印书馆.

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清末文字改革文集.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徐大明.2008.语言资源管理规划及语言资源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徐世璇.2001.濒危语言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姚亚平.1994.论人类语言交往中的科技进步与科技转化.语言文字应用(1).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09.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年.北京:北京大学出报社。

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北京:语文出版社.

宗成庆,高庆狮.2008.中国语言技术进展.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8).

作者简介

李宇明,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注释】

(1)本文内容曾在2009年度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年会(2009年2月24日)和广西2009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2009年5月7日)上做过报告,并在内部工作刊物《语言文字》2009年第1期上登载过。本次发表,做了较大修改。

******

[1]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主编的《中国的语言》,收集了129种中国语言的资料。

[2]见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年》。

[3]没有文字的语言就没有书面语。这种语言还处于自然状态,一般也不需要衡量人们的语言能力。

[4]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般性大会宣布,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纪念国际母语日,就是要强调母语意识,进而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5]大陆称“简化字”,台湾称“简体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