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除夕·分岁·压岁钱

除夕·分岁·压岁钱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夕·分岁·压岁钱岁末之晚,叫“除夕”,古称“逐除”、“岁除”、“大尽”,俗叫“除夜”、“大年夜”。古往今来,除夕的民俗不少,自古有分岁、守岁和分压岁钱等习俗,至今仍在民间流行。饭后,长辈要给小孩子分“压岁钱”。温州人称“分岁酒”,雁荡人俗叫“做除夜”。后来,长辈要在除夕给小儿女钱物,叫“压岁钱”,希望孩子珍惜年华,从小努力。现在,逢年过节时,独生的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数量很大。
除夕·分岁·压岁钱_雁荡风物

除夕·分岁·压岁钱

岁末之晚,叫“除夕”,古称“逐除”、“岁除”、“大尽”,俗叫“除夜”、“大年夜”。温州人谓“三十日”。唐代王諲《除夜》诗:“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云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宋代郑望之《除夕》诗:“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一门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时到老夫!”杜审言也有“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臣捧御筵”句。

古往今来,除夕的民俗不少,自古有分岁、守岁和分压岁钱等习俗,至今仍在民间流行。苏轼《岁晚三首》序:“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除夕,雁荡人家要贴春联,贴门神。在院子“燎火盆”,放鞭炮,称“还冬”。有的地方还请道士行法,俗称“解冬”。居所各处房间点上红烛、油灯,称“岁灯”。外出者纷纷赶回家里团聚,家家户户要吃“年夜饭”。饭后,长辈要给小孩子分“压岁钱”。入夜,雁荡人家边守岁边煮粽子。子夜过后,有“沤火种”习俗,就是把煮粽子时未烧尽的大块炭火用灰烬覆盖,保存到大年初一时不灭,表示“延续”和“兴旺”之意,此为原始保存火种之遗俗。就寝前,家家要放爆竹,称为“打关门炮”。关门后,忌外人叩门及重新开门。旧版《乐清县志》引《隆庆志》载:“除夕先期,炊糕相馈,曰馈岁。割牲祀神,曰解冬。是日,换桃符,粘楹帖。至夜放爆竹,燃烛遍室,谓之照岁。祀先毕,家人聚饮分岁酒,有不寐者,曰守岁。”

分岁,又叫“辞岁”、“别岁”,是除夜时的家宴,又称“年夜饭”。温州人称“分岁酒”,雁荡人俗叫“做除夜”。届时亲朋毕至,家人团聚,尽情欢宴,故有“团圆饭”之说。晋周处《风土记》载:“除夜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顾铁卿《清嘉录》载:“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宋代范成大《分岁词》:“质明奉词今古同,吴侬用昏盖土风。礼成废彻夜未艾,饮福之余即分岁。”苏轼《别岁》诗:“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清代周宗泰《姑苏竹枝词·话团圆》:“妻孥一室话团圆,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箸频教听忏语,家家家里合家欢。”旧时,温州人分岁酒最讲吉利,一般有十冷盘十热菜。十只高脚红碗盛花生(结子)、柑橘(大吉)、豆腐(清洁)、鲤鱼(跳龙门)和鸡、肉等冷菜,称“十全”。热菜少不了鱼、芋,象征“年年有余”、“家庭富裕”。第一道菜和最后一道菜,必须是年糕和八宝饭,象征“年年高”、“发财进宝”。分岁时,外出未归的亲人要留给座位和餐具,以示团圆。分岁,至今仍在温州城乡盛行不衰,现今流行到酒家饭店设宴。真是“一餐年饭送残年,腊味鲜肴杂几筵。欢喜连天堂屋内,一家大小合团圆”。

除夕分岁后,家家点红烛,罗果品,合家围炉团坐,说笑话,讲故事,猜谜语,叙旧话新,彻夜不眠,称为“守岁”,俗称“望年夜”。真是“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杜甫《杜位宅守岁》诗:“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孟浩然有“守岁家家应未眠,相思那得梦魂来”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述了宋代守岁盛况:“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通宵不眠。”苏轼《守岁》诗:“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嗟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奈。”现在,我国各地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守岁时热衷于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除夕时,孩子们最高兴的还是分压岁钱。此俗犹如欧美各国大人们给孩子送圣诞节礼物一样。压岁钱的来历有一些传说。相传有一年除夕时,唐明皇兴致很高,与嫔妃们一起扔铜钱玩,称为“压胜”。你拿一个铜钱,我再拿一个铜钱,要能压上就拿走,没压着就再扔。这种铜钱就叫“压胜钱”,人们也把它叫做“压岁”。据说,唐代皇宫内还有一种“洗儿钱”。据《资治通鉴》载,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王建有诗:“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压胜钱、洗儿钱传入民间后,就演变为压岁钱习俗。宋代有压岁盘风俗,意在镇岁、去邪、祈福。《梦粱录》载,旧俗除夜,各家有小儿者,用盘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馈赠,谓之“压岁盘”。后来,长辈要在除夕给小儿女钱物,叫“压岁钱”,希望孩子珍惜年华,从小努力。

民间相传,“岁”也是妖怪,就是鬼鬼祟祟的“祟”,压岁就是“压祟”。除夕,因为大人要守岁,小孩熬不了,就睡着了。鬼祟从地底下出来,爬到孩子的耳朵里,第二年就会生病。怎么才能压住这些鬼祟,保证小孩子一年安康呢?大人就在孩子身边搁一个红包,里面装着盛世的铜钱,压在小孩枕头底下。红的避邪,“压祟”了,鬼祟就不会使小孩子得病,一年就平安了。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吴曼云《压岁钱》诗:“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鲁迅在《阿长和山海经》中也有压岁钱的描写。《温州竹枝词》:“孩儿压岁讨铜钱,快乐真如天上仙。爆竹买来檐下放,嘻嘻笑笑过新年。”

现在,逢年过节时,独生的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数量很大。孩子的压岁钱,除了购买图书、玩具、学习用品和开支上学费用外,多余的要储蓄起来,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