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文化如何保存和传播

民族文化如何保存和传播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这个范畴的确定,是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充分认识中国多民族文学丰富性的结果,它对现代以来主流文学和精英文学的褊狭观念提出了挑战,也为它的完善提示了路径。在民族文化资本运作中获得生长活力,有效利用他者视野的积极力量等,正在成为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壮大的实践策略。
主要内容_云南省第十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成果简介

《后现代与民族文学》以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状态为个案,主要论述了后现代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六大基本问题。

1.后现代文化思潮改变着少数民族文学的内质,促成了新的文学景致。这种变化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状态,一方面是民族特色的削弱与消解,另一方面是民族特色的主动追求与增强。这个矛盾体现了后现代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复杂与艰难。

2.包括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在内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不可分割的部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这个范畴的确定,是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充分认识中国多民族文学丰富性的结果,它对现代以来主流文学和精英文学的褊狭观念提出了挑战,也为它的完善提示了路径。

3.后现代多元文化观念和中国多民族文化特点,决定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多样化状态。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巨大,作家阵营蔚为大观,作品数量质量大幅提升;创作由单一走向多样,包含着地域性与本土化追求,其民族视域与主流意识并存,传统色彩与先锋倾向交织,其多元文学格局中充满了后现代文化意味。

4.从主体角度看,新中国催生了少数民族文学意识,使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主体保持着对新时代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后现代背景下少数民族作家致力于重构非中心化主体,其草莽主义和犬儒主义主体倾向背后包含着强烈的文化困惑;少数民族文学主体追求平等的文化地位,始终行走在“从边缘到中心”的路上;尊重少数民族作家的民族认同,这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必须具有的态度;少数民族文学的语言运用将作家置入多重选择的艰难之中,并渗透丰富的意识形态意义。

5.后现代激发了民族自我意识并显明了它的重要性,“边缘”“弱势”等既是民族文学发展的障碍,又是民族文学发展的机遇;他者群体的注视既有巨大压力,又存在可资利用的空间。在民族文化资本运作中获得生长活力,有效利用他者视野的积极力量等,正在成为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壮大的实践策略。

6.少数民族文学带着诸多本土特色与原创因素,可以为中国欧化的文学理论提供理论活力。它不断形成的冲突与和谐状态,与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与心灵渴求连在一起,既带着审美选择的自发力量,又体现意识形态的外在作用,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实践沃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