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解决我区贫困问题的途径

试论解决我区贫困问题的途径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解决我区贫困问题的途径[1]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同时,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决不能把贫困问题带入二十一世纪。如何有效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搞好扶贫攻坚工作,加快我区扶贫开发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因此,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生产手段。

试论解决我区贫困问题的途径[1]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1996年又专门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了支持贫困地区搞好扶贫开发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措施,要求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决不能把贫困问题带入二十一世纪。如何有效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搞好扶贫攻坚工作,加快我区扶贫开发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政治任务。为此,本文就解决我区贫困问题的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一、十四年扶贫的成就和经验

我区地处甘肃东部陇东黄土高塬沟壑区,是一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部分群众生活一直比较困难,长期处于贫困状态。1982年,国家将我区的H两个贫困县,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县。1986年,省上又将H三县(市),列为省扶贫重点县,在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各级党政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科技开发为先导,以改变生产条件为重点,以稳定脱贫为目标,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经过十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到1996年底,全区贫困人口由原来73.37万人减少到25.39万人;贫困面由原来的45.1%下降到了13.9%。在全区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使全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观。

首先,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生产条件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因素。贫困地区的共同特点是生产条件严酷。严酷的生产条件不改变,脱贫就没有基础和保证。鉴此,我区地、县、乡党政组织,把改善贫困乡、村的生产条件,作为扶贫工作的基础工程,在全区开展了以田、水、路、电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改变了生产条件。一是梯田建设形成规模。全区建成梯条田442.4万亩,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4亩。特别是H县建成高标准水平梯田84.3万亩,占耕地面积90%以上,人均达到2.18亩。使过去沟壑纵横、坡陡贫瘠的“三跑田”,变成了现在整齐有序、宽大平展的“三保田”。二是水利建设有了重大突破。在川区建成阳川、东峡、水洛、H南干渠等骨干水利工程208个,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54万亩。特别是大力推广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在山区建成大田集雨补灌水窖32000眼,山地窖灌面积达到25350亩,创出了干旱山区集雨灌溉抗旱的先河。三是道路建设形成网络。全区建成县、乡、村公路901.76公里,乡上通车率达到100%,村上通车率达到96.4%。同时,建成农贸市场173处。使过去寂静、封闭的乡村,呈现出开放、活跃的生机。四是农电建设成效显著。H两县,架通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148.91公里,10千伏农电线路1944.5公里,10千伏以下低压线路3848.2公里,使农电入户率达到了93%以上。五是科技推广取得实效。在大力推广、普及各种科技知识,狠抓农村扫盲工作的同时,重点抓了以“地膜、化肥、良种”为主的种、养、加等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的推广,基本实现了玉米种植地膜化;化肥、良种使用率达到95%以上。

其次,生括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物质财富的稳定增长。到1996年底,全区粮食总产达到74.4万吨,财政收入达到2.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跨过千元大关,有55个村实现小康。全区农村粮食基本达到自给有余,30%的农户达到“耕一余一”或“耕一余二”的水平;居住条件大大改善,不少农户修建了新房;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用品,也进入了农村家庭

再次,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观。为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一面坚持“供煤植薪”,解决农民做饭、取暖缺薪困难,有效地停止了植被破坏;一面坚持种草种树,绿化荒山荒坡,改善生态环境。到1996年底,全区“三荒地”种草面积127.8万亩,造林累计保存面积达到3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到5902.40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60%。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经过十四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在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逐步探索出了搞好扶贫开发的基本经验。一是扶贫必须先扶志。帮扶是外因,贫困户是内因。实践证明,凡是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的,都是内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扶贫必须把扶志放在首位,帮助贫困户树立自我脱贫的信心,搞好智力开发和科技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把贫困户首先从智力贫困中解放出来。二是扶贫必须扶持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水平低下,是贫困户难以摆脱贫困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生产手段。三是扶贫必须扶到稳固的产业上。建立稳固的产业,是解决贫困户贫困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稳固的产业,就不可能达到稳定脱贫。从过去的扶贫工作来看,凡是已经达到稳定脱贫的贫困户,都是在扶贫工作中真正建立起来了一至两个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能经受住市场考验的产业。四是扶贫必须依靠社会力量。扶贫开发,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又需要各行各业的支援,还需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助,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强大、持久的“扶贫济困”力量,才能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否则,不论靠哪一个方面,都很难持久地搞好扶贫开发工作。

二、目前贫困的特征及原因

经过十四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贫困面大大缩小,绝大部分自然条件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的贫困户,都达到了稳定脱贫水平。目前,全区贫困户缩小到5.29万户,贫困人口减少到25.3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9%。但扶贫的任务并没有因此而减轻,而且难度越来越大,已经进入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

从目前这些贫困户的现状来看,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南部高寒阴湿山区、西北部深山干旱区和地方病高发区,而且有三个方面的共同特性。一是反复性比较强。由于这些贫困户的自然条件过差,生产单一,经济基础脆弱,抗御灾害的能力差,返贫率高。二是自生性比较弱。这些贫困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国家救济过日子。1996年底,全区需国家救济的“三无户”仍有6.32万户,人口29.69万人,分别占农村总农户和总人口的16.1%和16.4%,调供回销粮3266万斤,下拨救济款2827万元。三是开发性较差。在这些贫困户中,绝大多数户的生产经营,仍停留在原始式的简单的自给性生产水平上。既使在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等传统产业上,无论从生产手段上看,还是从生产规模上讲,都没有一个开发性的产业。

贫困问题,是由诸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既有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的因素,又有经济基础、社会与历史以及人文条件等原因。从我区目前贫困户的情况看,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生产力水平低下。从这些贫困户的生产方式看,绝大多数仍沿用过去相当原始、落后的传统工具和耕作方式,缺乏现代必要的生产设施。第二,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太差。这些贫困户,绝大多数居住在地域偏僻、土地瘠薄、干旱少雨、灾害频繁的干旱山区、高寒阴湿山区和土石山区,生存时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发展也受到自然条件的很大制约。第三,没有稳固的脱贫产业。脱贫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粮食概念。事实反复证明,光靠单一的粮食生产是很难达到稳定脱贫的。从目前贫困户的生产看,除粮食生产外,还没有比较稳固的、能够解决贫困户经济收入的产业。第四,人口素质比较差。就我区贫困户而言,贫困的主要表现是经济贫困,而经济贫困的实质,是科技人才的贫乏,劳动者素质过差,使得一些最基本的实用技术得不到及时掌握和应用,同时,也难以捕捉市场信息,使山区的资源方面优势得不到开发和利用。

由此可见,要解决我区的贫困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全力改善贫困山区的自然条件,努力提高贫困山区劳动者素质,积极建立稳固的脱贫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贫困问题。

三、今后扶贫攻坚的对策与途径

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既是党和国家的既定战略目标,也是贫困地区人民的共同心愿。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开发为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确保按期完成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任务。

第—,加大温饱工程实施力度。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解决贫困的首要问题。粮食问题不解决,温饱就没有基础,开发就没有保证。兴修梯田,打窖集雨补灌,地膜覆盖,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总结探索出的能够有效地抗御自然灾害,提高农业生产稳定性,实观粮食增产增收的一条成功经验,又是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把耕地梯田化,抗旱水窖化,种植地膜化,作物良种化,作为解决贫困户温饱问题的一项基础工程,抓紧抓好。一是加大梯田建设力度,实现耕地梯田化。坡地改建成梯田,既可以大幅度增产,又可以提高抗旱能力。因此,应当把贫困乡、村的梯田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采取国家补贴、地方筹资、群众投劳的办法,集中连片,加快梯田建设步伐,尽快实现贫困户耕地梯田化。二是加大水窖建设力度,实现抗旱水窖化。大田水窖集雨灌溉工程,是解决年度降雨与作物生长需水不合拍的—种有效的“调节器”,它既可以充分利用天上水的资源,又可以提高抗御旱灾能力,应作为解决贫困户温饱问题的一项重点措施,采取国家补贴、帮扶单位支援、贫困户出劳的办法,加快大田水窖建设。三是加大地膜覆盖实施力度,实现种植地膜化。地膜覆盖种植,是旱作农业的一大突破,特别是对土地瘠薄、投入有限的贫困地区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它既能够保肥、保水、抗病害,减少投入损失;又能够蓄水、增墒,增强抗旱能力。因此,要把地膜覆盖种植,作为扶贫攻坚的一项重点技术措施,全力扩大覆盖面积,实现种植地膜化。同时,要加快种子工程建设步伐,确保贫困户的种植作物良种化。

梯田化是基础,水窖化是保证,地膜、良种化是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只有这四者相互配套,相得益彰,就能使贫困户做到大旱保收,小旱增收,平年丰收,不仅可以稳定解决贫困户的温饱问题,而且可以使贫困户逐步形成自我积累。

第二,加大增收工程开发力度。

温饱是基础,致富是扶贫攻坚的最终目的。因此,扶贫攻坚工作,要在稳定解决贫困户吃饭问题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增收工程建设上,从实际出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为贫困户搞好“一户一业”的增收工程建设。一是发展林果业。在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灌溉条件较好的贫困村,要大力发展以苹果、梨、桃为主的林果业,以户为主,区域开发,形成规模,达到以果增收。二是发展畜牧业。在气候湿润,耕地宽广,饲草资源丰富的贫困村,要大力发展以牛、猪、羊为主的畜牧业,一村一品,分户饲养,集中育肥,统一出售,达到以畜增收。三是发展加工业。在交通方便,电力充足,距离市场近的贫困乡、村,兴办各类粗、细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地优先安置贫困户劳力就业,达到以工增收。

建立以林果、畜牧、加工为主的增收产业,是尽快解决贫困户温饱问题的正确选择,又是开发贫困山区资源的迫切需要,只要牢牟抓住这个增收产业的开发,并持之以恒,就能在贫困乡、村建成一个稳固的增收源,以实现稳定脱贫乃至致富的目标。

第三,加大科技工程应用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这既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世界上贫穷地区摆脱贫困的成功之路。要把科技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必须从提高贫困户劳动者的素质入手。否则,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就很难在贫困乡村和贫困户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要把提高贫困户劳动者素质,作为扶贫攻坚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落实到扶贫攻坚的全过程。一是要狠抓基础教育。世界各国扶贫的经验表明,在教育上的投资,是增加穷人财富的最佳办法,是治穷致富的根本措施。为此,要在继续抓好成人扫盲工作的同时,从贫困乡村基础教育抓起,充分发挥“希望工程”、“献爱心工程”的作用,全力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科学的新型劳动者。二是大抓科技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温饱工程”和“增收工程”的开发项目,采取“办班与自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定期举办种、养、加科技培训班,在每个贫困户中,至少培养一名真正懂科技、会应用的科技人才。三是加大各种先进实用技术的实施规模。地膜、化肥、良种等已被群众掌握并发挥了显著效益的农业实用技术,虽在贫困户中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应用,但实施的规模太小。因此,对于这些行之有效的技术,必须在贫困乡村进行规模化推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科技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

第四,加大基础工程建设力度。

基础工程建设,始终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前提和保证,也是脱贫致富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全力抓好梯田化、水窖化建设的同时,要着重抓好能源、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其与资源开发相配套,为扶贫攻坚提供可靠的保证。一是加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继续抓好供煤植薪、灶炉改造的同时,加大供电量,架通动力线路和个别村社的照明线路,为贫困山区开展温饱工程和增收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电力能源保证。二是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力度。要继续采取“以工代赈”、“民办公助”的办法,在修通个别村、社道路的基础上,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道路加宽、路基加固、路面铺沙的乡、村、社道路改造上,提高通行能力。同时,要改造、整顿、管理农村集贸市场,规范市场行为,提高交易水平,扩大经营规模,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加大流域治理力度。在抓好荒山、荒坡、荒沟种草、种树的基础上,要把流域治理与资源开发结合起来,重点抓好泾河流域、达溪河流域、水洛河流域以及规模较大的荒山、荒滩流域综合治理,加快贫困地区的土地、生物资源开发步伐,提高控制水土流失的能力,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第五,加大社会帮扶工程支持力度。

扶贫攻坚,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的大力援助,又需要各级帮扶单位真心实意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而持久的扶贫攻坚力量。因此,除继续动员、组织搞好“献爱心活动”、社会优抚和社会救济工作,解除贫困户生活上的困难外,应加大对贫困户生产建设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应以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为目标,继续采取“无偿与有偿”并重的投入办法,搞好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工作。对无偿资金的投入,主要应用于梯田、水窖、道路、科技培训等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扶贫开发功能;对有偿资金的投入,要用于地膜、良种、农药等生产资料上,加快温饱工程和增收工程建设步伐,提高资金的投入产出利用率;对于救济资金,要用于贫困户的口粮回销、穿衣等生活维持上,以保证贫困户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加大科技投入扶持力度。先进科技的覆盖范围、应用规模和掌握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扶贫开发的快慢。为此,应充分发挥地、县、乡农业科技网络的作用,加大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和应用力度,扩大科技覆盖面,提搞科技辐射力,把扶贫开发工作真正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三是加大物资投入力度。以地膜、良种、农药、农机等为主的技术含量高的物资,也是加快扶贫开发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投入措施。从目前扶贫开发的投入方式来看,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科技投入,都基本上是以实物(即物资)形态的方式进行投入的。因此,应把物资投入作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来抓,使扶贫资金真正用到贫困户的生产建设上,才能保证扶贫开发取得实效。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十四年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来看,还是从目前贫困户贫困的特征和原因来讲,到本世纪末完成我区扶贫攻坚任务的基本途径,就是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力量,加大温饱工程、增收工程、科技工程和基础设施工程这“四个工程”建设力度,使之尽快形成规模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稳定解决贫困户的温饱问题,才能有效地提高贫困户的自我生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才能使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走上小康致富之路。

【注释】

[1]在全省扶贫开发研讨大会上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