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欠发达地区实现县域经济突破筑牢“中国梦”之基

欠发达地区实现县域经济突破筑牢“中国梦”之基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必须快速实现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突破,解决发展中的所面临的问题,为全社会形成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欠发达地区实现县域经济突破筑牢“中国梦”之基_中国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陈成立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我国县域占据了80%以上的人口,其中包括9亿农民,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它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市场微观主体,直接面对农村社会的管理和公共服务,欠发达地区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村小康就无从谈起;没有亿万农民的小康,“中国梦”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突破将成为实现“中国梦”之基石。

一、“圆梦”之基: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突破

(一)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突破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会更复杂、更突出。解决财政、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县域经济,没有县域经济的突破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久拖不决,就会产生新的矛盾,社会中的各个单体细胞恶化,就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进而直接影响到“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因此必须快速实现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突破,解决发展中的所面临的问题,为全社会形成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突破是“中国梦”实现的有效载体

县域经济是一种“喷合型”的经济,产业的发展涉及城市和农村,涉及到工业、农业、贸易,涉及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方面面,它既有第一产业又有第二、第三产业;既有重工业又有轻工业;既有现代产业又有传统产业;既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有资金密集型产业。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做强”必须依靠“产业做大”,实现多业扶着一业上,一业带着多业兴,撑起一个龙头产业,就会带动一批基础产业协调运转;撑起一个龙头产业,就会牵动起财政、就业、教育、文化、城市化的加快发展。

二、“圆梦”之困: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突破的深层次矛盾

县域经济“五脏俱全”,具有基础性、资源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因此在其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及根本性难题:

(一)边缘化与山区经济的矛盾

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处于区位条件较差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山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表明,占有区位优势及交通便利的地区总是率先取得经济发展的优势,而受客观条件限制的山区经济则往往只能步入后尘、举步维艰。并且,在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倒流效应”作用下,资本、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可避免地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集中,并且具有固定化和强化地区差距的趋势,导致山区经济不断被边缘化。因此,如何改善区位条件,摆脱边缘化危机,尽快融入发达经济圈和汇入经济发展主流,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战略性问题。

(二)市场化与小农经济的矛盾

市场化与工业化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工业化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必然要求网络化大市场与之相适应。欠发达地区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进行的较晚,对于绝大多数的欠发达地区来说,仍然以传统的小生产方式为主。市场经济与传统生产方式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着尖锐矛盾,突出表现为“小农户”和“大市场”矛盾,即小生产方式与社会大生产方式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县域经济推进工业化及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如何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三)瓶颈化与规模经济的矛盾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效益经济,资源跟着效益流动。世界发展历史证明:在工业化阶段规模决定效益,只有规模经济才能产生高效益。而要达到规模经济,首要的是大规模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实际上,在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无一例外都存在着发展“瓶颈”问题,即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短缺,尤其是资金短缺。经济发展落后不仅必然导致资本积累能力的低下,而且必然导致自身资源的流失,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从欠发达地区现实情况来看,县级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和赤字财政,乡镇一级财政更是基本上处于“破产”状态。同时,目前银行金融信贷体制也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甚至强化了县域资金外流的诱导机制。解决发展资金问题的唯一途径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但往往又因客观条件制约而成效不大。因此,如何化解瓶颈化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如何克服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亦是县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问题。

(四)特色化与资源经济的矛盾

传统发展战略选择的主要根据是比较优势理论,以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作为基本的战略原则。欠发达地区经济最具比较优势的无疑是资源,包括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等。不少地方谈到发展县域经济,往往等同于开发地方特色资源。无疑,发展特色化的资源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中阻力最小的可行选择,也是短期内最容易见成效的现实选择。然而,从长期发展来看,不一定是深具战略眼光的明智选择。因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这类资源工业的发展如果控制不好,很可能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甚至毁掉整个自然及人文历史景观。

三、“圆梦”之径: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一)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欠发达地区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其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其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各自的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

(二)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欠发达地区县域财政收入

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市)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一是要积极培植税源,增加主体税,增强税源基础,积极培植壮大县域财源;严格财政收支管理,节约支出,广开财源,多渠道增加县级财政收入。二是改进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金融”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加信贷规模,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特点的信贷品种,切实解决贷款难、贷款不到位等问题。城市商业银行也要向县乡延伸业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做好乡村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逐步建立农村金融安全区。

(三)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具备工业发展条件的县(市)要积极实施工业强县(市)战略

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一般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大特点。实践表明,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工作也走在前面。具备工业发展条件的县(市),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县域工业化进程。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把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大工业配套和优势工业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项目带动,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发展独具特色的工业支柱产业。乡镇工业企业要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切入点,实现二次创业。

(四)营造良好县域投资环境,创造发展条件

投资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是吸引投资,汇集人才的关键。为此,各县(市)要积极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为资本、人才、项目进入县域投资创造良好的保障机制。

(中共白山市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