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多次掀起水利建设高潮

我国多次掀起水利建设高潮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0年冬和1971年春,全国再次掀起有近百万名干部、1亿多农民参加的水利建设新高潮,修建了一批大中型水利灌溉工程。与粮食生产紧密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大力加强。国务院每年专门召开会议,部署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我国多次掀起水利建设高潮_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将水利定位为农业的命脉,治水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从1949年冬至1953年春,水利建设共完成土石方工程量26亿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400万公顷。

1953年底,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召开,通过政府号召、组织农民互助互利、实施旱地改水地3~5年不增加农业税等政策,农民群众建设水利的热情得到激发。“一五”时期,我国修建了上百座大中型水库和骨干排水河道,各地完成土石方17.8亿立方米,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38万公顷。

1957年9~10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在十二年内把水田和水浇地由1955年的3.9亿亩扩大到9亿亩。1958年冬至1959年春,全国每天出动的人工达六七千万人。1958~1960年,我国修建了数以万计的水利工程,其中蓄水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工程数十处,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工程数千处。

此后,水利建设事业继续发展。1970年冬和1971年春,全国再次掀起有近百万名干部、1亿多农民参加的水利建设新高潮,修建了一批大中型水利灌溉工程。据水利部1980年的30年总结材料,全国整修和扩建了16.5万公里堤防,兴建水库8.6万座,万亩以上灌区520多处,机井220万眼。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水利建设事业在经费保证和队伍稳定方面确实遇到了新的困难。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探索出新的体制机制成为水利建设事业发展的新任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业水利建设机制发生重要变化。1984年原水利电力部召开全国水利改革座谈会,提出把“两个支柱(水费改革和多种经营)、一把钥匙(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作为搞好水利经营管理、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中心环节。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电力部《关于改革工程管理体制和开展综合经营报告的通知》,要求各水利部门把开展综合经营当做重要任务。1985年国务院颁发了《水利工程水费核定、计收和管理办法》(国发〔1985〕94号),水费收入逐步增加。尽管如此,水利体系遇到的困难事实上有增无减。针对这样的客观现实情况,1989年10月15日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国发〔1989〕73号),要求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投入10~20个劳动积累工日用于兴修农田水利,全国再次掀起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冬春修高潮。199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通知》(国发〔1996〕6号),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激发了水利建设活力。1998~1999年,农民投工投劳是最多的,达102亿个工日。

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确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水利建设长期依靠的农民投工投劳确实也大量减少。为此,国家加大了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总规模分别为2133亿元、3653亿元、6000多亿元;中央水利投资规模分别为1206亿元、1695亿元、2934亿元,占全国水利总投资的比重分别为56%、46%、49%,年均中央水利投资规模分别为241亿元、339亿元、587亿元。2010年,中央水利投资达987亿元(其中,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701亿元,财政专项资金258亿元,水利建设基金28亿元),全国水利建设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与粮食生产紧密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大力加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通过水利口安排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达465.54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77%;中央财政其他专项资金中用于农田水利建设889.8亿元;地方财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约1600亿元;利用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约200亿元。国务院每年专门召开会议,部署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地通过项目带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绩效考核等措施,“十一五”期间引导农民累计投劳143亿个工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