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空气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危害

空气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危害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空气环境的恶化与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印度毒气泄漏可谓是当今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化学灾难。日本政府初步确定此次核泄漏事故为4级,即造成“局部性危害”。非洲城市的空气质量环境的变化,还将成为气候变暖等全球问题的一个因素。非洲大陆的空气质量正在加速恶化。在欧洲,由于城市工业带来环境污染的历史久远,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于是,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
空气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危害_新世纪城市生活的变迁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1年发布了一份报告,对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1100座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全球不少城市空气质量堪忧,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据估计,全球每年超过200万人因吸入过多可吸入颗粒物死亡,空气中等于或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10)能被吸入肺部,并随血液循环,进而引发心脏病、肺癌、哮喘和内呼吸道疾病。空气环境的恶化与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

(一)亚洲国家工业发展中突发事件

1984年,印度的博帕尔市一家农药厂因管理混乱,操作不当,致使地下储罐内的剧毒物——甲级异氰酸脂因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的烟雾,以每小时5000米速度袭击了博帕尔市区,导致了氢化物毒气泄漏造成死亡近2万人死亡,5万人失明,孕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多达20多万人;同时,灾难危及到40平方公里的范围,造成数千头牲畜被毒死。印度毒气泄漏可谓是当今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化学灾难。

日本是亚洲工业化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之后,日本工业化造成的空气质量恶化也日益凸显出来,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让日本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位于日本东部海湾的四日市,1955年相继兴建了10多家石油化工厂,化工厂终日排放的含SO2的气体和粉尘,使昔日晴朗的天空变得污浊不堪。1961年,呼吸系统疾病开始在这一区域爆发,并迅速蔓延,不少人患上了呼吸道疾病。其中,患者中,慢性支气管炎占25%,哮喘病患者占30%,肺气肿等占15%。1964年,四日市又出现了3天烟雾,不散的烟雾使哮喘病患的病情加重,不少人因此而丧失了性命。然而,这一情况并未引起当地政府注意,相反,工厂加大马力继续生产,造成四日市每年SO2和粉尘排放量达13万吨之多,大气中SO2浓度超过标准5~6倍,烟雾厚达500米,其中含有害的气体和金属粉尘。1970年,患病者达500多人,1972年,哮喘病患者上升为871人,导致11人死亡的悲剧。

2011年,日本因地震引起海啸致使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建筑物内传出爆炸声,随后屋顶坍塌。继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3号机组发生爆炸事故之后,2号机组、4号机组又相继发生了爆炸。日本核泄漏事故不断升级,当地居民避难半径逐渐从2公里,发展到了核电站周边30公里。日本有关部门在核电站周围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包括碘131和铯137。碘131一旦被人体吸入,可能会引发甲状腺疾病。日本政府初步确定此次核泄漏事故为4级,即造成“局部性危害”。爆发的地震海啸灾难让日本国内“谈核色变”。在不能完全确认核电安全之前,日本政府决定放弃这一发电方式。核污染又一次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关注。

(二)非洲国家空气质量恶化

从太空鸟瞰非洲,这块大陆清楚地分成两大部分:沙漠和雨林。在完全相反的环境夹缝里,有一块草原林地叫做稀树草原。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由于经济贫困的影响,要解决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粮食问题,人们正在大量焚毁有丰富动物资源的热带森林与草原。

根据有关专家的几项研究发现,由于森林、草原植被减退迅速,非洲城市空气开始出现恶化,空气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数百万非洲人民的健康,并正在成为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威胁。造成非洲城市空气污染的因素很多,包括工业污染、放火开荒、垃圾焚烧、燃料质量低下、烧柴做饭等原因之外,随着非洲都市快速膨胀,汽车数量大增,其中许多汽车使用加铅汽油是造成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诱因。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所有城市,都存在空气污染恶化的问题。研究显示,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空气中的微粒子大大高于健康标准;在环境署总部所在地内罗毕,空气中含铅量也大大超标。空气污染不仅影响到非洲城市,而且污染的空气扩散到乡村地区,即使在远离城市的庄稼里,也发现了空气传播的污染物质。非洲城市的空气质量环境的变化,还将成为气候变暖等全球问题的一个因素。非洲大陆的空气质量正在加速恶化。

(三)欧洲空气质量的变化

1952年,素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遭受了一场浓雾笼罩。这期间许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统疾病,一下住满了伦敦的各家医院。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死亡者以45岁以上最多,约是平时死亡人数的3倍,1岁以下的死亡较平时增加1倍。事件发生的1周中,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心脏衰竭的死亡人数分别是平时同类病死亡人数9.3倍、2.4倍、5.5倍、2.8倍,因肺炎、肺癌、流感等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较平时均有成倍增长。事件后的两个月里又有8000多人死亡。人们就此事件分析认为,这与伦敦当时大量的耗煤有关。事件期间尘粒浓度最高达4.46毫克/立方米,为平时的10倍,SO2浓度最高达平时的6倍,在浓雾的特定条件下,烟雾中的Fe2O3促使SO2氧化成SO3,从而形成H2SO4,并凝在微尘上,从而形成酸雾,成为人们患上疾病的杀手。[1]

核辐射污染的典型事件是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是前苏联在乌克兰境内兴建的第一个核电站,在建成时被宣传为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第4号反应堆还是发生了爆炸。爆炸后反应堆的厂房被炸掉一半,反应堆堆芯直接暴露在大气中。一股放射性碎物和气体(包括碘131,铯137,锶90)冲上1公里的高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被定为最高级7级。当时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导致8吨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发生以后,核电站30公里范围内的13万居民不得不紧急疏散。这次核泄漏造成前苏联1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受污染,其中乌克兰被污染的农田和森林面积,大约相当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面积,有1500平方公里的肥沃农田因污染而废弃荒芜。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直接致死56人,有2000万人受放射性污染的影响。截至1993年初,大量的婴儿成为畸形或残废,8000多人死于和放射有关的疾病,其远期影响在30年后仍会产生作用。

在欧洲,由于城市工业带来环境污染的历史久远,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于是,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例如,1987年雅典的汽车比1981年增加了一倍,燃料消费量增加了两倍。面对汽车废气对大气造成的严重污染,数千名学生戴着防毒面具上街游行,进行抗议。欧洲遭遇空气质量恶化所带来的危害,引起民众的觉醒,20世纪70年代从欧洲开始,人们逐渐注重环境安全问题。为了实现泛欧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开展对泛欧地区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制订千年发展目标;召开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加强对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和扩大公众参与等,来降低环境恶化的趋势。

(四)美洲空气质量对环境的影响

美国是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发展也给美国带来了沉重的教训。多诺拉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某河谷中的小镇。1948年,小镇大部分地区持续有雾,致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大气中集聚。这期间,全镇43%的人口,有591人相继暴病,症状为:喉痛、流鼻涕、干渴、四肢酸乏、咳痰、胸闷、呕吐、腹泻等症状,最终导致17人死亡。调查显示,事件发生期间,SO2浓度为正常值的数倍,并发现有尘粒。另一个例子是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洛杉矶早期仅仅是一个牧区的小村,直到加利福尼亚金矿发现后,这里人口剧增,很快成为名闻遐迩的大城市,其中,仅汽车就增加了数百万辆。于是,这个依山傍水、风光明媚的城市,变成了拥挤不堪的汽车城。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每年5~8月,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在城市上空常常出现迷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致使整座城市变得浑浊不清。烟雾刺激着人们的喉、鼻,引发喉头炎、头痛等多种疾病。烟雾还使远在100公里之外高山上的柑橘减产,松树枯黄。后经研究发现,烟雾正是大量的汽车尾气所致。这些成分复杂的汽车尾气,在洛杉矶三面环山的特定地势下,使市区大气的水平流动相对缓慢,他们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就能产生臭氧,并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来危害人们的健康。[2]洛杉矶在1946年和1948年分别发生了两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55年又爆发了光化学烟雾事件致使400老人死亡的惨痛教训,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调查结果显示:浅蓝色烟雾是由当地250万辆汽车每日排出1000多吨有害气体,然后进入大气与空气中其他化学成分发生反应而产生的。从此,人们把这种城市上空的浅蓝色烟雾称之为光化学烟雾,这也是世界上汽车尾气所造成的污染公害的典型实例。

在南美洲也有同样的事例发生。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南美洲国家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资源环境遭受了较大的破坏。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经济的引导下,导致无计划矿藏开采、开垦耕地和道路建设,加重了城市的病态化。这一期间南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大大地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自然资源耗费剧增、森林面积减少、污染加剧等加速南美洲国家环境状况的恶化。由于当时的工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大都市和沿海地区(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巴西的圣保罗和墨西哥的墨西哥城集中了近1/3工业生产),由此造成了较强的大气污染。如在20世纪70年代,南美洲国家的能源中占到20%,大量薪材被加工成木炭,用于冶炼钢铁。仅巴西每年的木炭消费量就高达400万吨,61%的生铁用焦炭生产。工业化也推动了当地汽车的发展。1980年,南美洲国家使用的各种汽车就达2730万辆,其中小汽车为2018万辆。而巴西小汽车数量占南美洲数量的41%;墨西哥占20%;阿根廷占15%。由于墨西哥约有半数以上车辆在首都营运,其中私人汽车所占的比重尤其高,私人车辆中95%的汽车使用的汽油含铅,因此,每公里行驶所产生的有毒污染物排放量,是中小客车每千米有毒污染物排放量的两倍多,比大型公共汽车有毒污染物的排放量还要高。据测算墨西哥城车辆排放的有毒污染物占排放总量的48%,导致墨西哥城29%的儿童血液中铅含量达到对健康有害的水平,成人中铅污染导致的高血压发病率为20%。[3]

(五)大洋洲的空气质量对环境的影响

在澳大利亚由于没有大型工业企业,空气质量应当较好,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大量使用汽车成为了澳大利亚主要空气污染来源。尽管澳大利亚政府对空气质量的重视程度很高,法制也比较健全,但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地增长也使一些城市遇到很大的麻烦。据澳大利亚官方报道,悉尼空气污染超标程度几乎是其他城市的10倍,其中大约有50%~80%的空气污染是汽车尾气造成的,而城市的空气质量下降主要是由交通阻塞和公共交通的不足所导致的。悉尼空气污染日益严重,所引发的哮喘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病在不断上升。纽省首席卫生官员罗宾逊表示,每年有大约有600~1400人员的死亡是由悉尼混浊的空气引起的,同时空气污染也是悉尼肺癌患者主要死亡的原因,悉尼空气污染所造成的健康成本已经超过了40亿元。为此,当局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各地政府不但鼓励少用私车,增加公交车的吸引力,还教育市民保持良好的驾驶习惯,尽量不紧急启动和刹车、去掉车内不必要的负重、如何减少汽车空调的启动时间,等等,来宣传来降低汽车耗油量,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为了降低城市烟雾的污染,政府在居民烧木头取暖现象较多的塔斯马尼亚州,筹集了数百万澳元,给每户500澳元补助,鼓励当地人更换新式的取暖设备;而对于大城市,家用焚烧式取暖装置则干脆被禁止。[4]

相比起澳大利亚的14个大城市,新西兰的5个大城市空气污染度都要高于澳大利亚的城市。世界卫生组织称,新西兰的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在整个大洋洲都是最低的,其中奥克兰的空气污染度是悉尼的2倍。世界卫生组织指出,PM10年均重量不应超过20微克,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而奥克兰的空气中的PM10每立方米高达23毫克,而其他几个城市的PM10微粒都在20毫克左右。据调查,奥克兰空气污染的来源主要为家庭供暖、交通及工业污染,其中新西兰人对二手私家车的依赖性为主要原因。澳大利亚的悉尼城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12个PM10微粒,而新西兰的几个城市每立方米空气中的PM10微粒都超过了这一数值,最低的都有19个PM10微粒。奥克兰地区的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7.27亿钮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