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前人关于重动句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前人关于重动句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1 前人关于重动句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重动句,也称动词拷贝句,指同一个动词在一个从句中出现两次的结构形式,第一次出现后面带宾语成分,第二次出现带补语成分。前人和时贤们已经有了很多关于重动句的研究。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在动结式基本句式生成的基础上,用结果补语小句理论推导动结式重动句的生成。

4.1 前人关于重动句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重动句,也称动词拷贝句,指同一个动词在一个从句中出现两次的结构形式,第一次出现后面带宾语成分,第二次出现带补语成分。其中第二个动词所带的补语有多种形式:可以是数量补语(时量补语、动量补语),如“看这本书看了三次”、“看这本书看了一小时”;可以是处所补语,如“送他送到村口”;可以是“得”字程度补语,如“写论文写得头晕眼花”;也可以是动结式,如“看电脑看坏了眼睛”。

前人和时贤们已经有了很多关于重动句的研究。王力(1944)、丁声树(1961)和吕叔湘(1980)等最开始注意到这种句法现象。后来针对重动句的句法结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及其与相关句式的变换关系等给予了广泛的研究。除了少数从历时演变和韵律角度的研究之外(如李讷、石毓智,1997;冯胜利,2000),大多数关于重动句句法、语义和功能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主要关注重动句与“把”字句、被字句的变换关系及该句式的特点和形式特征。讨论主要在结构主义的描写框架内进行,把重动句放在动补结构的句型系统中讨论(刘维群,1986;李临定,1980;范晓,1993;戴耀晶,1998;秦礼君,1985;王灿龙,1999;王红旗,2001)。

第二方面主要关注重动句产生的原因,着重解释为什么有的动结式可以形成重动句,有的动结式则不能。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从句法角度进行的分析,也有从功能和认知角度进行的分析。功能和认知角度的研究认为,重动句表示突出动作行为的超常量或者非预期性结果(项开喜,1997;赵新,2001),强调动作行为的超常方面(袁毓林,1999;王红旗,2001;黄月圆,1996),体现远距离动因(张旺熹,2002),是对语篇结构的模仿(聂仁发,2001)。

针对这种从功能和认知角度对重动句式的构造动因的分析,施春宏(2010)提出了质疑,认为重动句表达超常量或非预期结果的功能动因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他从论元结构的整合的句法角度指出,重动句的产生是为了安排底层论元的需要,用重动动词来提升不能直接提升的底层论元。虽然该句式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没有特殊的语用功能或语法意义。超常量、非预测性结果等特定功能并非由动词拷贝句式本身所必然带来的,而是现实场景提供的基础使这种结构表达这些功能比较容易。

第三方面主要是从生成语法角度讨论重动句的生成(Huang,1992;Cheng,2005;Gouguet,2005;Bartos,2008)。这些研究主要讨论组合式重动句的形成过程及相互之间的句法表现区别,包括数量补语(时量补语、动量补语)、处所补语构成的拷贝句及带“得”字的动词拷贝句。

总结前人研究可以发现在下面几个问题上还需要深入探讨。第一,从生成语法角度对重动句的研究主要关注组合式重动句,但对动结式重动句详细讨论较少,对动结式基本句式的变换句式,特别是重动句和动结式致使句之间的关系较少涉及。第二,对动结式重动句中两个动词部分VP和VC的关系,尚缺乏从句法角度的讨论。第三,对偏离义重动句的情况讨论较少。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在动结式基本句式生成的基础上,用结果补语小句理论推导动结式重动句的生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