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教师节(月日

世界教师节(月日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久,国民党政府先是定6月6日为教师节,后又改在孔子生日这一天为教师节,即公历9月28日为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该议案,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
世界教师节(月日_现代节日解读

教,《说文·教部》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的本义是,教育指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文解字》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又何谓道呢?“道”字的本意是指事物内在的规律和法则。师者,除了教人以道外,还要育人以德。何谓德呢?“德”字形成于殷商时期的《盘庚篇》,如“非子自荒兹德”(我不是不顾先祖的德行)、“子也不敢动用非德”(我也不敢不顾先祖的德行而擅自妄为)等,意思主要是指行为者的做法和名声要符合当时的道德标准。春秋末期鲁国的大思想家孔子进一步丰富了德的品质和内涵,加入了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内容,使德成为社会公共的一种高尚境界。“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自然经》)亦即道之在我之谓“德”,“德”者得道也。

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先人概括总结出了十大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二、谦和好礼,三、诚信知报,四、精忠报国,五、克己奉公,六、修己慎独,七、见利思义,八、勤俭廉正,九、笃实宽厚,十、勇毅力行。

所以教师在教育传授知识进行教化的过程中,要遵循这些传统美德。

再看“教”这个字,左“孝”右“文”,教者孝之文也。教育就是从孝开始培养一个孩子对长辈的尊重,培养孩子对传统的尊重。

在原始社会末期,管理教学事务的官员称“司徒”、“秧宗”、“典乐”,这些官员既是行政管理者,又是教育的承担者。到周代负责辅导、教育贵族子弟和负责朝廷礼仪之事的官员以及国学中的教师称“师氏”,根据官职不同又分“父师”、“少师”等,简称“师”。到孔子办私学时,根据身份的不同和学馆的性质,对教师有了“塾师”、“书师”、“学究”、“老学究”、“村夫子”、“门客”、“馆师”、“馆宾”等称呼。汉代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都看在师的表率作用这点上。

西汉末年,杨雄在言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他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看,明确强调了教师所负有的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

老师:当初是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荀子)最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致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凤性,说字惊老师。”到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老”与“师”并称,慢慢地就不管年龄大小把教授学生的人一概称为老师了。教授学生的人,古人还称之为模范。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有不同对象的。《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食,就孝敬了父兄。又《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里“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到了战国时代,《国策》说:“先生坐,何至于此?”这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这里的先生指老人教学者。今称教师为“先生”,来源于此。汉代,“先生”前面要加上一个“老”字。

西席、西宾:古人也把家庭教师称为西席或西宾,因为古人习惯于席地而坐,而且以西边为尊,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敬意,给老师安排的席位都是坐西向东。

讲席:原指高僧、儒师讲经、讲学的席位,后用作对师长、学者的尊称。

函丈:也称函仗,原指讲学者与听讲者的坐席之间相距一丈的距离,以后用来指对学者或老师的敬称。

绛帐:汉代著名的学者马融在授课时,常居于高堂之上,身边放下红色的帷帐,“前授门徒,后列女乐”。以后也有人用“绛帐”或绛帷作为对师长的尊称。

太师:是指太子的老师。

除了以上这些外,教师的别称还有“世儒”、“师儒”、“耆艾”、“老夫子”、“尊师”等。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教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到了现代,人们不但把教师正式称为人民教师,而且还赋予了不少美称: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等,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说明教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负有重大责任。发展教育事业有赖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劳动,教师的辛勤劳动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

中国教师节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不久,国民党政府先是定6月6日为教师节,后又改在孔子生日这一天为教师节,即公历9月28日为教师节。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9月底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为己任,“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国务院于1985年1月11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的议案。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该议案,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我们庆祝教师节的意义在于尊师、重教、好学。

尊师: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老师,就是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至今仍无人超越。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做法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他以五经六艺为功课,所授教的各类弟子(学生)有3 000人,他的“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精神,成为历代学子的座右铭。古代中国几乎每一个私塾或学堂,都悬挂有孔子的画像。每一个省府或县城,都有一座孔庙。每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农历),他的家乡山东曲阜孔庙都会举行祭祀孔子大典,以表示对孔子的无限怀念和敬仰。

墨子是墨家创立者鲁国人墨翟,其信徒(学生)多系直接从事劳作的下层群众。因此墨子在教育实践中强调尊师爱生,墨子师生之间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他的学生们与墨子“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学生追随墨子“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荀子把是否“贵师重傅”提到国家兴衰的高度来认识,并提倡学生超过老师。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

宋代学者程颢,和善可亲,学生们和他相处,常感到“如坐春风和气中”。其弟程颐则威严刚毅,有的学生见他瞑目静座而不敢惊动,立于门内等候至雪深尺余,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

学者朱熹的学生黄干在其编撰的《朱子行状》中说:“朱子讲论经典,通贯古今,率至夜半。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常以为忧。”这段话反映了一个伟大教师的情操,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常为后人所称道和借鉴。

重教:

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长远而深厚的教育传统。据《尚书·舜典》记载:虞时即设有学官,管理教育事务,如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负责对人民进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命夔典乐,即负责对人民进行音乐和诗歌教育。

商周时代,中国文化已有相当丰富的知识积累,大体具备一定的规模。西周时不仅有国学,还有乡学;不仅有大学,还有小学;不仅有宫廷教育,还注意幼儿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私学大师为代表兴办的“私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开始发展起来。他们在教育思想上都有所建树,他们撰写的教育专著《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等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教育资料,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到西汉汉武帝时,儒学独尊,中国已有专门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太学。太学选聘学优、德劭者任教授,称为“博士”,招收学生。随教授学习的人,称为“博士弟子”。汉代官学与私学并举,除中央政府所办太学之外,地方所办的学校,郡国曰“学”,县曰“校”,乡曰“庠”,聚曰“序”。私学则分两种,小学程度的称为“书馆”,而由著名经师设帐聚徒讲学的,一般具有大学程度。两汉教育以儒学经典为教材,通过教育取纳贤良,共安天下。

晋代中央学制分为两种: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国子学,平民子弟入太子学。南北朝时,南朝在京师设立四学,儒学、史学、玄学、文学称为四学制,打破了儒学一统教育的状况。

隋文帝(在位公元581年至604年)开科取士,为科举之首。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和官制史上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唐代复兴汉代教育传统,建立健全了科举制度。唐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设国子监总辖各学,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唐代开始出现了律学、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门类。唐代开始出现了留学生制度,周边各国先后派学生来中国学习经史、法律、礼制、文学和科技,当时的国都长安成为各国文化教育的交流中心。

唐宋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机构——书院。书院原为藏书校书之地,或私人治学、隐居之地。宋代书院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如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长沙的岳麓书院等。书院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允许不同学派互相讲学,学者亦可往来问学,并建立“讲会”制度,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

明代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边疆及特殊地方有卫学(军事学校)。明清科举制沿袭宋元,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种。清代因是满人治汉,出现了翻译科,鼓励满汉互相翻译文字,满足交流。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我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停科举、废书院,吸收西学成为第一要务,学校建制、教育思想大不同古代,百多年前,就开始有了近代的大、中、小学。从此,中国教育走向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民国24年(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义务教育(短期小学)一二年制,经费由政府统筹,学生免费入学。民国34年(1945年),国民政府颁布国民教育第二期计划,规定所有学龄儿童和成年失学民众都应受到相当程度的义务教育和补习教育。后因内战爆发,国民教育事业发展计划落空。

好学:

尊师、重教的意义在于培养和教育下一代,教育他们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思想道德结合起来。在我国古代教育一代一代的传递、继承过程中的那些老师或学子成为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榜样。

1.孙敬悬梁:

汉代孙敬在深夜读书时,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悬挂在屋梁上,每当他不自觉地要打瞌睡时,头一低,挂在屋梁上的绳子就会扯痛他的头发,使他醒来。

2.车胤囊萤:

晋代学者车胤,年轻时学习非常努力,当时他的家里很穷,拿不出钱来买油点灯夜读。有一次,在夏天晚上看到天空中有许多萤火虫在飞来飞去,闪闪发亮。小车胤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发出来的光不就能照亮书本了嘛!于是他求母亲做了一个透亮的纱罩,然后抓了许多萤火虫放在里面,这下居然就能看到书本上面的字了!从那以后,每天晚上他在萤火灯的帮助下,认真刻苦学习,后来终成大器,还担任过国家最高学府的博士官。

3.苏秦刺股:

战国时代著名谋士苏秦,在他还没有成名前,是个不被重用的人。他在游说各国失败后,于是,他吸取了失败的教训,下定决心一定要重新好好读书。每当读到深夜实在困得不行时,他就用一把锥子刺一下自己的大腿,腿一痛,脑子也就清醒了。有时候甚至把血都刺出来了。经过几年刻苦攻读,他向当时的六国君主提出了“合纵”共同对秦的政策,得到各个君主的赞成,获得了成功。苏秦破天荒地当上了六国的国相。苏秦的苦读终于得到了回报,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世界教师节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共同发起了世界教师节活动。1966年10月5日,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审议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因此后来将世界教师节设在每年的10月5日这一天。世界教师节旨在赞扬和感谢全世界教师为教育事业和人类所作出的贡献并引起对教师的世界性关注,帮助教师维护自身权益。每到这一天,全球有超过100多个国家举行庆祝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