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青团事业大有可为

共青团事业大有可为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青团事业大有可为红寺堡,一个让希望和梦想成长的地方。目前,红寺堡开发区机关、乡镇和村级团组织逐一建立,共有基层团组织193个,其中基层团委7个,团总支5个,团支部181个;建立7个少先队总队,65个大队,433个中队,共有少先队员22246名。在创新的道路上,红寺堡团委始终把教育、引导、服务的职能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共青团建设逐渐步入正轨的同时,他们的步伐并没有作太多的停留。
共青团事业大有可为_旱塬播绿

共青团事业大有可为

红寺堡,一个让希望和梦想成长的地方。10年前移民开发的鼓槌敲响戈壁瀚海千年的沉寂,万千移民从宁夏南部山区条件最艰苦的贫困带上搬迁而来,在刚刚开垦的土地上播下了对新生活无限的憧憬。10年来,红寺堡的建设者和拓荒者中活跃着一支年轻的队伍:在近20万移民中,28岁以下青年52976人,其中城市青年11140人,占21.1%,农村青年41836人,占78.9%。在历经风沙侵袭与烈阳洗礼之后,他们逐渐成为红寺堡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如何让广大青年更好地为红寺堡发展服务,红寺堡团委立足工作实际,积极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通过打基础、抓创新、夯实载体、开展活动、强化社会实践等方式,将红寺堡年轻人朝气和活力置换成干事创业的壮志与激情,他们的风采,似年轻的河,青春的潮,五彩的瀑,应和着激昂的开发建设节拍,在红寺堡大地上奔腾涌动、浩荡延伸……

梦想的基石

2005年以前,红寺堡共青团工作由红寺堡党工委办公室、组织部等部门代管,由于受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少等因素制约,共青团各项工作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2005年11月,红寺堡开发区团工委正式成立,在工作人员短缺、经费不足、组建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如何尽快进入角色,切实履行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职能,履行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职能,积极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成为团工委开展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

摸清家底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所在。红寺堡是一个移民新区,移民群众来自于四省八县,结构复杂,搬迁人数总量出入较大,要想在短期内将以前没有理清的思路贯通起来谈何容易。从零开始的事业需要拓荒者具备对事业执著的追求和开拓的耐力,团工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在基层团组织建设中“打基础、抓创新”的工作思路。当年,团工委通过印制填报《共青团花名册》《共青团员基本情况统计表》《基层团组织基本状况统计表》,到基层调查了解,与团干部座谈等形式,对红寺堡基层团建工作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调查。与此同时,积极争取红寺堡工委、管委会以及自治区、吴忠市团委的支持,从团组织设置、团干部配备、组建要求等方面制定了具体工作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团建工作的全面推进。针对基层团组织不健全、阵地建设滞后、团员管理不规范的现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按照“党建带团建”,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思路,建立了基层团组织。并严格按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选举规则(试行)》的有关规定,于2007年10月26日召开了共青团红寺堡开发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完成了第一届委员会选举任务,配齐配强了班子成员。各行政村团支部书记由下派村支部书记或党支部成员兼任,提高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红寺堡团委的积极努力下,各基层团委、机关及直属学校团组织普遍建立团组织工作阵地,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学习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壮大团员队伍,为团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当年共发展团员574名,建立了流动团员登记管理制度。在短短数月内,将原来近乎于一盘散沙的共青团工作迅速进行整合规范,并理出目标明确具体的思路来,这样的工作举措和魄力,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红寺堡速度”已经成为区市主管部门对于红寺堡共青团工作的充分肯定。

img39

志愿者服务活动

四年来,红寺堡基层团组织建设精彩纷呈、亮点频现。以“夯本固基”为目标,认真实施自治区级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工程项目,积极开展了“五四红旗团组织”创建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对“五四红旗团组织”、优秀共青团干部与优秀共青团员进行表彰奖励,举办基层团干部理论学习培训班,指导基层团组织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组建城乡青年中心,切实加强少先队组织建设工作,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团委积极抓好基层团建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加强对基层共青团工作的考核,团的自身建设实现了新突破。目前,红寺堡开发区机关、乡镇和村级团组织逐一建立,共有基层团组织193个,其中基层团委7个,团总支5个,团支部181个;建立7个少先队总队,65个大队,433个中队,共有少先队员22246名。基层团组织成为活跃在红寺堡各条战线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成为红寺堡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进程中一支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生力军。

活力与魅力

共青团工作具有教育性、社交性、管理型、服务性等特点,共青团工作的对象是广大青少年,服务带领青年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加强共青团工作最根本的途径。在创新的道路上,红寺堡团委始终把教育、引导、服务的职能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共青团建设逐渐步入正轨的同时,他们的步伐并没有作太多的停留。

引导青少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面提高素质,使青少年在实践中逐步成长,这是红寺堡团委对广大青少年的承诺,也是红寺堡共青团工作扎实起步、快速发展的基础所在。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团委通过组织开展以“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红寺堡同发展”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采取文艺活动、演讲比赛、印发倡议书等多种形式,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知荣辱、明是非,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重大节日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每年重点开展“手拉手”、“民族精神代代传”“18岁成人仪式”“法制进校园”行动和书法唱歌比赛等活动,不断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载体,培养了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以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重点,红寺堡团委积极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投身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几年来,青年就业导向服务活动和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全面开展,在自治区范围内率先成立了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先进经验在吴忠市得到推广。累计举办青年创业意识培训班14期,具有创业愿望的回乡创业务工青年、劳务经纪人、致富能人、城镇失业青年、个体户、大中专毕业生等踊跃参与,红寺堡青年创业的积极性和内在潜能进一步得到激发了,红寺堡团委选派的代表先后参加了宁夏全区3届青年创业大赛,有2名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分别荣获第一届和第三届大赛的冠军称号,他们的创业项目得到了工委、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已经成为红寺堡青年创业的楷模。围绕红寺堡的产业发展思路,团委联合农牧、劳动保障等部门累计共举办青年农民实用技术现场培训班26期,培训青年农民3400人次,使部分青年农民学习和掌握了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成为脱贫致富的行家里手。

随着青年文化活动地不断深入,红寺堡团委在当地青少年活动的组织实施中,桥梁和纽带作用日益凸显,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领域不断得到拓展。目前,累计争取建设希望小学7所,建立体育室、图书室6个,“富士康”儿童电子语音图书2100套;命名挂牌红寺堡青年文明号集体5个、市级青年文明号3个,在各行业唱响青年和青年团的声音;选树各级各类青年人才44人,他们成了分布于红寺堡各行各业青年的标兵,年轻人争相学习的榜样;建设青年中心6个,并配备了相应的活动器材,使之真正成为凝聚青年、共谋创业的新天地。

志愿者在行动

团组织的工作开展到哪里,哪里就会有青年人的身影奔忙,团组织的影响拓展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优秀的青年群体为奋斗的战歌嘹唱!四年来,红寺堡团委组织带领广大青年志愿者在红寺堡这块干事创业的热土上,扬起了开拓奋进的风帆。

针对红寺堡生态环境恶劣的实际,团委以“做环保文明使者、建青春和谐家园”为主题,全面开展了保护母亲河行动,通过印发倡议、举办征文大赛、演讲等活动,向广大青少年广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红寺堡广大青少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提高了青少年对生态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意识,积极营造了全民参与环保的良好舆论氛围。为进一步扩大生态建设成果,团委积极争取到了团中央全国青联国际项目合作中心“小渊基金”———中日青年生态绿化工程项目落户红寺堡。项目实施三年来,红寺堡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于项目实施中,累计完成300万人民币,面积近1600亩的项目建设任务,该项目的实施,对于治理保护红寺堡绿色生态,净化水资源,改善空气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img40

在团委的带动下,红寺堡青年参与了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大型活动等领域的志愿服务工作,先后开展了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和中学生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少先队志愿辅导员社区服务等活动。通过深入农村、社区、街道开展卫生大扫除、村容村貌整治,到敬老院开展义诊义治、清扫卫生等活动,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为建设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先后共有2700余名志愿者参加了法律咨询、环境整治、青少年维权、“手拉手关爱留守少年儿童”等为主题的社区志愿服务行动。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近60名大学生志愿者也参与到红寺堡的开发建设中来,分别在教育、卫生、农牧等系统开展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为红寺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团委建立了注册志愿者制度,形成规范的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建立了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为青年服务社会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青春之光

这样的一支年轻群体,从来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在红寺堡的每一寸土地上,年轻人的执著与热忱、“豪情”与“侠义”洋溢着一个群体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无私奉献的理性之光。

为了使更多的移民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社会教育,有效缓解教育帮扶资金匮乏的难题,在红寺堡开发区,由团委发起的以“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圆梦”为主题的“壹基金”希望工程捐款助学新模式,采取基金募捐形式,着手建立面向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的长效机制,在宁夏全区首创先河,“你一元、他一元、我一元,万千爱心,汇聚成海”的捐资助学新理念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按照“每个农民每人每年1块钱,每个干部每人每年5块钱,管委会每年固定注入5万元”的标准,启动实施红寺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壹基金,此举成为红寺堡开创希望工程捐资助学新模式的“破冰之旅”。截至目前,累计募集资金22.555万元,首批发放15.1万元,有42名贫困大学生受益。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红寺堡团委积极响应中央援助灾区的号召,在全红寺堡广大青少年中组织开展了爱心募捐活动,累计为灾区困难群众募捐资金1.38万元。当年6月,团中央决定在全国选派百名优秀团干部赴灾区挂职锻炼,红寺堡团委书记马亚群听到这个消息后主动请缨,在宁夏全区团干部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101名优秀团干部之列,成为唯一一名宁夏共青团干部支援汶川大地震甘肃地震灾区的人。本打算8月份做胆结石清除手术,但接到赴灾区挂职锻炼的通知后,他延后了手术安排,辗转急行军2500公里,按时到达张家川县团委挂职副书记。受条件限制,在开展工作期间,他租住无暖民房打地铺,生活上的困难和病痛的折磨并没有压垮这个一心要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的年轻书记。在灾区,他发现当地42所中小学校严重受灾,当地政府需要资金量大,暂时无法化解学校的危房问题。他积极向自治区团委汇报情况,争取资金为张家川县资助30万元修建一所工共青团希望小学。为了保证宁夏援建的抗震小学高标准质量,为了让灾区帐篷学校的孩子早日搬进新教室,他,在张家川坚守了180个日日夜夜……

“组织青年、服务大局、引导青年、凝聚青年”,这就是共青团工作永恒不变的宗旨。十年开发建设,造就了红寺堡今日塞上移民新区的建设奇迹,四年创新发展,红寺堡团委以全新的理念、有力的举措、扎实的行动,全力打造了今天共青团工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新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征途上,他们的步伐将更为坚实有力,他们的事业,将更加蒸蒸日上。

(红寺堡开发区团委供稿;撰稿人:马亚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