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字世界窗口

文字世界窗口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做社会转型研究二十多年。这是个古老的问题,也是个最新的问题,就是“文本与世界”。根据个体来说,社会当然是个世界。总之,世界包含这些方面:自然、人化自然、社会、人的身体等。当然,对于世界的叫法,各个学派很不一样。文本的界定比较困难。1-2 文本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差别人是动物,然而与其他动物不同。但是,人有文本,动物没有。有一个农庄,农庄有一个瞭望塔,用来防火防盗,传递消息。
文本与世界_社会共生论(第二版)

大家下午好,李良荣教授是我的老同学,几十年的老朋友,他请我上课,我很高兴。前两届我讲过两次,大家很有兴趣。上一届我讲的是“还社会于民”。再上一届讲的是“告别计划社会”。今天我想变个题目。大家如果对我原来两次题目有兴趣的话,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再做些探讨。前两次讲的是纯粹的社会学题目,讲中国社会当代转型。

在讲之前,我对自己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是复旦毕业的。原来学的是物理,然后转到哲学,搞了十几年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后又转向社会学。可以说我在复旦经历了三个系:物理、哲学、社会学系。研究的领域比较杂。我做过十年科学史的研究。然后是做社会学研究。做社会转型研究二十多年。我研究过最古老的东西,如《易经》、《道德经》,也研究最新的东西,就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大家如果想要了解我的学科背景资料,可以上“google”网站,输入我的名字,大概可以找到几千条吧。

今天讲的题目也是十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思考什么问题呢?这是个古老的问题,也是个最新的问题,就是“文本与世界”。这当然是个古老的问题,以前就有文本。那么,为什么在当前讨论这个问题呢?因为我觉得从中国社会和中国学术的发展来看,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会有很多的麻烦。所以,这几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写过一些文章。我今天想把我研究的成果给大家做一个交流。我讲些提要,然后大家提些问题。

1-1 对世界和文本的定义

我们首先对“世界”做个界定。什么叫世界?我想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第一是自然界,毫无疑问,山啊,水啊,在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第二是人参与进去的存在,就是人化自然。比如金茂大厦、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它们也是“世界”,因为人对它有影响。同时,人化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上海的地皮人化的程度很高,月球人化的程度非常低,就是阿波罗去过一下,就没有什么了。火星我们现在是人化了一点点,刚上去了一下。所以,这一类也叫自然,是人化自然。第三就是社会。根据个体来说,社会当然是个世界。第四是人体,人的身体。总之,世界包含这些方面:自然、人化自然、社会、人的身体等。当然,对于世界的叫法,各个学派很不一样。有唯物主义的叫法,有唯心主义的叫法等等,但是,不管怎么样,它肯定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是相同的,就是说(世界)对于任何一个认识主体来说,它都是存在的。我们讲的世界就是一个存在。

对于“文本”,我们也作个界定。文本的界定比较困难。今天中午,我还和研究生反复讨论这个问题,总感到非常棘手和繁难。因此,我想对讨论中所使用的文本这个概念,作比较狭义的规定,就是指文字符号系统。那么,文字出现之前,不是已有些语音符号吗?那算不算文本?如果不算,怎样理解那些口传的史诗?如果算文本,那和动物的语音符号有什么差别呢?这涉及语言学的许多问题,此处不讨论。

1-2 文本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差别

人是动物,然而与其他动物不同。

有什么不同?人有感情而动物没有?不是。猪、马、牛、羊、狗,哪个没有喜、怒、哀、乐?人有语言而动物没有?不是。猫叫、狗吠、狼嚎、虎啸、鸟鸣,谁说不是语言信号?人的语言有结构而动物的语言无结构?不是。断言鲸的语言没有结构、大象的语言没有结构、猴子的语言没有结构,谁相信?人有思想而动物没有?不是。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从鸟语、兽语、虫语,大约可推断,存在鸟思想、兽思想、虫思想。否则,动物的语言反映什么?人有组织而动物没有?不是。蜂群、蚁群、猴群、狼群,有首领、有等级甚至还有分工,能说没有组织?人会劳动而动物不会?不是。蜂采蜜、狮捕食、鸟筑巢,不是劳动?至于有些蚂蚁会种蘑菇、饲养蚜虫,某些鸟会用石头砸破蛋壳吃蛋,某些猩猩会用树枝取食物,就更不必说了。

但是,人有文本(爱因斯坦称之为概念和命题的世界),动物没有。谁看过马写的哲学、牛写的经济学、猪写的物理学、大象写的化学?我们看到很多的新闻学丛书,没有哪本是动物写的,看到好些社会学丛书也没有哪本是动物写的。因此,我们可以认定,文本大概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为什么把这个提出来?因为文本对于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实在是太重要了。

对于事物的多、少、有、无,人能感觉到。比如我刚才进来一看,觉得教室有一百几十个人吧,大概不到两百。如果进来只看见两三个人,就知道教室的人很少,如果空无一人,更是一目了然。对于有和无,动物是不是也有这个感觉呢?动物也有。盆里有没有鱼,猫一看就知道;槽里有没有草,马一看就知道;地上有没有米,鸡一看就知道。显然,动物能感到有与无的差别,哪怕是最初等的动物,也有这种能力,否则无法生存。动物有没有多少的感觉?如果有,它们的感觉水平到底怎么样?也就是说动物的数觉能力(感知多少的能力)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来看动物心理学史上一个著名的个案。

有一个农庄,农庄有一个瞭望塔,用来防火防盗,传递消息。塔旁有棵大树。一只乌鸦在瞭望塔里面筑巢,农场主想把乌鸦赶走,但是乌鸦赶不走。农场主就想一些办法把乌鸦抓起来。农场主进去了,乌鸦站在瞭望塔上,看到人进来了,它就飞出来,栖息在树上了。等到农场主出来了,乌鸦又飞回去了。农场主想了个办法,找了一个他的朋友一起进塔抓乌鸦,然后他的朋友先出来,农场主躲在里面。但是乌鸦没有进去,它知道里面还有一个人。然后,农场主又叫了一个人,三个人同时进塔,出来两个。乌鸦仍旧没有飞回巢穴。然后增加到四个人,乌鸦仍旧没有上当。但是增加到五个人,乌鸦失去了辨别的能力,飞了回去,于是就被抓了。这不是童话,也不是寓言,这是个真实的个案。

动物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乌鸦数觉水平大约在4到5之间。人的数觉水平有多高?你们可能会说,我们是万物之灵,肯定比那只乌鸦高明多了。然而,遗憾得很,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数觉能力和乌鸦比,不过伯仲而已,大概也就4到5之间。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人表现的数觉能力要强得多呢?因为有数字,从小受过计数训练。小时候,大家都有过扳着手指学数数的经验。数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出、听不到,没有指头(或别的物体)的帮助是不行的。数字是表现数的符号。数数以及后来学数学,就是受到符号系统的训练。符号系统是什么?也就是文本。

因为有了数,还有了文字(也是符号),然后有了算术、几何、代数、微积分等数学以及物理学。那么,这些东西的基础就是数以及图形文字这些符号。也就是说没有这些符号系统,我们不可能把飞船送到月球,送到火星。文本的传承是人类文明进化的阶梯。我们现在能造金茂大厦,能造地铁,能造轻轨,都和这个有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作出一个推论,也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人类文明的进化依赖于文本的传承,人类的辉煌文明依赖于文本的传承。没有文本,我们现在可能还和普通的动物差不多。为什么呢?如果我们从DNA来看,从遗传密码来看,我们和其他动物的差别非常小。和老鼠的差别很小,不用说和猴子、猩猩、狒狒的差异,那更小,差一点点。但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为什么“谬以千里”?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现在还没有破译。

1-3 文本对于人类文明的双重作用

那么,文本怎么产生?就是我们为什么能够制造这些符号系统,而动物不能?动物心理学家、人类心理学家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看目前没有解决的可能性。所以,人类在创造符号系统的过程中,经历了非常艰险的历程。比如说数字就是这样。每个民族的初期都有关于数的神秘文化。为什么?因为数太神秘了。但是,它又到处都有。你说我去东北一趟,回来给朋友带来一个“5”。这是不可能的。只能说带5个苹果,5根香蕉,带个“5”是没有的。所以“5”到处有,又到处没有,而且它是永恒的。5根香蕉会烂掉,5匹马会死掉,但是5不会消失。所以,每个民族都有关于数的神秘文化的特性。西方最典型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中国最典型的是《易经》。包括数的起源,现在都还是未解之谜。有些民族的计数符号种类可以达到10个。一类表示动物,一类表示植物,一类表示船只等等。显然,数字的发展经历了艰险的历程。这个从文字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所以,人类的文明都是和文本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文本就没有人类辉煌的历史,也没有我们现在繁华的社会。

然而,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文本除了作为文明传承的工具之外,人类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悲剧也是和文本相关的。比如在动物界,没有大规模的有组织、有计划罗织罪名的迫害运动。动物的竞争领地有格斗,但是,格斗投降了,就好了。所以,人类社会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迫害活动,动物界是没有的。也就说人类历史上大的悲剧在动物界找不到。比如,纳粹运动,动物界有没有啊?没有。我们现在没有看见动物界有一个希特勒。有没有“文化大革命”啊?也没有。尽管性质各有不同,但凡悲剧都有文本。纳粹运动的文本是纳粹主义,“文化大革命”的文本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于是我们得出结论:人类的悲剧也和文本相关。所以,文本也是人类悲剧的一个根源。我们认识到文本的双重性:它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又是人类悲剧的重要根源。因此,我们就要非常认真地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文本和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

1-4 文本和世界的关系(Ⅰ):文本是否等于世界

文本和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首先讨论一个问题。我们假定一个文本,包括文学、哲学、新闻学、经济学等等,也包括宗教。那么,文本与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文本是否等于世界?我们仔细思考的结果,它们不相等。那么,它们为什么不相等呢?这个就要看文本是什么?文本是概念的组合。概念是思维的创造。人类在创造概念时,不能论证文本和世界是相等的。就是我们没法从世界推导出概念。我们经常使用的方式是归纳方式,我看到一个乌鸦是黑的,两个乌鸦是黑的,因此,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文本就是归纳的结果。这个是错误的。你看了一万个,那么第一万零一个是不是黑的?一万个乌鸦能得出乌鸦是黑的命题吗?不可以。你论证出一万个乌鸦是黑的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你论证出天下的乌鸦都是黑的才有意义。而归纳可以帮助你思考,帮助你分析,但是,归纳也是科学哲学完备性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但是,没有解决。我们归纳有限的材料得出一个抽象的命题。所以,我们从逻辑上没办法证明文本等于世界。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没有逻辑通道。那么,反过来,我们能不能从概念推导出现实世界呢?也不可能。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文本不等于世界。这个我们从两头做了证明。我们还可以举些例子来说明这个事情。我们可以举一些比较可信的文本。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文本是非常可信的,就是《几何原本》。欧几里得创立的几何学,叫欧式几何学。他非常成功。到现在,我们中学使用的教材都是《几何原本》的改写。金茂大厦等都体现几何学的原理。应该说它非常成功。那么,这个文本是否等于世界呢?不等于。我们找它里面最基本的概念,比如直线。我们现实生活能找到直线么?不能。它肯定是弯的。又比如平面,黑板的平面是坑坑洼洼的,钢板的平面、玻璃的平面都是这样的。所以,几何学的概念在现实世界里面都是找不到的,包括点、线、面、度、角等。这个几何学的问题是包括彭加勒、爱因斯坦等研究了很久的课题。如爱因斯坦说:“数学,特别是几何学,它之所以存在,是由于需要了解实在客体行为的某些方面。几何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是大地测量,就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大地测量必须处理某些自然对象(即地球的某些部分、量绳、量杆等)彼此之间各种排列的可能性。仅有公理学的几何概念体系显然不能对这种实在的客体(以后我们称之为实际刚体)的行为作出任何断言。为了能够作出这种断言,几何学必须去掉它的单纯的逻辑形式的特征,应当把经验的实在客体同公理学的几何概念的空架子对应起来。”[2]但是,这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其实他们两个人讲了大同小异的话,也就是说几何学要纯粹、完备就不能讲世界的事情,如果它讲了世界的事情,那它就不是完备的。比如,钢板的处理,钢板平面的几何学的符号系统就不是个完备的几何学。为什么?钢板不是几何学定义的平面。所以,彭加勒、爱因斯坦都是对的,几何学和现实世界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是不相等的。如果大家能理解清楚这个了,那么,其他的也一样,如新闻学、哲学、文学等,它们与世界的同构度都远远不及《几何原本》。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任何文本都不等于世界。

这句话,我们古代非常有名的哲学家讲过,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有人讲“常道”,那是因为避一个皇帝的讳,所以“恒”改为了“常”。意思差不多。“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前面一个“道”是名词,后面一个“道”是动词。也就是说我们说出来的东西都不等于世界本身。可见老子是非常伟大的哲学家。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家,其实他不懂中国哲学。老子说出了文本和世界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第一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中国有什么重要性呢?这个问题对于中国太重要了。我们中国人经常在说我这个文本就是世界,说得最夸张的就是“文革”期间的“一句顶一万句”。这一点我们要认清楚。如果你管理一个公司,你就不会把公司的方案当作公司本身。有些公司为什么倒闭啊?就是把老总的话当作是公司本身。这个非常重要。这个事情弄清楚了之后,做任何事情都会采取一个明智的态度。文本,包括所有的方案、理论,都不等于世界本身。

我想到此,我们算是刨掉了教条主义的根子。在历史上,就曾有教条主义想论证文本等于世界,例如:

第一个代表是中世纪的神学。我们知道,奥古斯丁在神学方面贡献很大,因为贡献很大,所以封了“圣”,叫“圣·奥古斯丁”。为什么封圣呢?因为他把哲学归入神学里去了,说“凡是正确的东西都在圣经里面,凡是和圣经矛盾的就是错误的”。就是说圣经囊括了一切,圣经等于世界。当然,他的说法还有一定的逻辑框架。他认为上帝创造世界,世界是创造的产物,圣经是上帝的启示。因此,在上帝不犯错误的前提下(当然,上帝不会犯错误啰),圣经等于世界。这还能说得过去。以上帝为根源,还能说出文本和世界的关系。当然,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谁能证明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谁能证明圣经是上帝的启示?

第二个教条主义(代表)是黑格尔。他的第一概念是绝对精神。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黑格尔认为他的理论是绝对精神的表现,强调他的理论等于世界,强调逻辑的统一。但是我们知道,世界不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所以他也是错误的。

我们的教条主义怎么样啊?我们的教条主义连基本的逻辑框架都没有,是更加粗糙的教条主义。但是,大家不要忘记这个教条主义让很多人激动。比如,毛泽东说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这是毛泽东很重要的哲学命题。然后湖南有一个年轻人,一个群众组织的头,他说毛泽东认为事物是一分为二的,那么,毛泽东思想也是可以一分为二的,于是写了篇文章《毛泽东思想也是一分为二的》,却带来一场大祸。他说他没有错误啊,都是一分为二的,毛泽东思想也是在这个范畴里面。所以,在中国的背景下,教条主义盛行很有土壤。

那么,文本和世界是否不相干呢?不是。文本和世界有关系。讲没有关系是相对主义,我们要和相对主义划清界限,讲文本和世界相等是教条主义,我们要和教条主义划清界限。那么,文本和世界有什么关联呢?第一,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面;第二,文本是我们生活在世界中创造的。这个纽带就是人。人每天要和世界打交道,吃饭、喝水等,但是我们每天也要和文本打交道,我们思考问题,我们的喜、怒、哀、乐。所以,人就是文本和世界发生关系的通道。如果说文本和世界没有关系的话,那么,所有的大学都要关门,大学是什么呢?大学就是念文本的地方。我们学习的新闻理论、媒体理论、媒体产业理论等等都是文本。

1-5 文本和世界的关系(Ⅱ):同构度

任何人皆面对两个世界:文本世界和实在世界(包括自然、人化自然、社会以及人类)。不同的哲学对于实在世界有不同的称呼,但谁也无法否定它的实在性。如果算上个人的主观世界,那就是波普尔所谓的三世界问题:实在世界为第一世界,主观世界为第二世界,文本世界为第三世界。文本世界包括所有的人创造的文本,对某个人而言,他自己创造的文本有时也和别的文本一起,成了他的第三世界。

文本世界与实在世界的关系如何?文本世界不等于实在世界。爱因斯坦说:“在我们的语言表达中所出现的各种概念,从逻辑上来看,都是思想的自由创造,它们不能从感觉经验中归纳地得到。”当然,更不能从文本世界归纳或演绎出实在世界。老子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凡是可说之道——文本世界,都不是永恒之道——实在世界。显然,任何教条主义都是荒谬的。

那么,文本和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用什么词汇来描述它?我思考了很多年,觉得要用同构度来描绘。就是文本和世界之间有一定的同构度。这种同构度用来描述文本和世界关系,我觉得比较清楚。大家是念新闻的,要有相机。我们以数码相机为例便很能说明问题。相机像素不一样,有一百万像素,有四百万像素……像素是什么意思呢?你拍照片,像素越高,同构度越高;像素越低,同构度越低。拍照片就是把对象变成一个个的点,点越多,和对象越接近,但是这些点永远不等于对象。点无穷多,也不等于对象本身。

能否跨越两个世界之间的鸿沟?这个问题与“文本何以产生”一样,也是个未解之谜。但是,文本与实在之间,有一定的同构度,因此,文本世界才有价值。否则,一切关于文本的学习都是毫无意义的。文本是工具,人们用它认识环境、解释世界、预测未来。同构度从何而来,这是文本与实在世界的关系中第三个未解之谜。

我觉得用同构度来描述文本和世界的关系还是很合适的,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文本和世界的关系就是同构度的关系,那么,所谓的学术进展就是同构度的提高。新的理论取代旧的理论,新的理论同构度高于旧的理论,这就是学术的进化。学术的进化就是文本的改变。学术进化的本质就是用同构度高的文本取代同构度低的文本。这种进化在科学史上叫作科学革命。比如,物理学里面有著名的牛顿力学。它有两个发展方向,在宏观领域是相对论,在微观领域是量子力学。也就说在宏观领域,相对论对世界的同构度比牛顿力学高;在微观领域,量子力学对世界的同构度比牛顿力学高。那么,这两场革命就是用同构度高的理论取代同构度低的理论。

学术的进化就是用同构度高的理论取代同构度低的理论,这个在自然科学里面非常的明显。这个在技术里面也很明显。例如数码相机。那么,人文科学清楚不清楚呢?也很清楚。我们可以举一个中国的理论。关于农村有一个集体化的理论,后来叫人民公社化。当时的人们认为人民公社化理论和中国的实际非常吻合,农民在公社里面会非常卖力地干活。所以,当时认为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桥,人民公社是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有不少对于人民公社的议论被扣上“反对三面红旗”的帽子。但是,后来觉得它的同构度不够高,农民在公社干活远远没有在家里干活卖力。我在公社劳动过,有些了解。公社化后生产力极度衰退,生产力极度衰退导致大饥荒。国外叫大饥荒,中国叫三年困难时期,其实当年受灾的面积不大。“文革”期间,问题更加严重。后来,邓小平等人对此反省的结果是用土地承包来取代人民公社,显然土地承包对于中国农村的同构度要高于人民公社。因此,后来撤社建乡。这个当然是理论的进化。但是,从目前来看,土地承包与中国农村的同构度也有很多的问题。我始终认为我们要理论创新,来超越土地承包制。我在1988年就呼吁过这个事情。土地承包导致地力衰竭,土地流失。为什么呢?因为土地承包没有解决土地的无主体的问题。现在的情况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就是农村问题主要是土地的问题。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土地不是农民的。1988年,我就提出要把土地分给农民。现在没有办法分了。所以,土地承包和中国农村的同构度还不够高,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有待理论的创新。

1-6 文本与世界的关系(Ⅲ):理论创新

下面我们来讨论关于理论创新的问题。理论创新也是这几年讲得比较多的。为什么讲得比较多?因为中国人的创新能力衰竭得很厉害。也就是说,中国人在创新方面的成绩是非常小的。我们以科学技术为例,近几十年来,凡是称得上科技创新的东西有多少是中国的原创产品呢?非常少。手机不是,电脑不是,互联网不是。我们的人均创新量很低,所以说,创新能力严重衰竭。

因此,我们讨论创新是很有必要的。我认为从文本和世界的关系来看,创新有两大要素。

一大要素是我们要突破自己脑海里面所有文本的束缚,获得内在的自由。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我思是一个思维的主体。人刚诞生时没有受到教育,然后不断地受到各种文本的训练,最后,我思的我实际上是文本的组合。这个很有点像电脑的内存。我们要获得内在的自由,我们就要突破文本的束缚。我们的思想要求得到绝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不可能创新。但是,要求得到内心的自由是非常难的,因为我们要否定自己。比如,我在讲共生论时,有一个命题“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说这个是错误的。因为从物理学来看,运动也是相对的。飞机在飞,我们在飞机里面睡觉。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反对者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中学是这么讲的,大学是这么讲的,那还会错?那就是错的。没有绝对的运动。举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就是说要突破原有文本获得自由是件非常难的事情。一个心灵没有绝对自由的人,是不可能创新的。爱因斯坦说创新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新的文本是一个创造,新的基本概念,按照库恩的说法就是新的范式。这个新的范式不是来源于旧有文本分析的结果,而是来源于想象。人比较容易故步自封,要敢于否定自己,才能创新。

另一大要素是获得外在的自由。一个新的文本在脑海里面形成了,要成为社会的文本,需要传播。我们要使各种各样文本自由地传播。大众传媒干什么?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各种各样的文本,有的比较正确,有的比较错误,有的是主流文化,有的是非主流文化。这没有关系。所以,理论创新的另外一个前提就是出版的自由。否则,任何个人创新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本,学术的创新、学术的突破还是没有可能性的。

我认为理论的创新就是需要两个方面:内在的自由和外在的自由。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解放日报》上,题目叫《创新与自由》。编辑说“自由”能否改一下,叫《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发表后反响很大,主要探讨这两大自由对于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1-7 文本的应用:选择问题

学术的进步是文本同构度的提高,比如相对论之于牛顿力学。但是,文本发生作用还有个选择的问题。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选择文本,但是,是否选择同构度越高就越好呢?不是的。要根据我们的目的来进行选择。我们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男孩要女孩提供照片,像素越高越好,结果女孩脸上坑坑洼洼都看了出来,美若西施,也会变成丑如夜叉。为什么会这样?有必要那么高的同构度吗?那么,在工程上,我们在修大桥,修轻轨,用得到量子力学吗?用不到。我们用的是牛顿力学。它足够了。所以,我们在选择文本时要和目的相关。这个在工商管理里面尤为重要,比如工商管理理论、企业管理理论,都是关于某个目的提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