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右北平郡及其属县

右北平郡及其属县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右北平郡与前述辽东、辽西二郡,俱属于战国燕秦时代,为燕将秦开却胡以后首置北边五郡之一。至西汉时,右北平郡移治“平刚”,郡下领有16县。(二)无终右北平郡无终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著为“无终(县),故无终子国”。由此观之,右北平郡之“无终县”,应在沙河入黎河以前的今河北省玉田县西北和天津市蓟县东北处的于桥水库以东。(六)薋县右北平之薋县古今亦无考。
右北平郡及其属县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右北平郡与前述辽东、辽西二郡,俱属于战国燕秦时代,为燕将秦开却胡以后首置北边五郡之一。当战国燕秦时,郡治在“无终县”,为燕都之北方屏障,也为扼守燕秦边塞、北通匈奴的重要边郡,其地境跨今辽西、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东部。至西汉时,右北平郡移治“平刚”,郡下领有16县。《汉书·地理志》载,右北平郡有“平刚、无终、石成(城)、廷陵、俊靡、薋、徐无、土垠、白狼、夕阳、字、昌成、骊成、广成、聚阳、平明”等16县。今以与辽海地望有关者,略记如下。

(一)平刚

又作“平冈”。该城始设于燕,秦时设置于右北平郡,是燕秦至两汉数百年间控制燕山北趋草原的门户、据险出塞道的重要边城。前据《太平寰宇记》引《冀州图经》说:“入塞三道,自周秦汉魏以来,前后出师北伐,唯有三道:……一道东北,发向中山,经北平、渔阳,向白檀、辽西,历平刚,出卢龙塞,直向匈奴左地,即左贤王所理之地。”此条的“北平”即“右北平”。

从汉魏及其以前的交通地理看,由汉“中山国”(今河北定县)东北出塞,经渔阳、白檀、辽西,历“平刚”出卢龙塞道,正是北出匈奴的必经之道。而“平刚”适位在要冲,西汉设为右北平郡治。以往学术界考证“平刚”所在,亦多引据汉魏典籍,分别有河北省平泉说和辽西凌源市安仗子古城说。已故考古学家李文信先生尝著文,以为在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南60公里的“黑城子”古城,为战国燕秦到前汉之右北平郡治“平刚城”。该城至今尚无定论。唯20世纪80年代后发掘的凌源市西“安仗子古城”,以其“历平刚”而至“柳城”的位置和城址规模、城内遗物看,其中发现10余处辽西、右北平郡属县封泥,而独无“平刚”封泥。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与孙进己先生编著《东北历史地理》时即已关注“右北平郡”治平刚,曾沿用李文信先生的黑城子说。其后两次亲临凌源市安杖子古城调查后,方悟到安杖子古城从其规模和出土文物看,亦有郡治规范。特别从地理位置看,安杖子古城更有曹操北征“历平刚”的交通地理条件。所以据其地望和封泥分析证明,认定该处适为郡治辐集之地,更有右北平郡治之地理优势。旧说其北百公里的“黑城子”或辽西“平泉”或台集屯诸说,疑与方位不合。

(二)无终

右北平郡无终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著为“无终(县),故无终子国”。汉初之“燕王”韩广曾都于古“无终”而统有东北边地。《汉志》中记载无终县境有“灅水”,其过“二郡”至“雍奴”入海。此二郡应指灅水上游“无终县”所在的右北平郡和下游“雍奴县”所在的渔阳郡。关于无终县及其境内灅水,需考于《水经注》“灅水”条:“灅水又东南流,谓之北黄水,又屈而为南黄水,又西南经无终山……蓝水注之,水出北山,东流屈而南流,迳无终县故城东,……水又南入灅水。”[55]《水经注》中的“灅水”“蓝水”和“无终山”,今经审定在今河北玉田、蓟县、遵化三县的古今水道地理,兼考“灅水”上游之“无终”和下游之“雍奴”的位置,今初定“灅水”应即发源于今遵化与迁西县交界处的黎河;其西南所经的古“无终山”,应指今玉田县境北之凤凰顶一带;而过“无终山”,“灅水”(黎河)所北会的“卢河”,应即今沙河。古“灅”与“黎”,当一音之转。由此观之,右北平郡之“无终县”(古无终国),应在沙河入黎河以前的今河北省玉田县西北和天津市蓟县东北处的于桥水库以东。今玉田、迁安二县应均属汉代“无终境”。玉田北境的凤凰顶诸山,应即为古“无终国”得名的古“无终山”。

(三)石城

右北平郡石城县,《汉书·地理志》中又作“石成县”。城以“石城川水”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石城与广成、白狼南北并列,其书“白狼水”条:“水出右北平白狼县,东南(迳)广城县北流,西北屈,迳广成县故城南。……又西北,石城川水注之,水出西南石城山,东流迳石城县故城南。”[56]

从《水经注》的记载看,“石城川水”应是古白狼水上游(今敖木伦河)的一条支流。从古今水道上看,笔者在《东北历史地理》第一卷中已考为今辽西喀左县境的渗津河,清代又称“生机河”,即古“石城川”的异称。以“石城川水”之水道,推论“石城县”的方位,参考笔者20世纪80年代初的调查和近年辽西考古发现的汉城遗址,右北平郡之石城县故址,应在今喀左县山嘴子镇黄家店“土城子”遗址。该地自“夏家店下层文化”以来,已是大凌河上游的重要聚邑区,为辽西大凌河上游古道的重镇。

(四)廷陵

廷陵故县,古今无征。1979年在凌源市安仗子汉城发掘时,于城址内曾发现有“廷陵之丞”封泥。从安杖子古城发现的封泥和上述关于右北平郡境诸汉城位置排比看,廷陵县应是与安杖子相临并处于右北平郡北出塞外边道上的重要县城。结合近年考古发现:在今赤峰市南约20公里秦汉古长城线内的三眼井乡,发现有秦汉古城,其规模较大,地理位置重要,并且无东汉以后遗物存在,与“廷陵”县在后汉时已经废置的情况相合。据此,笔者在《东北历史地理》第一卷中已将赤峰南三眼井古城比定为前汉右北平郡廷陵县,兹不赘述。从青铜时代,沿至战国、汉魏,该地俱为大凌河谷重要城邑。

(五)俊靡

《汉书·地理志八下》“俊靡”条:“灅水南至无终(县)东入庚。莽曰俊麻。”[57]再考于《水经注》记载:“(灅水)水出右北平俊靡县,王莽之俊麻也。东南流……与温泉水合。”[58]

综合《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记载可知,右北平郡之俊靡县应在“灅水”发源之上游、“无终县”以北,与无终当为南北毗邻。而据本章无终县条考证,“灅水”应即今黎河。则俊靡故县,应置于今河北省遵化县以东黎河上游地。故城需待考古发现确指。

(六)薋县

右北平之薋县古今亦无考。《满洲历史地理》中作不定点处理。笔者在1985年撰写《两汉辽宁建置述论》时,已考为今建平县西胡素台古城。今仍复述如次。

据《汉书·地理志》载:“薋,都尉治。莽曰裒睦。”[59]从《汉志》看,右北平郡只有一个都尉治在薋县,证明薋县在右北平郡内的军事重镇意义。以右北平郡所处边郡的地望条件看,这唯一的“都尉”重镇,应处在屏障都城北境的重要交通与关隘之地,为北拒匈奴左部的要镇。据1981年辽宁省考古工作者调查,在建平县老哈河东岸的西胡素台村发现有古城址。古城位于土城子东南约250米、当地称为“城子里”的一处河川地上。城址基本呈方形,方向正南北。城垣轮廓尚依稀可辨。长、宽约为300米。城墙为夯土筑成。现存仅东墙尚残存,一段约有10米,其余多夷为平地。1975年秋,当地村民在城址北墙附近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曾在断崖土层内发现汉代“安乐未央”瓦当,但城内绝少东汉及后代遗物。

综合考核建平县西胡素台古城的地理条件,其地处右北平郡的东北,东傍努鲁儿虎山,西临老哈河干流,古今均为沿老哈河谷道而北出边塞通向草原的襟要重镇。加上城址内遗物丰富而时代特点明确,与右北平郡前汉时的“都尉”重镇“薋县”诸条件相合。

(七)字县

《汉书·地理志》“字”条注:“榆水出东。”[60]此条应是考定右北郡字县的重要地理条件。考《汉志》中的“榆水”,从古今水道地理上看,应指今辽西大凌河上源西支。因为从自然水系考察,今大凌河上游今为东、西二源。东源即南源,在前“石城”“广成”县条中已考为今敖木伦河,古称“白狼水”,则大凌河西源今凌源南大河应即古“榆水”。以古榆水之坐标探求汉代字县,应求证于今凌源南大河流域。

(八)白狼

汉右北平郡之白狼县,应以“白狼山”和“白狼水”得名。《汉书·地理志》唐颜师古注:“有白狼山,故以名县。”[61]白狼水,前已确考即今大凌河上游南源及其中游部分。以“白狼水”水道,参证《水经注》之记载,可考知“白狼山”应即今辽西喀左县南的“大阳山”。

喀左县黄道营子古城出土“千秋万岁”瓦当拓片(1984年邓宝学赠)

由于白狼水和白狼山地理坐标的确定,以其山、水同名的白狼县必位于今喀左县境大凌河上游西岸。1984年,笔者与朝阳邓宝学先生首次调查喀左县西南大凌河左岸的平房子乡黄道营子村这一新发现的较大汉城。这一战国至汉代古城,正处于大凌河源和西大川交汇形成的交通要途。城址在黄道营子村东北“晓莹子”、大凌河西岸,大部夷为平地。地表遗存汉代陶片、铜镞、五铢钱。1976年,村民在城址内挖出“千秋万岁”瓦当一件。

2008年4月,笔者在朝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授课之暇,再次考察了位于喀左、建昌公路旁的这座古城。观其遗迹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方位与《水经注》中记载的“白狼水”“白狼山”和“白狼县故城”三者的位置无不堪合,故学界已公认其为右北平郡之白狼县故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