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凌河上游之“白狼道”

大凌河上游之“白狼道”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址应在今大凌河上游东北岸建昌县二道湾子乡“后城子”遗址。故址即第四章所考,在今大凌河上游喀左县西南之黄道营子古城。上述这条由“广都”至“营州”的由辽西入中原的大凌河上游古道,继汉魏辟行以后,在两晋以后因到达“龙城”为中转,故史书中亦称为“黄龙道”。可见两晋至隋初,这条通过大凌河谷的“黄龙道”,一直是由中原出塞通向辽西以北奚部和契丹的要途。
大凌河上游之“白狼道”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这条陆路,经过汉以来右北平郡境的辽西重镇“白狼”、“广成”等县。是东汉辽西边塞弃守以后,连接中原出塞的主要陆路孔道之一。

《十六国春秋·后燕录》:“建兴五年,北平吴柱聚众千余,攻破北平,转寇广都(广成),入白狼城。”[29]

前引《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四年(553),“冬十月丁酉,帝至平州,遂从西道趣长堑。诏司徒潘相率精骑五千自东道趣青山。辛丑,至白狼城,壬寅,经昌黎城。……癸卯,至阳师水”。

《十六国春秋》与《北齐书》所记后燕时吴柱寇“白狼城”和北齐文宣帝北征契丹所行,应为同一条大凌河上游古 道。所不同的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当道的某些交通地名有所增异。其中互见于诸书中的主要交通经地有“北平”“广都”“白狼”“石城”“昌黎”“阳师”“营州”等。其在交通线上的位置如下:

(一)北平

即古“平州”。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卢龙县,本汉肥如县地属辽西郡。……唐武德三年,省临渝,移平州置此。”[30]唐武德三年以前的北魏之“平州”,一称北平,治在“肥如县”,即今河北卢龙县西北卢龙塞道上[31]

(二)广都

《汉书·地理志》中右北平郡之“广成”县。慕容燕时“析置广都县,属右北平郡”。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白狼水)水出右北平白狼县,东南迳广成县北流,西北屈,迳广成县故城南,王莽之平虏也,俗谓之广都城。”[32]从《水经注》记载看,“广成”故县,应在“白狼水”(大凌河)上游的东北岸,前燕时析置为“广都县”。故址应在今大凌河上游东北岸建昌县二道湾子乡“后城子”遗址。

(三)白狼

汉魏至两晋时不易。唯北燕时“以白狼城为重镇,置并州及建德郡治焉”。故址即第四章所考,在今大凌河上游喀左县西南之黄道营子古城。东晋以来以置“建德郡”治。

(四)石城

即汉右北平郡石城故县。该城以古“石城川水”得名。石城川即今渗津河。位于渗津河下游喀左县山嘴子镇黄家店村“土城子”。其地理坐标为北纬4°55′、东经119°35′。

(五)昌黎

《北齐书》中的“昌黎”,已非《汉书·地理志》中的辽西郡“东部都尉”治昌黎县,而是前燕迁治于今朝阳西南部“白狼水”东岸之“昌黎”。故北魏郦道元称“昌黎故城”。据《水经注》记载,白狼水会“方城川水”,“又东北经昌黎故城西,……高平川水注之”。经考证,高平川即今叶柏寿河[33]。位于“高平川”入“白狼水”稍南的大凌河东岸前燕至北魏之“昌黎”,应置于今喀左县东北“马家营子”一带古城,或朝阳西南黄花滩一带(后辽代建州)。

(六)阳师

由前燕以后“昌黎”的位置析定,北齐文宣帝北讨契丹,经过“昌黎”后一日程,所经之“阳师水”,实际上应即大凌河支流叶柏寿河,古称“高平川”。因南北朝以后于水上置“阳师镇”得名。故知文宣帝所经“昌黎”以北去“营州”路上的“阳师”镇,当在今叶柏寿河(牤牛河)下游汇入大凌河处的喀左县公营子和水泉之间“前城子遗址”,古今为沿大凌河交通必经之地。

(七)营州

即“三燕”时期的辽西“龙城”。北魏以后改置为“营州”治所。故址仍治今朝阳。《北齐书》中之“营州”,应指北魏时之建置今辽西朝阳。

上述这条由“广都”至“营州”的由辽西入中原的大凌河上游古道,继汉魏辟行以后,在两晋以后因到达“龙城”为中转,故史书中亦称为“黄龙道”。《隋书》“长孙晟”条载,开皇元年(581),“授晟车骑将军,出黄龙道,赍币赐奚、霫、契丹等,遣为向导,得至处罗侯所,深布心腹,诱令内附”[34]。时人称长孙晟深谙四夷道里形胜,“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35]。可见两晋至隋初,这条通过大凌河谷的“黄龙道”,一直是由中原出塞通向辽西以北奚部和契丹的要途。《北方文物》1986年第2期载隋韩暨墓志又记载:“韩暨‘昌黎龙城人也,开皇四年,君与北平总管府参军事刘季略往契丹诸部’。”而隋韩暨墓志中的“昌黎”,在南北朝以后至隋唐之际,改设在今朝阳西南大凌河中游。今黄花滩一带的新“昌黎”,亦即唐韩愈祖籍“韩昌黎”故地。而《隋书》中的“处罗侯所”,应即《晋书》中的塞外乌丸(桓)“悉罗侯”。治所在辽西“平刚”一带,今老哈河上游之宁城县西南“黑城子”至凌源市“安杖子”之间。这是从汉魏以来北出“平州”塞外的重要通道。进入大凌河(白狼水)上游后,称为故“黄龙道”,应为当时连接大凌河、老哈河西北行契丹草原陆路的枢干,历经千年而不衰,所以直至隋唐辽金,仍是中原向北经略契丹的必经之路。这条自汉魏晋以来出“柳城”、“龙城”北去塞外草原的古道,在今朝阳西北最重要的关隘是大青山关口。经笔者20世纪80年代实地调查,今在大庙河谷的朝阳县马迷水村西大青山下的大青山南、北二城,应为古关城遗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