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序跋类议论文

序跋类议论文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4节 序跋类议论文序跋类议论文,是指书籍或文章的作者、编辑者或有关专家对著作或文章所加的“说明”或“批注”。序跋类议论文的特点:1.关键性序跋类议论文要抓住著作或文章的重要部分进行重点的、有深度的评论,富于启发,引起读者注意,给读者以一种导读的作用。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第4节 序跋类议论文

【导读】

序跋类议论文,是指书籍或文章的作者、编辑者或有关专家对著作或文章所加的“说明”或“批注”。它主要是针对著作或文章中的一些内容和与之有关的一些问题发表意见、看法、主张或说明;也可以辨析内容的优势和不足。

序跋类议论文的特点:

1.关键性

序跋类议论文要抓住著作或文章的重要部分进行重点的、有深度的评论,富于启发,引起读者注意,给读者以一种导读的作用。

2.短小性

序跋类议论文是一种小型的评论体式,篇幅都较为短小。只是把文章或著作中的关键处阐明即可,万不可长篇大论,以免形成喧宾夺主的情势。

【选文】

送东阳马生序[1]

宋 濂

【作者简介】

宋濂,字景濂,金华潜溪(今浙江金华)人,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学者。他一生中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学习,在学术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主修《元史》,还写了大量优美的散文,著有《宋学士文集》,他的《送东阳马生序》,就被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本中。宋濂从幼年起,就热爱读书。当时家里穷,买不起书,他就向藏书的人家借书,抄写后再按期归还。由于他守信用,人家才肯借书给他,使他能够遍览群书。20多岁后,宋濂读书更加勤奋了。但由于没有名师指点,遇有问题常常得不到解决,他就步行一百多里路,去向名师请教。他请教的这位老前辈是位大学者,对学生要求很严厉。宋濂在向他请教时,每次都十分恭敬地提出疑问,并弓着身子侧耳倾听。由于他虚心求教,宋濂跟着这位老师学到了很多知识。有一天宋濂出门访师的时候,正是数九寒天。这时他就穿上草鞋,背上行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顶着寒风冒雪去访师。等他好容易赶到客店里,四肢都冻僵了,但他一点儿也不怕苦,坚持向老师请教。宋濂由于家境贫苦,少年求学之时每日都是粗茶淡饭,穿着破旧棉衣也浑不在意。他的同学中有不少是富家子弟,穿着绫罗绸缎,满身珠光宝气,但他丝毫没有羡慕的意思,而是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求学读书上。就这样,经过长期刻苦努力,宋濂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2],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4]。先达德隆望尊[5],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7],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8],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9],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10],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11],主人日再食[12],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1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14],煜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15],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6]。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17],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18],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19],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20],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21],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22]。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23]!

【注释】

[1]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东阳,现在浙江省东阳市,明朝属于金华府。马生,即马君则,当时是国子监太学生;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作者当时已经69岁。[2]加冠:古代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3]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4]先达:有学问有声望的前辈。《南史·褚传》:“早有令誉,先达多以才器许之。”执经叩问:带着经书去请教。[5]德隆望尊:德高望重。隆,高大。[6]未尝稍降辞色:指言辞和面色严肃一点不缓和。降,谦抑。[7]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义理。[8]叱咄(chìduō):斥责,呵斥。[9]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行李。屣,鞋子,代指行囊。[10]媵(yìnɡ)人:本指随嫁的婢女,此指婢仆。汤:热水。沃灌:即沃盥,洗浴之意。[11]逆旅:客舍。[12]日再食(sì四):每天供给两餐。食,动词,吃饭。[13]同舍生:同学。被绮绣: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14]容臭(xiù秀):香囊。《礼记·内则》:“总角衿缨皆佩容臭。”孔颖达疏:“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孙希旦集解:“容臭,谓为小香囊以容受香物也。”[15]缊(yùn运)袍:以粗麻布做的袍子。《论语·子罕》:“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来也与?”[16]口体之奉:食品衣着之供给。[17]“犹幸”句:仍侥幸列入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行列。[18]缀公卿之后:追随于朝廷大臣之后。缀,连缀,引申为追随。[19]裘葛:冬天穿的毛皮衣服和夏天穿的葛布衣服。遗,给予。[20]司业、博士:均为学官名。明清国子监以祭酒为总负责,下设司业、博士、助教等各级学官,担任教学工作。[21]撰长书以为贽:写了很长的信作为进见之礼。贽,初次见面的礼物。[22]言和而色夷:言语、脸色都平和。夷,平和。[23]“谓余”四句:说我鼓励同乡勤奋学习,正是本意;诋毁我以受到皇帝的重用而向同乡夸耀,则哪里是知道我的用意呢!

【评析】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马生,马君则,国子监太学生。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序,也称作“叙”或称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本文即属此类。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这篇序的作者,有名望有地位,但并不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如话家常,质朴亲切,令人容易接受。

这篇赠序,作者先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问师的种种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然后对比当时的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指出学业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己用心与否;最后说明作序的缘由,表达对马生的期望和勉励之情。

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自己与太学生的对比,点明业有不精,学有不成,是因为“心不若余之专”。第二部分,点明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思考与训练】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3.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