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惯用语之趣

惯用语之趣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前一章节阐述了隐语中的文化差异,下面以惯用语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进行探讨。比如在劝说和教育他人时,常常使用马、羊等来简明易懂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并借此说服对方。看一看中国的成语典故和惯用语就会明白,中国人经常使用家畜等动物来说明事物的本质。经常用来劝说别人在失败之后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事实上,一些成语故事至今仍然鲜活地存在于日本人的语言生活之中。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前一章节阐述了隐语中的文化差异,下面以惯用语(包括成语典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进行探讨。

中国畜牧业发达,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肉食为主。他们善于使用耳熟能详的家畜来打各种比方,并习以为常。

比如在劝说和教育他人时,常常使用马、羊等来简明易懂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并借此说服对方。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作为现代人,我也经常使用。我写过一本书叫《海外兵团·改变海外市场的新中国人》(日经经济人文库,2002年)。我在这本书中,通过实际例子对海外华侨源源不断的能量源泉进行了探明。此处顺便说一下,“新华侨”一词指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以后,对那些远渡重洋、并期望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的总称。我是这个词的发明人。在这本书中,为了说明中国人的行动原理,我使用了“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一词。

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叫苏秦的人周游列国,游说齐、燕、韩、魏、赵、楚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击强秦。当时,苏秦在游说时就使用了“宁为鸡口,毋为牛后”一词。时至今日,这句话仍是中国人的座右铭。

翻译成日语就是“鶏口となるも牛後となるなかれ”。用今天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与其在大团体、一流企业当中垫底,倒不如去小团体、二流院校中当个小头目。”

“牛”在此处指的是“大团体”,反之,“鸡”是“小团体”的代名词。不是我王婆卖瓜,此前日本人无法理解的新华侨的一些举动,使用这些谚语解释之后,我想他们大概多少能明白一点新华侨们的目标和目的了。

当然,使用谚语典故来说明问题并非我的专利。在中国,这是自古以来经常使用的手法。看一看中国的成语典故和惯用语就会明白,中国人经常使用家畜等动物来说明事物的本质。下面这些成语就是用动物来进行比喻的一部分例子。

亡羊补牢:意思是羊跑了之后再来修补羊圈的漏洞,也不能说为时已晚。经常用来劝说别人在失败之后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羊质虎皮:意思是说即使羊披上了老虎皮,看到青草依然会喜出望外,遇到狼仍然会颤抖,忘记了身上还披着的虎皮。现在多用来指虚有其表、华而不实。

羊头狗肉:直译的话就是招牌上写的是羊头,实际上卖的是狗肉。多用来指依靠华丽的外表和外观来骗人,实际上表里不一。

鸡鸣狗盗:指的是学习鸡叫的人或者模仿狗进行偷盗的人。换言之就是指那些具有雕虫小技或有三脚猫技能的人。

老牛舐犊:老牛舔牛犊。就像老牛舔舐牛犊一样,形容爱子之心。

老马识途:老马识路。年老的马因为熟知路途,所以不会迷路。意思是经验丰富者其判断是准确无误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多到足以编纂一本辞典,此处不再一一举例。

看一看中国的成语典故和惯用语就会明白,中国人经常使用家畜等动物来说明事物的本质。

上文所列举的例子也就是所谓的成语典故,几乎都出自中国的古典。用来简单、明了、形象地说明其中引申出的经验和教训。

比如“鸡鸣狗盗”,可以从《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中找到出处。

如前所述,孟尝君是战国时代齐国的贵族。他因养着一帮食客而久负盛名,号称食客三千。之后,他借助鸡鸣狗盗之士的帮助才得以临危脱险。

于是就诞生了“鸡鸣狗盗”这个成语。用来指那些哪怕是只有雕虫小技的人,有时也能解决大问题。

故事到此并未结束。

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在读了《史记》中的这一章节之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孟尝君门下尽是鸡鸣狗盗之徒,未得一贤士。所以强大如齐国者也没能制服秦国,不但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连自己也身家性命不保。”

这些成语故事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真知灼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语言生活,而且在邻国日本也深受欢迎。

事实上,一些成语故事至今仍然鲜活地存在于日本人的语言生活之中。“舐犊情深(舐犢の愛)”、“老马之智(老馬の智)”等谚语,其蓝本显然来自于“老牛舐犊”、“老马识途”两个词。

成语故事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真知灼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语言生活,而且在邻国日本也深受欢迎。

另一方面,日文所处的文化环境同畜牧文化不同,日文中也有同样的语言现象,可以说这是日本人智慧的结晶。

同中文不同,日本人还是以他们熟知的海中生物为比喻对象的。

比如用“鲍鱼单相思(鮑の片思い)”比喻“单相思”;用“小杂鱼(雑魚)”代指“身份、能力低的人”;用“大鲨鱼(鱶)”形容“鼾声大作、睡得香的人”;用“鲷鱼”表示“巨大利益、金银财宝”。

从我经历过的一件事情说起吧。

1997年7月31号的《周刊文春》画报中登着一张前新进党党首小泽一郎歪着嘴的照片。相片的解说词写道:“退党者接二连三,小泽一郎纵然如海鳀般咬牙切齿也回天无术。”

为了方便作者理解,旁边又添加了注释:“没有实力的人纵然捶胸顿足也无济于事。”

查了查辞典,和“海鳀咬牙切齿(鱓の歯軋り)”相类似的说法还有“乌龟顿足,干着急(石亀の地団駄)”。

乌龟的出现让我再次感受到海洋文化的气息。

还有一句谚语叫“海鳀混在鱼当中(鱓の魚交じり)”。指的是凡夫走卒身居与他们不匹配的地位或者用来比喻弱小者混杂在强大者当中。类似的成语还有“小鱼混在大鱼群里(雑魚の魚交じり)”、“虾混在鲷鱼中(蝦の鯛交じり)”。

下面几个例子是从《国语大辞典》等书中捡来的例子。

海老で鯛を釣る:用来比喻用极少的成本获取更大的利益,一本万利。

鰯の頭も信心から:像沙丁鱼头这样不名一文的东西,对于信仰它的人来说也视为珍宝。用来比喻心诚则灵,或用来调侃那些执迷于某件事情的人。

烏賊の甲より年の功:用来说明要重视年长者的经验,姜还是老的辣。还可以说“亀の甲より年の功”。

鯖を読む:数东西的时候,想打马虎眼蒙混过关。

鮪を抱いて寝たよう:同床异梦。

蛸の糞で頭へ上がる:自视甚高,不可一世,在别人眼里却什么也不是。

鱶が魅入る:比喻明察秋毫、铁面无私。

鱠に叩く:给某人颜色看,许多人乱打一气。

日文所处的文化环境同畜牧文化不同,日本人还是以他们熟知的海中生物为比喻对象的。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此选一个比较容易比较的点,以日语的“即便臭了也是鲷鱼(腐っても鯛)”和中文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样形成鲜明对照的例子为中心,比较一下中文、日语中的成语。

对牛弹琴:对着牛弹琴,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中文)。

授鱼以艺(魚に芸教える):比喻做徒劳无功的事情(日语)。

杀鸡焉用牛刀: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起用有才能的人(中文)。

鳗鱼用屠鲸的刀(鰻を割くに鯨の刀を用いる):转自“杀鸡焉用牛刀”,比喻夸大其词。或用来比喻因不匹配,反而更加难以处理(日语)。

远方求骐骥,不知在东邻:到远方去寻求良马,却不知良马就在身边,比喻不知贤能者就在身边(中文)。

鱼目不见水(魚の目に水見えず):意思是从鱼的眼睛里看不到水,比喻因为离得太近反而看不到(日语)。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与其在大的团体中垫底,倒不如到小团体中做头目(中文)。

与其去做鲷鱼的尾巴倒不如去做沙丁鱼的头(鯛の尾より鰯の頭):意思同上(日语)。

如果把比喻的对象扩大到陆地上的动物和海洋中的生物的话,例子就更多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麻雀虽然个头小,但是五脏六腑都齐全。比喻虽然规模不大,但该有的东西一应俱全(中文)。

杂鱼虽小,鱼鳍皆备(雑魚も魚鰭):小杂鱼也有鱼鳍,因此虽然大小有不同,但是构造上没有差异(日语)。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山里没有老虎的话,猴子称王称霸(中文)。

鲫鱼群里,头目是鲫鱼(鮒の仲間には鮒が王):虾兵蟹将当中做首领的还是虾兵蟹将,小人当中无贤者(日语)。

虎落平阳遭犬欺:老虎流落到平地,连狗都敢欺负它。有才能的人一旦失势也会被才能逊色于他的人欺负(中文)。

鱼爬树上(魚木に登る):离开了本来的舞台,施展不开手脚(日语)。

瞎猫碰上死耗子:瞎猫误撞上了死耗子,用来比喻歪打正着(中文)。

水母见骨头(水母骨に逢う):比喻稀奇罕见,很难实现,或用来比喻撞了狗屎运。

日本人依靠海洋渔业支撑起了日常生活,这种营生方式的痕迹在日语的谚语当中鲜明地保存了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