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典与藏词

用典与藏词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用典与藏词用典是指创作中援引前人的著名故事或是有出处来历的词句。他们将用典称作用事,或以此炫耀才情,或借此曲折达意。这也充分地说明了用典在诗文表情达意中的重要作用。藏词产生于古代诗词、骈文对历史典故、成语的变通用法。当中的“倚伏”就是藏词手法的运用,指代的都是“福祸”之意。

六、用典与藏词

用典是指创作中援引前人的著名故事或是有出处来历的词句。古人为文、做诗很少有不引用典故的。他们将用典称作用事,或以此炫耀才情,或借此曲折达意。这种修辞手法不仅能有效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能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炼。《文心雕龙·事类》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按历代作品中用典的情况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种是实写的,追根究底只是一种引用的手段。如王维《息夫人》诗云:“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据唐孟棨《本事诗》记载:“宁王宪贵盛,宠姬数十人,皆绝艺上色。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晰,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王客座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王命赋诗,王右丞诗(即《息夫人》)先成。”诗借春秋时息夫人之典故,以显出女人之坚贞,使宁王深受感动,而让其与故夫团聚。“息夫人”典出自《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另如杜牧《有感》诗云:“中路因循我所长,由来才命两相妨。劝君莫更添蛇足,一盏醇醪不得尝。”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杜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用以比喻不要另生枝节也!

另一种是虚实相间,或所引属实,但作者所引之意与原意相去甚远,主要用来娱人或讽刺,所以成为一种独特的创作方法。比如《西厢记》中红娘用来讥讽莺莺瞒着自己,主动约张生西厢幽会;而在《红楼梦》中则被宝玉用来询问钗黛和好之由,都已不再是原典之意。《牡丹亭》中有意将柳梦梅、韩子才、杜丽娘说成是柳宗元、韩愈、杜甫的后代,如此一来,可讽、可赞、可阐发议论,十分精确到位地讽刺了世上假托祖先以沽名钓誉者。

诗文中恰当运用典故,可以让人在阅读中自然联想到典故所提到的历史故事或诗句,从而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使诗文内容有一种历史的深度,起到拓宽诗文意境,充实诗文内容的作用;恰当运用典故,还可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得委婉曲折、含蓄蕴藉,起到言简意丰之效。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对独揽朝政的韩丞相的北伐轻敌冒进的做法,不便明言,只好借刘义隆草率出兵,落得“仓皇北顾”来婉劝;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批评,以及北伐重任隐然自任的豪情,词人用“孙仲谋”和“廉颇”之典曲折表达,用心良苦,岂是直接叙述三言两语能够说清;再加上作者一生曲折的遭遇,屡受排挤的政治地位,又岂能直言相陈,妄起祸端!这就是辛弃疾虽为语言大师,味改其语,竟累月未竟的原因。这也充分地说明了用典在诗文表情达意中的重要作用。

藏词产生于古代诗词、骈文对历史典故、成语的变通用法。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主张藏词与用典有关,并定义藏词为:“要用的词已见于习熟的成语,便把本词藏了,单将成语的别一部分用来在话语中来代替本词的,叫藏词。”可见藏词原本就是一种特殊的用典方式。如桓玄的《王孝伯诔》:“天道茫昧,孰测倚伏?”还有宋刘义恭《上世祖劝进表》:“臣闻治乱无兆倚伏相因。”当中的“倚伏”就是藏词手法的运用,指代的都是“福祸”之意。这个典故实际上出自《老子》第五十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另外,古人用“凡百”指代“君子”,用“贻厥”来指代“子孙”用“孔怀”代“兄弟”,都是剪裁文句,将具体典故“词汇化”的藏词用法。

理解诗文中用典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白典故的出处和内容。例如,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必须知道“司马春衫”是源于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原诗表示白居易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这里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明白作者之意是表达对清末时期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深切同情,“看到这样的社会现实,我就像江州司马白居易一样禁不住泪湿衣衫,我始终不能像太上老君道家创始人)一样忘掉情感”,从而向妻子表达愿意为改变黑暗现实献出自身的生命之意。只有充分了解典故出处和内容,才能引发无尽的联想,从而体会到诗文包含的丰富内容。

其次,要联系作者的境遇,也就是创作背景。比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是时,当权者意欲北伐,借用辛弃疾主战元老的招牌,起用闲置已久的他担任镇江知府,一方面,辛弃疾老而得用,渴望一展雄图;一方面对当权派的轻敌冒进,心怀隐忧,如果不了解他这时的处境,便难以体会其用典中的无奈与深意。

第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诗文主旨分析典藏之意。例如陆游《书愤》尾联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里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出师表》,联系全诗对往事的追怀和报国宏愿,根据全诗“书愤”的主旨,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是以诸葛亮隐然自喻,这就使全诗那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表达得更为深刻。

总之,想读懂诗文中的用典,需要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要注意收集教材中的相关历史掌故,多背诵一些诗文,多去揣摩、体会。一般来说,通过注释或在题干中酌情补充典故内容,只要能结合文本去体会典故在诗(文)中的意义就行了。

用典辞格使用得好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效果:

1.读者可凭借表面语句的提示作用进行二次创作,对于读文章的人也是一种创作过程,可以凭对这些典故的判断体会文章的意思。

2.使语言简洁精练,富于内涵。用有限几个字来表达很深的内容,若不用典,那么,就需要很多文字。这点对于对联而言更显重要。

3.可以为作者的暗示意思找到依据。

4.可有效形成一种隐晦的美感。在有些时候,话不便明说,也要用典故,用他人的事例来自比。或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古人说“用典所贵,在于切意,切意之典,约有三美,一则意婉而尽,二则藻丽而富,三则气畅而凝”。其实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典故,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鼓作气”、“罄竹难书”、“请君入瓮”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