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语言理论的产生

元语言理论的产生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1 元语言理论的产生“元语言”理论的产生与古希腊哲学家发现的“说谎者悖论”的矛盾现象有关。元语言,又称“纯理语言”、“符号语言”。元语言功能是语言的特殊功能,是语言对语言自身进行解释、命名、分析、评论的功能。

2.1.1 元语言理论的产生

“元语言”理论的产生与古希腊哲学家发现的“说谎者悖论”的矛盾现象有关。亚里士多德说:说非者是,或是者非,即为假;说是者是,非者非,即为真。但有时语言中会出现语义“悖论”,即承认命题A就会推出非A,承认非A又会推出A。例如,假如某人说“我在说谎”,这句话如果是真的,那他就在说谎;可是说谎就意味着说假话,那么“我在说谎”这句话又是假的,这样他又没有在说谎。此人到底有没有说谎就很难说清了。(郭聿揩,1999:46)

在影片Notting Hill里有一段精彩的对白,巧妙地利用了“说谎者悖论”命题,使得语言更加诙谐生动。

(A:William;B:Anna)

A: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before you go?

B:No.

A:Coffee?

B:No.

A:Orange juice?

(B keeping silent)

A:Obviously not.Something else cold?Coke,water,…

Honey?Do you want any?

B:No.

A:Do you always say“no”to everything?

B:No.

由于对话开始时女主人公Anna先一连串回答了几个“No”,于是男主人公William发问“你总是回答‘不’吗?”而Anna继而说“不”。她这里既有“我不是总答‘不’”的意思,同时又可被理解为她一贯说“不”。

当句子内容出现自相抵牾,而其真假很难用是否符合外部世界来判断,这种现象就是“说谎者悖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学者厄匹门尼德首先注意到说谎者悖论现象。厄匹门尼德是克里特岛人,他首先想出一个自否命题“所有克里特岛人都是说谎的”,由于他本人是克里特岛人,于是这句话是否说谎就真假莫辨了。这个奇妙的逻辑现象直到20世纪初才由数学家罗素提出了解决的理论。

罗素的“类型论”认为,应把人类应用的语言分出层级,一个语句导致悖论是因为它被用来自指。语言分为不同层级,如“……是真的”是用来表述下一层级的谓词。如果“我在说谎”是第一层级,那么“‘我在说谎’是真的”就是下一层级的。因而“我在说谎”不可用来自指,即“我在说谎”不应指“我在说谎”本身是谎话。(郭聿揩,1999:46)

img3

图2-1 “说谎者悖论”的语言层级

罗素在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1922)一书所写的导言中指出,“每一种语言,如维特根斯坦先生所说的,有一种结构,关于这种结构,在这种语言中一点都不能说,但是可以有另一种处理第一种语言结构的语言,这种语言本身有一种新的结构,并且语言的这种系列是可能没有止境的”。(维特根斯坦,1962:23)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波兰逻辑学家Tarski在“类型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元语言”理论,从而创立了逻辑语义学。他认为,在区别语言与语言所指称事物的关系时,有必要区分真实语言与形式语言。真实语言是与客观对象相联系的语言,即对象语言。而用来称说对象语言的则是元语言。元语言是个相对概念,解释对象语言A的语言B是A的元语言,解释语言B的语言C又被视为B的元语言,以此类推。区分出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之后,“说谎者悖论”命题就迎刃而解。如果此人确实说谎了,那么“他说‘我在说谎’”这一描述对象语言“我在说谎”的元语言为真。

img4

图2-2 “说谎者悖论”的对象语言与元语言

哲学界的“元语言”理论在语言学界的影响很大,一些有影响的语言学文献大都沿用了哲学界对“元语言”的界定,元语言已经成为语言学进行语言研究的工具语言。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哈特曼,1981:213)对“metalan-guage”的解释是:

元语言,纯理语言。指用来分析和描写另一种语言(被观察的语言或目的语[object language])的语言或一套符号,如用来解释另一个词的词或外语教学中的本族语。可替换术语:second-order language(第二级语言)。

《译学词典》(方梦之,2004:154)基本沿用了戚雨村等在《语言学百科词典》(1993)中给“元语言”所下的定义,只是将“语言教学中的语句”改为“翻译中释义的语句”。

元语言,又称“纯理语言”、“符号语言”。与“对象语言”相对。指描写和分析某种语言所使用的一种语言或符号集合。用汉语来说明英语,英语是对象语言,汉语是元语言;用英语来说明英语,英语既是对象语言,又是元语言。在辞书编纂翻译中释义的语句称元语言;在语言研究中为描写和分析语言成分特征使用的一套符号和术语,如[±Noun]([±名词])、[±Abstract]([±抽象])、[±An-imate]([±有生命])等,也属元语言。

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1988:43)认为语言具有元语言功能,并且对此进行了解释[1]。元语言功能是语言的特殊功能,是语言对语言自身进行解释、命名、分析、评论的功能。语言学术语,如“句子、语法、动词、谱系……”等以及文本中的一些表达法,如“strictly speaking,by definition,in the true(or full)sense of the word,literally,so called”等,都是元语言功能的表现。

然而就词典学范畴的元语言来讲,Hartmann(2000:93)在《词典学词典》(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中的定义无疑是最恰当不过的。

The language used to present and comment on a sub-ject field.In linguistics,metalanguage is the terminology used to describe the“object language”(human language).In lexicography,metalanguage includes such conventions as grammatical codes,labeling usage and the formulation of definition.

[即用来表述或评论某话题的语言。在语言学中,元语言是用来描述“对象语言”(真实语言)的术语。在词典学中,元语言包括语法标号、标签用法和释义行文等的常规操作。]

本章的讨论以Hartmann在词典学范畴对元语言所做的界定为基础,即“在词典学中,元语言包括语法标号、标签用法和释义行文等的常规操作”,本书将词典中凡是用来描述词目的特有语言——从释文到符号等都作为元语言来讨论。

以解释语义和语用为己任的辞书使用元语言的历史可谓由来已久。我国辞书使用元语言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不仅是汉语文字学的宝典,也是中国辞书的奠基之作。虽然此前就有《汉书》和《周礼》提出“六书”,然而,《说文解字》泾渭分明地给出“六书”的界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见《说文解字·序》)许慎给“六书”下了界说,使“六书”的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成为具有特定含义的专门用语,以解释汉字的结构。许慎在《说文解字》二卷上有:“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他以固定的语言格式如“从……从……”代替会意,如《说文解字》十三卷下:“里,居也。从田从土。”或以“从……声”代替形声字。如十二卷下:“姑,夫母也。从女古声。”等等,例证不胜枚举。

虽然《说文解字》中元语言的使用并不彻底,如“转注”与“假借”二书只在下定义时列举两例,此后全书再未出现,遂使后人对此二书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许慎首次给“六书”下了定义,并应用于解释汉字的发音、构成,使得“六书”上升为解释汉字发生发展、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一直沿用至今。(谢栋元,2000:68)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次使用了词典元语言,开辟了我国训诂学以元语言作为释文的先河,影响十分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