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悟婆罗多

感悟婆罗多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8年,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这是34年来印度总理首次访华,开启中印外交新篇章。印度对中印关系和中国文化的研究已踏上新的台阶,这是中印外交的里程碑,也是中印双方相互理解,增进互信的重要一步。其中最难忘的是下午的“中印关系”学生交流会。会上,中印两国的学生就中印关系提出个人意见,并且对中印关系未来走向给予积极评价。
感悟婆罗多_中国青年眼中的印度

何肇欣

当朋友们听说我要去印度交流学习的时候,每每谈起自身对拥有古老文化底蕴的印度的印象之时,又一次深深让我体会到“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含义——有人认为,印度是个神奇的国度,有着厚重的历史,传承了悠久的文化;有人认为,印度经济发展落后,城市环境脏乱,很难吸引外国民众。然而,一方面,世界上绝大多数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而且作为“研究者”或者说“学者”更是应当学会并且善于在发现事物的消极面的同时也发现其积极面;另一方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结束此次为期十天的“婆罗多”之行后,作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亲历者,我可以简明扼要地告诉身边所有人,印度是一个民风淳朴、风景绮丽、历史悠久,值得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去发现、探索、了解并且记住的神秘之地。重要的是,此次出游学习,除了能够欣赏到印度这个具有古老文化底蕴的国家的怡人景色之外,更是从我国与印度国家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互动中受益匪浅。

2015年伊始,由云南大学师生组成的印度国际大学学生交流团来到了这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国家——印度。印度国际大学(Visva-Bharati)坐落于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西北面约158公里处,一个称为“和平乡”(Santiniketan)的地方,也有人将其称为“圣地尼克坦”(音译)。1921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在自己对教育行业的信念、对知识执着的追求及对当地百姓的责任感等力量共同促使下,开始建立印度国际大学。2014年,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获得由习近平主席颁发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

印度对中国的研究

2015年1月16日深夜,经过长途跋涉,我们到达印度国际大学,此时的我们虽然疲惫不堪,心中仍然对身在“婆罗多”这个事实兴奋不已。翌日,我们的行程是参观印度国际大学,游览泰戈尔博物馆,听取阿维杰特博士的演讲等,并深入了解至今为止印度对中国所进行的研究活动及相关研究成果。

印度对中国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从1937年至1962年。1937年,在泰戈尔先生与谭云山先生的共同努力下,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Cheena Bhavan)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印度对于中国的研究就此展开。印度对中国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国哲学中国历史及中国民间文化等多个领域;1940年至1950年期间,中国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佛教史和佛教文化研究;1956年1月30日,周恩来总理初次访问中国学院,这也是中印合作交流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起步阶段过程中,这里促进并且培养了印度国内第一批专业对中国进行各类研究的学者,同时建立起相对科学的中国研究方法。该阶段出版的书籍包括《中国的对外政策:1958—1962》《中国和世界》等。

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从1963年至1987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印度其他的大学也纷纷开始汉文化研究,比如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瓦那纳西印度大学均逐步开展研究。自1962年起,中印边境战争之后,印度众多高校便开始意识到开展中印国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和积极性,而印度的国际关系研究也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这促使印度本国可以更好地协调中印关系。1965年,印度成立国防研究和分析所,该研究所主要是对国家和国际安全事务进行客观评估。而发展至今,国防研究和分析所的分析内容均包括军事力量、核武器、非传统安全等多个领域。此外,该研究所还出版《中国报告》期刊,针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该阶段出版的优秀著作包括《中国和勇敢的新世界》《印度和中国:20世纪文明交流和震颤》《亚洲的巨人:龙象之舞》等。

第三阶段是稳定阶段,从1988年至2014年。1988年,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这是34年来印度总理首次访华,开启中印外交新篇章。自此之后,中印秉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逐步走上正常化邦交之路,而印度国内的大学也纷纷开始提供汉语课程,鼓励印度学生学习汉语。经济方面,中印贸易额为1000亿美元,印度商界也认识到使用汉语的必要性,印度教育企业不仅增加汉语课的课时,也更为注重包括中国现代商业领域知识等方面内容的普及。科研单位方面,印度则继续加强科研单位建设,在1996年成立“和平与冲突研究所”,2008年成立“清莱中国研究中心”,2011年至今,云南大学派遣汉语教师到印度国际大学任教。该阶段的优秀出版物包括《印中贸易和贸易圈:公元前140年到公元1500年》《中国妇女作家和性别讨论:1976—1996》《20世纪中国的文学与政治:事项和议题》等。

总体而言,印度在汉语教学方面并非一帆风顺,主要问题在于大学等教学科研机构缺乏专业中文教师,同时汉语教学和中国研究材料较少。但好的一方面是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高校与印度大学签署协议,派遣中国教师到印度任教;现在也有较多的中文著作、杂志、报纸出现在印度市场上,这将有利于印度人民加强对中文的学习,同时也有助于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维持。

印度对中印关系和中国文化的研究已踏上新的台阶,这是中印外交的里程碑,也是中印双方相互理解,增进互信的重要一步。

中印关系

1月20日,是在国际大学最为忙碌的一天,上午参加了《罗摩衍那》和《泰戈尔和他的教育思想》两场讲座,访问印度同学家;下午与印度同学讨论“中印关系”,参观迦梨女神庙。其中最难忘的是下午的“中印关系”学生交流会。会上,中印两国的学生就中印关系提出个人意见,并且对中印关系未来走向给予积极评价。我认为中印关系主要有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战略合作升级。中印两国领导人将双边关系提升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维护国际金融秩序;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原因,中印为“一带一路”建设都做出积极努力。

第二,坚持“求同存异”。中印边境战争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印两国都认识到只有通过对话、协商、谈判的方式才能解决双方存在的问题。

第三,印度希望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目前,印度国内经济发展不比中国,印度希望能够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用以自身发展建设进程中。201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807.4美元/人,印度为1498.9美元/人,相差约4.5倍。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人均GDP开始逐渐超过印度,我认为这与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有关。经过了多年经济建设,中国经济处于稳步发展之中。印度国民希望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加快国内经济建设。在文化上,两国都是文明古国,双方都希望了解对方文化,加强文化认同,这也构成了两国希望民间交往的动力之源。

1960—2013年中国与印度人均GDP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网址: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india 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china人均GDP是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年中人口数。GDP是一个经济体内所有居民生产者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加上产品税并减去不包括在产品价值中的补贴。计算时未扣除资产折旧或自然资源损耗和退化。数据按现价美元计。

第四,双边加强人才与文化交流。2010年,中印互办“中国年”和“印度年”,以庆祝双方建交60周年。2012年是“中印友好合作年”,双方合作促进众多人才交流项目建设,“云南大学—印度国际大学学生交流团”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部分中国商演团体把目光投向印度市场,其中有的已成功举办商业演出,受到了印度人民的热烈欢迎。中国观众也特别希望看到具有印度风情的表演,比如“泰戈尔的舞”。

总之,中印两国加强双边关系建设是亚洲稳定和繁荣的基础,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希望中印双方建立新的外交构架。改框架应该是让两国领导人、高村官员、实体企业家、各领域专家学者交流和协商的平台;是建立基本共识与了解的平台;是协商双边问题,表达双方诉求的平台。

印度生活

咖喱,是印度人口中的绝对美味,任何食材经过咖喱的烹煮都变得美轮美奂。在印度,咖喱大致可分为红咖喱、黄咖喱、白咖喱、青咖喱;其中红咖喱带有少许辣味,是烹制羊肉,鸡肉等肉类极佳的选择;黄咖喱搭配鸡肉,或者是蔬菜;白咖喱则是烹制可口时蔬的不二之选;青咖喱用得较少,一般作为烧烤蘸料使用。咖喱再配上印度长粒米饭,真可谓是秀色可餐。

去印度之前,特意去国内的知名印度餐厅吃了印度菜肴,觉得还不错,但是从印度回来之后那家餐厅我再也没有去过。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第一,在印度,食材与咖喱完美融合之前,食材都要进油锅炸制片刻,之后才会放入咖喱。这样做出来的咖喱不仅味道浓郁,而且入口口感极佳;国内的印度餐厅直接将食材煮熟,食材与咖喱融合程度不高,口感略逊一筹。第二,印度奶茶不仅仅是奶加茶,而且还融入了多种香料,包括罗勒叶、小豆蔻、婆罗子、生姜等。加入各种香料之后,印度奶茶变得香气四溢,味道醇厚。第三,像印度人一样吃饭,是我们的必修课,正所谓入乡随俗。印度吃饭没有餐具,直接上手。先用右手将自己盘子中的咖喱和米饭充分混合,五个指头捏住一小块米饭,放于四指指尖,之后用拇指将米饭推入口中,静静地享受咖喱所带来的味觉冲击。

在印度,不仅仅食物是咖喱味的,就连英语也是咖喱味的。大部分人都觉得印度英语比较难听懂,口音重,以下是我对印度人的英文发音规律的一点小结。容易误读的辅音字母:[b]和[p]、[g]和[k]、[d]和[t]、[r]和[l];在很多单词中[h]习惯性的不读,比如:“think”会读成[tink]。笔者才疏学浅,对孟加拉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印度当地语言了解甚微,无法给予印度当地语言和英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诠释。

去印度之前,觉得每个印度人都会英语,但是现实与我的想法大相径庭。虽然印度的英语普及程度要比中国好,外界普遍接受度也相对较高,但是英语对于印度人来说毕竟是一门外语。一个人外语的熟练程度与其受教育程度和运用外语的频率是分不开的。

笔者关注的问题

此次印度之行和参团旅游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学生能与印度学生近距离交流,交换彼此最真实的想法。在茶余饭后,我们和中国学院的学生一起玩耍、唱歌、讨论彼此眼中的世界。本人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印度同学请教并将他们的回答进行了整理。

第一问:莫迪执政之后,是否会对印度的经济建设有新的期待?

答:当地支持莫迪的群众所占比例较少,对莫迪和印度人民党支持率也不高,所以对印度之后的经济建设以平常心看待。就印度政治来说,印度政党执政时间不长,政策连续性较低,贪污腐败等是印度政府的弊病。“我”更喜欢中国的政治,一党执政,政策连续性较强,这是我们想看到的。不仅如此,目前印度缺乏健全的法律体系,这也是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原因。

第二问:印度种姓制度是否会导致阶级固化?是否会因种姓制度而影响自己的择业吗?

答: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的确会对此有所影响,但是影响程度在逐渐下降。在印度国际大学的中国学院学生眼中,种姓制度是不会影响自己择业的。原因有二:第一,“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人力是一种资源,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则更应该受到重视。第二,中国学院的很多学生很喜欢中国,希望之后能到中国企业工作,中国不看印度的种姓。

第三问:在大学毕业生之中,什么专业比较难找到工作?

答:比较难找工作的是学习印度其他小语种的专业。印度不同的邦用不同的语言,学习印度国内其他小语种的学生找工作相对困难,其余专业都比较好找。中国学院的学生就业率为100%。

第四问:一般印度家庭都有多个孩子,等孩子长大之后是否会留一个孩子在家照看老人呢?

答:答案是肯定的。某某同学家一共有三个孩子,哥哥,姐姐和“我”。哥哥已经成家,为了照顾身在和平乡的父母,所以就把家安在了距和平乡不远的加尔各答;姐姐也学中文,已经博士毕业,现在在大学教书,离和平乡有一定距离;“我”就可以有多种选择,我更希望能去中国继续学习中文。

第五问: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可以通婚吗?

答:在农村,这样的行为基本不被接受,但是在城市,这样的通婚接受率是比较高的。某种程度上说,在城市,传统教义与现代社会思维融合较好;而在乡下,大多数人思维还是比较保守。

此次印度之行,收获颇丰,不仅深入了解到当代印度年轻人,更为重要的是了解当代印度年轻人的想法以及其所面临的问题,了解他们所处社会环境。在此要特别感谢云南大学和印度国际大学能够提供给如此宝贵的机会,加深中印双边了解;感谢何可人老师、王熙老师、伍奇老师对我们的照顾与无私的帮助;感谢商元、郎青、狄月明、满欢、苏满、缇香、冉文阳、艾宇等志愿者同学与我们的交流。希望两所高校将这样的项目进行下去,两国关系能稳步提升,为今后亚洲,乃至全球地区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