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团队意识之利益共同体

团队意识之利益共同体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次,逐利行为公开化。最后,利益关系矛盾化。对此,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城市转型发展造成社会利益的分化_从管控到服务 城市治理中的“城管”转型

1.利益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具有高度整体性,公有制是社会唯一的利益源泉,各种集体性组织是社会的基本利益单元,利益分配趋向平均。这种高度整体性的利益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使社会丧失活力和效率,整个社会以机械式的有序状态在古老陈旧的轨道上缓慢向前。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整体性利益结构开始崩解。首先,利益源泉多元化,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呆滞局面,社会利益源泉迅速涌现,一些利益意识觉醒较早的人毅然决然地告别“大锅饭”和“铁饭碗”,到充满机遇和风险的广阔天地谋求发展。其次,利益单元个体化。改革开放使社会的利益单元迅速从集体性的组织缩小到能切实感受利益得失的家庭和个人,尤其是个人利益主体地位的确认,使社会利益单元因获得个人逐利本性支持而充满活力,这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最强大、最根本的内源动力。再次,逐利行为公开化。伴随着利益意识的觉醒,人们的逐利行为日趋公开化,人们开始勇敢地、正当地追求利益,开始承认君子爱财,只不过要取之有道。最后,利益关系矛盾化。由于利益单元在利益确认和追求上的差异性,利益单元之间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利益矛盾渐趋活跃,激励着利益单元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由利益矛盾引发的利益竞争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现象,它使我国社会摆脱了动力缺乏状态,进入欣欣向荣的良性发展轨道。[18]

2.经济生活迈入市场化轨道

我国是在计划经济陷入严重困境的背景下开始着手经济体制改革的。当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但改革的市场取向十分明显,希望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收缩计划体制的覆盖范围,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生活市场化进程,社会内部出现了一些非理性、不道德的无序现象,导致社会上许多人对市场机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产生了疑虑。另外,长期以来“左”的宣传教育,也使许多人把计划、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优越性画上等号,把市场、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腐朽性画上等号。僵化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成了经济生活市场化的精神障碍。对此,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精辟论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了市场化的价值取向。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为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最充裕的合法化资源,从此市场化改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时至今日,我国经济生活的市场化已达到非常可观的程度。其一,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大幅提高;其二,价格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各类专业生产要素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三,经济关系契约化,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交易行为及各自的权利义务由契约规定,受法律保护,从而比较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各种经济纠纷,使经济生活处于充满活力的有序状态。

3.公民意识和权利观念得到强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公民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并日趋成熟。首先,在集体和个体关系上,那种绝对集体主义取向的观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怀疑和摒弃,公民以及社会开始承认并尊重个体独立的价值,集体之中个体地位日见凸显。其次,自主意识和责任感明显增强。利益源泉的多元化和社会及政府行政控制的弱化,使公民个体的行为自由度大大增加,使得人们可以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选择,以谋求自我生存和发展,长期的自主性社会实践锻炼了人们的自主能力,也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以及个人对自主行为的责任感。这种增强反过来又促使人们更进一步地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中有更多、更大的选择自由。由此,权利观念逐渐普及。改革开放明确肯定了个人利益的价值,承认逐利行为的正当性和道德性,在人们对个人利益的不懈追求中,逐渐产生了作为民主政治内在精神底蕴的公民权利观念。人们逐渐了解了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诸多权利,认识到了个人利益的价值,进而要求他人、社会和政府予以尊重,一旦发现其权利受到异己力量的非法侵害,就会诉诸各种手段加以维护。概言之,我国社会生活物质层面的变革和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公众社会心理从依附走向自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