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思维需转变

中国思维需转变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将于2015年成为世界净对外投资国,这是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历史性转变。中企投资海外应有“合规”理念这对于刚刚迈出国门仅有10年的中国企业来说,并不容易。因此,有关部门在促进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将通过自己的投资经营活动与投资所在国交往,并与这些国家形成愈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有助于中国实现和平崛起。
中国思维需转变_危急时刻:大陆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演进 香港凤凰周刊2015年第25期

中国作为后来者,需要加入并适应海外投资的国际游戏规则——这是后发国家的劣势,但也是中国企业的必修课。

中国将于2015年成为世界净对外投资国,这是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历史性转变。此后,中国会进入投资输出超过投资输入的“新常态”。然而,在过去30多年引进外资的实践过程中,中国的一些政府官员乃至民众形成的基本上是投资输入国的思维。这种思维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体系显然难以适应上述历史性转变,也难以适应十八大以来中央的全球经济合作发展战略。

如今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在理论、观念、政策体系和企业行为等方面如何适应这一历史转变。首当其冲的是需要转变观念,从投资净输入国的思维转变到投资净输出国的思维。

中国“新常态”遇到世界“旧常态”

投资净输入国的思维是防范性的,关注于如何保护本国产业以及通过引进外资获取更大经济效益。因此在对外资准入、股权比例、投资期限、利润转移等问题上习惯于管制或限制。

但作为投资净输出国,思维应是开放性的,除了关注本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安全与收益,还应要求对方国家开放市场、给本国企业投资以国民待遇。因此,在双边或多边投资协议谈判时,投资输出国往往要求对方尽可能开放市场准入,强化对本国投资者的保护。

站在投资输出国立场就能理解,尽可能放开对外资进入中国的准入,是给中国企业在海外争取尽可能宽的准入限制;给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是让中国企业在海外争取国民待遇;改善对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经营环境,是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营造良好的海外投资环境。

中国在经历和适应进行对外投资和输出的“新常态”时,面临的国际环境或者说规则,其实是一种“旧常态”。

有研究发现,在中国刚刚开放市场经济的1992年,全球市场出现的跨国公司已经或正在转型:从跨国经营走向全球经营,从中心辐射式走向全球网络式的管治结构,从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走向承担越来越大的全球责任。由于全球性企业在经营时,在追求利润与社会责任方面出现了种种不平衡,联合国于2000年成立全球契约组织,其强调企业不光要赚钱,也要承担人权、社会、环境保护等责任。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非政府组织、国际机构和跨国企业开始关心这些问题。

2008年年底,德国西门子公司因商业腐败问题以16亿美元的罚款与美国、德国有关执法部门和解,成为全球企业发展当中的里程碑事件。此后,全球加大对于跨国公司反腐力度,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合规(指企业在经营活动包括全流程各个环节中承担合规的责任,包括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和反对商业腐败等)的重要性。对外投资的国际规则发展至此,中国作为后来者,也需要加入并适应这些游戏规则——这是后发国家的劣势,但也是中国企业的必修课。

中企投资海外应有“合规”理念

这对于刚刚迈出国门仅有10年的中国企业来说,并不容易。我们可以从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遇阻的项目当中看出,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一方面是对投资国的具体情况欠了解和调研;另一方面是其本身仍保持了只适应中国本土的操作惯性。

国企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在我看来,一些根本性问题仍未触动,很多企业也未达到现代化公司的治理标准。例如,按照现代公司的标准,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之间会相互制约,以保证公司的合理运行。尽管在现有政治体制下,这一点中国国企几乎不可能实现,但是起码可以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这样可以避免现在的一些尴尬情况,比如在海外的国企负责人只对党组负责,而不受公司治理机制的制约。如果该问题不解决,那么中国国企在海外的经营很难适应国际市场的规则,也可能产生诸多腐败问题。

今年4月底,中纪委网站公布了一批涉及境外国有资产监管问题的企业,包括中国石化、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海运等。而早在2012年,更有一部分国企被世界银行列入涉嫌欺诈和贿赂的黑名单,包括大庆油田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工程集团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在一定时间内都不能接受世行资助的项目。

相比于国企,中国民企在进行投资时,一般在银行贷款和项目准入上缺乏资源,所以更有可能用不合规的手段去弥补竞争劣势,这些操作模式也被自然地带到对海外的投资行为当中。

尽管中国对外投资的步伐很快,规模也很大,但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不要盲目乐观。在这场对外投资的大潮当中,它们都得尽快适应国际规则和规范,总结教训和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中国政府角色亟须重新定位

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经历了相对漫长的从跨国公司转型为全球公司的经验积累和提升过程,而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开始就面临全球竞争,因而必须按照全球公司的标准开展经营。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中国企业仍缺乏对外投资经验,在海外投资的水平还不高。

因此,有关部门在促进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在中国从净输入国转变为净输出国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也需要重新给自己找定位。我们许多政府部门引进外资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拥有众多资源。政府往往充当引资主体,以税收优惠、廉价土地等资源吸引外商。但在对外投资当中,政府不可能成为主体,能做的是提供指引、支持、服务和保障。

如果政府越俎代庖,一方面会增加投资目的国对中国企业海外的阻力,另一方面也阻碍中国企业到国际市场中参与公平竞争。多年来,在“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下,诸多国家对有中国政府背景的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越发敏感,甚至排斥。他们认为,这些企业是在中国政府的保护下通过不公平竞争成长起来的,在海外竞标时,又往往有国有资本作为后盾的低价优势,因而其行为会扰乱国际市场的正常运行。

所以,中国政府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历史转变时期,需要帮助中国企业释放在对外投资中的活力和潜能,融入全球价值产业链,并在全球价值产业链中实现升级和升值。

随着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走向全球,中国产业融入全球产业和主动整合全球资源,中国的GNP(国民生产总值)将逐步大于GDP(国内生产总值)。这一趋势将大大加速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将通过自己的投资经营活动与投资所在国交往,并与这些国家形成愈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有助于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缺失的图片文件

(采访整理 记者 / 王衍)

□ 编辑 漆菲  □ 美编 青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