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明交流互鉴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明交流互鉴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明交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文明交流的基础是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而生产实践活动的前提是人类的社会关系或社会交往。文明交流的形式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又相互冲突、相互抗争,但和平形式是经常的、大量的和主要的。人类文明交流史的主流是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和了解,以及各种文明的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和共同发展。多样性不仅是世界文明的常态,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文明交流互鉴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_中国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栗晓宏

2005年胡锦涛在联合国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世界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不同的文明之间要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世界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仅仅依靠军事力量的强大,而不能和他人和平共处,从道义上讲是他的软弱,而不是他的强大。加强文化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使国际社会和人类文明不断地走向进步。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虽然存在着不同文明(文化)间的大量冲突,但更多的是不同文明(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实际上,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产生的竞争往往有利于实现创造性的转变,历史上不乏这种文化相互刺激的成功案例。诚如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所分析的:当今世界现存的文明是历史上各种文明相互融合的结果。坚持包容精神,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明的大团结,实现世界文明的共存和谐,乃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习总书记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文明交流:历史的视角

人类历史归根结底是一部文明史。“文明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成果,是人类勤劳与智慧的结晶。”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文明也必然具有多样性。纵观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人类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下创立了相对独立的文明,都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按地域划分主要有: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中南美洲的玛雅—阿兹特克—印加文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按时间划分主要有: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即将到来的和谐文明;按体系划分主要有:儒学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希腊文明)。从宏观层面看,儒学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属于东方文明范畴;基督教文明延续发展为西方文明,欧美文化都属于西方文明的范畴。”

人类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文明交流史。文明交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文明交流的基础是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而生产实践活动的前提是人类的社会关系或社会交往。文明交流的意义既表现在交流的内容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由野蛮向文明上升,又表现在由地域性走向世界性的。文明交流的形式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又相互冲突、相互抗争,但和平形式是经常的、大量的和主要的。文明交流的趋势由自发性向自觉性演进,由情绪化走向理智化,由对立、对抗走向对话、合作。人类文明交流史的主流是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和了解,以及各种文明的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和共同发展。

由于各国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地理条件不同,世界文明也必然各有其自身的属性和特点。“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上,并不缺乏由于文明(如宗教)的原因引起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冲突。但从历史发展的总体来看,在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明发展更应该是以相互吸收与融合为主导。”英国学者罗素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他进一步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今日欧洲文化是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文化的因素,而且包含了阿拉伯文化的某些成分,这两点无疑是正确的”。从中国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就更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是主流,而由于文化原因引起的冲突总是暂时的。习主席说:“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能够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当今世界是多种文明不断积淀的结果,未来世界同样也将在多种文明的推动下向前发展。多样性不仅是世界文明的常态,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明同时并存、相互冲突又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历史,各种文明正是从借鉴其他文明的过程中获得启迪和发展的。

二、文明共存:现实的追求

以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中心主义”思想,是针对东亚崛起、西方衰落和美国种族分裂产生危机意识的一种反应。“文明冲突论”忽视了人类合作的一面,过分强调了文化民族冲突的一面,而其从文化领域论证国际关系冲突的前景,迎合了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政府推行强权政治、建立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世界秩序的思想,为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寻找对手提供了一种理论选择,人为地加重了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对立,是与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流相背而行的。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比较起来看,米勒的“文明共存论”显然更具有现实价值,德国学者哈拉尔德·米勒从“文明共存”的视角考察了当今世界的大趋势,提出了“文明共存论”的分析框架,引起了世界范围的讨论、关注和反思。米勒在其著作《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一书中,不仅针锋相对地反驳了亨廷顿“文明敌对论”的全球观,而且向世人提出了警示,“简单地渲染或者接受这种片面的世界观或敌对论是极其危险的”。米勒明确指出,国际社会不应是文化的对抗,而应是文化的共存与对话;国际社会必须更多地尝试进行合作,而不是简单地对抗;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仅应该保持,而且应该善加利用。只有对各种文化表现出宽容,全球的和平共存才可能得以实现。“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比较起来看,米勒的‘文明共存论’显然更具有现实价值。”

多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和推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有益尝试,不断增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开展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如举办“中国文化年”和“中国文化节”等活动,不仅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许和欢迎,也为世界文明的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提供了范本,比如,中国和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先后相互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年”及“中欧文化对话年”,为推动中欧人民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俄罗斯的“中国文化节”除了最大限度地向俄罗斯人民展示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近年来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增进两国人民的文化了解与交流之外,还从文化角度进一步强化双方在其他领域已有的共识与成果,增进两国人民友谊。2014年我国还将启动与南非互办文化年活动。国家互办文化年,有利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学习与共同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随着双边关系的不断发展,文化将同政治、经济一道,成为国家关系的三大支柱。以文化上的交流作为桥梁,实现国家人民之间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把交流变为沟通,需要深层次的互动;要把沟通变为理解,需要心与心的共鸣;要把理解变为和谐,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三、文明互鉴:比较的视野

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观念、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构成了相对意义上文明的先进性与落后性,但是绝没有文明的高低贵贱之别,或是所谓的“普世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不同的社会形态,都有不同的文化与文明,在任何阶级社会形态的文化中,总是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文化有先进落后、精华糟粕之分,从广义上来讲,不同社会形态文化中的精华,构成了人类历史的文明。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千姿百态的文化,各有所长,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不同文明之间本来就是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共处的社会历史情势,人为地割裂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甚至对立起来看待其他文明,妄图人类文化走向单一化,那么人类文明也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事实上,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世界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全球意识的重要体现在于文明的共性超越了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只有各种文明相互交汇、相互借鉴,所有国家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充满活力而又绚丽多彩的世界,才能是一个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世界。

各种文明的主体对其他文明认识不够,甚至带有偏见,是产生“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文明融合论”、“文明整合论”等观点的原因之一。“西方文明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带来的现实后果是灾难性的。它一方面诋毁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企图摧毁一切与西方现代文明不同的文明传统,使得非西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文明传统受到极大伤害;另一方面,强势要求全世界都匍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模式之下,自觉接受西方文明的奴役。因此,面对西方文明中心论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当前应从思想上高度警惕并加以防范和应对。

文明具有流动性的特征。文明的优势也可能发生转移,一种文明不可能永远占有优势,人类文明是在相互流动和推动下促进发展的,世界上许多文明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因此,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摒弃狭隘的文明优越感或文明的偏见以及自我封闭,既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性,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世界的和平发展有赖于文明的和谐。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总之,世界各国都应该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在保持而非过分强调自身文化特性的同时,尊重其他民族的不同文化,并不断地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中汲取营养。只有对话、沟通才能认知异己文明,只有认知异己文明才能避免文明冲突,才能达到文明和谐、共同发展,也才能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营造和谐的世界文明氛围,实现世界文明的共处与共存,为维护世界和平培植厚重的文化基础。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