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重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

发展重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生产结构优化升级,十六大提出,要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的“内需不足”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瓶颈”。
发展重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_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生产结构优化升级,十六大提出,要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此笔者谈一些对策措施。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内需不足”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包括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没有市场需求,特别是“内需不足”,就没有经济效益,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也就很难实现。应该说,目前十六大提出需要发展的、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都是有具有的潜在市场需求的,特别是发展一些”瓶颈性”高新技术产业(即指能够大幅度缓解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约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行业)和“先导性”高新技术产业(即指高成长性、高关联性,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牵引作用,未来市场在上千亿元乃至数千亿元的产业)。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潜在市场需求变为现实市场?如何将国内的市场变成拉动对国内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需求,而不是拉动对国外技术及其产品的需求?目前的“内需不足”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瓶颈”。解决这一“瓶颈”问题,除了从制度上铲除人为制造出国机会的利益动机外,需要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加强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和引导作用。

一是通过政府加大对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对具有国家安全性质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可以通过军用研制来分摊民用产业化的成本)、财政的补息,税收的优惠和政策性银行的金融支持来降低产品成本,使其技术及产品在价格上与国外同类技术及产品相比要便宜得多,具有价格竞争优势,以吸引国内用户。

二是实行政府采购或国防采购,对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初期阶段予以适度的市场保护和扶持,有效扩大”内需”。这也是国际上扶持本国产业的通行做法。如美国“硅谷”的迅速崛起,是与美国的政府购买所形成的对电子产品、导弹产品、计算机产品等的需求创造密不可分的;美国航空工业和半导体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政府的采购政策给予了第一推动力。因此,要通过推动相关立法以及颁布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规定国际采购中本地产品的比例,制定在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中优先购买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的鼓励政策,为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提供市场空间。

三是在对发展这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阶段,政府可以有意扶植多个企业主体,形成企业竞争。以竞争机制迫使企业改进产品性能、质量和服务,进一步提高国产技术的可靠性、稳定性及其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改善企业的全方位售后服务。用高质量和良好服务来保障国内用户的需求。

四是对国内企业引进国外技术要强化消化、吸收与创新。在此方面,政府要做一些硬的量化指标要求和软的政策优惠吸收,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力和压力,调动企业使用国产技术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提高引进技术的非关税壁垒等办法,避免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引进,从而扩大重大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内需”。

二、深化体制改革,打破既得利益者的行业垄断,促进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必然触及到原有体制下的各经济主体的既得利益(包括行业利益)。各利益主体将干扰和延缓对这些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使用,从而阻碍这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因此,必须深化体制改革,以重大需求为龙头,打破原有的体制约束和既得利益者的行业垄断,按照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发展的需要,推动相关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包括科技体制、人才体制、投融资体制、技术成果转让体制、产业化实现机制及对国民经济渗透、带动作用的机制,为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体制保障,并形成有效促进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传导机制(即从人才、研发、技术形成与转化、产业化、到作用于经济增长等的“产业链条”纵向传导机制)。

三、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官、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开发及其产业化的联动机制,以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

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必然要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瓶颈性”高新技术产业,国外已有成熟技术,当然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来推动产业发展,但也要强调消化、吸引和自主开发,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发展。对“先导性”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化能力,从而在未来世界高技术产业占有一席之地。

理论和经验都表明,加强“官产学研”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把政府与技术相关的计划项目转化为以产学研为纽带的计划项目,促进“官产学研”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集成,以最快速度形成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及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原创性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中的重要作用;要依托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联盟来实施计划项目,推动产业化。为形成这一联动机制,实现国家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包括攻克行业共性技术或“瓶颈性”制约技术难关),既可以实行研究开发联合体(如国家实验室等)的形式,进行“大兵团“作战;也可以通过公共技术平台的建立,来融合各方的资源和力量;还可以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促进大企业之间的科研战略联盟。

四、突出国家目标和有限目标,整合数量过多的科技计划和力量分散的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目前我国的科技及其产业发展出现目标多元化、方向多极化、层次多样化和数量扩大化的现象,而且政出多门,十分不利于在“穷国办大科技”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

首先,要突出国家目标,对非国家层次的目标、计划和项目要实行“关、停、并、转”。在此基础上,要突出有限目标,即使是国家目标,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目标不能太多。

其次,是要整合数量过多的科技计划。突出国家目标,就是要制订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然后,在这一中长期总体发展计划框架的统领下,突出重点和有限目标,再制订几个重大专项计划,并集中全社会力量去实现。十六大提出的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就应该成为这有限的几个重大专项计划之一,如像”两弹一星”一样,成立单一项目的”登月工程”、“大飞机”、“中国芯”等重大专项。

再次,是要整合各种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温家宝总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要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大幅度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有效解决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增强综合国力。这都要求我们必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集成和整合。克服部门、军民分散、分割、封闭的痼疾,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组织全社会的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在局部领域的技术跨越性发展和产业化突破性进展。整合科技资源,应该包括:要调整政府资助的领域和对象,实行从一般领域转向战略领域;从资助单个企业技术开发转向支持共性技术的联合开发,特别是资助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从对单个项目的“撒胡椒面”向重大专项工程的集中投资。要加强对科研人才的整合,以重大产业化项目或攻关技术为载体,全方位、多层次集聚海内外科技人才。要整合军民科技资源,通过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科技体制,开发军民两用的高新技术,发展军民两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五、加大政府咐投入力度,完善促进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财税政策及其他相关配套政策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一是发展创业投资,培育创业投资机制。如成立资本构成多元化的创业投资公司,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以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高附加值及其企业的高收益,将吸引大批风险资本投入高新技术产业。二是要在完善目前的主板市场的基础上,为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应及时推出创业板市场,并改造和完善场外市场,从而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使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三是通过国家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或设立基金会的方式,向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并对其企业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和高技术境外投资项目,在流动资金贷款和出口信贷方面也应给予政策性金融支持(如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支持)。四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的政府融资担保机制,以转移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有助于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地位和条件。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从直接生产环节优惠向研究开发环节优惠转移,从生产贸易企业优惠向创新和产业化支持体系优惠转移,逐步建立起对商业化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和创新孵育体系的税收优惠体系。如对高新技术产业,可以采取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对从事科技开发的投资与再投资实行投资抵免,允许税前列支一定比例的科研开发费用和风险准备金等。二是改变税收优惠目前只对单位(如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和对科研成果的范围限制,而转向对具体研究开发项目或产业领域的优惠。通过对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普遍优惠,体现我国的产业政策目标。三是由目前的生产型增值税改变为消费型增值税,以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扩大投资,提高产业化水平。

此外,还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如发展“瓶颈性”高新技术产业,以消除和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时,就需要出台相关对节约资源消耗的企业或产业的优惠政策,并提高资源使用和开采的价格,通过价格调整政策,使该产业的下游用户有利益动力和成本压力,积极地去使用该产业的产品或技术,从而共同推动该产业的发展。否则,政策的不配套,甚至是相互掣肘,必然使该产业的发展事倍功半,或中途夭折。这就需要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包括提高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层次,实行决策领导高层化,如在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成立国务院高新技术产业化办公室作为高层次的宏观协调机构,并由总理或副总理兼任办公室主任;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等。

六、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激励制度,建立人才汇集机制

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意识缺乏。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必需的重要环境。为此,一是要改进政府资助的对高新技术产业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建立利益激励机制,促进这些科技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二是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加大保护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创新者、研发者和攻关者的利益,特别是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三是规范对“瓶颈性”和“先导性”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工作,鼓励在规范引进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究开发;四是在“先导性”和“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时,要指导国内企业运用知识产权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工具。与此同时,要实施专利战略和标准战略,在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特别是要重视标准战略,通过制定先进的技术标准和国际标准,形成公平、合理、有效的企业技术进步推进机制,也能使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走向世界,占领国际市场份额。

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才智力的竞争。党中央高瞻远瞩,十六大及时提出了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又一提出了要营造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实施人才战略和建立人才汇集机制。只有汇集国内乃至海外顶尖级科技人才,才有可能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产业化,特别是“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如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就是得益于像钱学森等一批海外归来的国际一流科学家。为此,一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吸引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学科带头人,特别是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学科带头人。继续实施国家优秀科技人才计划,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科技队伍结构,重点建设好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务等几支队伍。二要改革分配体制,改进和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特殊要求,世界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都通过设立创业股、管理股、技术股、股票期权等方式,让科技人员和创业者持有公司股份,使知识要素、管理要素充分参与收益分配。对此,在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国家应积极协调有关政策,改革分配体制,在分配制度上保证技术拥有者、企业经营者和高层企管人员能够获得相应报酬或相应权益,大胆实行年薪制和期股、期权制度,推动了产权激励和知识产权参与分配。三要大力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积极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要充分重视海外华裔技术专家的作用,尤其是要把吸引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海外华人专家作为一项事关国家大计的战略性工作来抓。要加强与海外技术团体的联系,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技术和管理人才,采取特殊措施吸引国外顶尖人才回国创业。如调整出入境管理,居留制度和收入自由汇兑等方面的政策,以利于吸引海外高技术人才。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海外留学生回国发展的进程。通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机会和建立激励机制,积极吸引和鼓励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以发展自己和报效祖国。

(此文发表于《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杂志,2004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