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端午·香袋·麦油煎

端午·香袋·麦油煎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端午·香袋·麦油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端午节,自古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挂菖蒲、佩香袋、贴钟馗、喝雄黄酒等习俗,不少习俗至今仍在流行。当地人为纪念曹娥尽孝,形成了端午划龙舟风俗。春卷皮薄如纸,透明酥脆,馅香味美,形状与麦油煎类似,只是制法和风味不一样。雁荡人端午吃麦油煎,有“小麦尝新”之意。麦油煎是温州独具地方风味的小吃,应该在旅游饭店的筵席和自助餐中占有一席之地。
端午·香袋·麦油煎_雁荡风物

端午·香袋·麦油煎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端午节,自古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挂菖蒲、佩香袋、贴钟馗、喝雄黄酒等习俗,不少习俗至今仍在流行。

端午节俗起源,古籍记载很多,传说纷纭。比如龙舟竞渡,除纪念屈原外,还有以下四种说法:一说纪念伍子胥。东汉邯郸淳《曹娥碑》载,公元前584年,吴王夫差赐剑命大夫伍子胥自裁,尸体投入曹娥江。东吴百姓驾舟追寻他的遗体,后来就形成了“划龙舟迎伍君”的民俗。二说训练水军。西汉《越绝书》认为,勾践为了灭吴复国,于端午日坐龙舟指挥竞渡,秘密操练水军。复国雪恨后,以龙舟竞渡欢庆胜利,后相沿成俗。《越地书》中有竞渡“起于越王勾践”的记载。三说哀悼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载:“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其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悬江溯涛迎波神时溺死,不得尸骸。娥女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当地人为纪念曹娥尽孝,形成了端午划龙舟风俗。四说吴越图腾祭。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中认为: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吴越人以龙为图腾,奉龙为始祖,认为自己是龙子龙孙,每年端午都要举行盛大的龙图腾祭,把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投入江中献给龙。还要在欢快的鼓乐声中竞划龙形独木舟,后来演变成了食粽和竞渡了。此外,一些兄弟民族同胞划龙舟,也各有说法。

隋朝前后,竞渡、食粽开始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隋书·地理志》等古籍介绍,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遭馋被流放的楚国大夫屈原,饮恨含冤,怀石自投汨罗江。荆楚人民热爱诗人,纷纷竞划渔舟,希望打捞他的遗体,后来就演变成了龙舟竞渡。《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江,伤其死,故拼命舟楫以拯之。”古诗曰:“艾虎悬门日,龙舟竞渡时。屈原遗恨在,千载楚人思。”唐代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余靖也有“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句。

唐代,民间始兴端午挂钟馗像。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相传唐明皇端午午休时,梦见小鬼在偷他和杨贵妃的东西。后来,头戴破帽,身穿蓝袍,腰系丝带,脚着朝靴的钟馗把小鬼吃掉了。唐明皇就命宫廷画师吴道子画了钟馗像,悬于宫门,用来辟邪驱鬼。后来传入民间,变成了门神。清代施襄有词:“艾绿蒲青重午时,家家一向挂钟馗。”

香袋,又叫“香囊”、“香包”、“香荷包”等,古称“橐”、“容臭”,早在2000余年前就成为衣饰品。《礼·内则》载:“衿缨皆佩容臭。”郑玄注:“容臭,香物也。助其形容之饰,以缨系之。”三国·魏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刘伟明有“西清直寓荷为橐”句。香袋是一种精美的民间传统工艺品,用各色花碎布头,拼接缝成狮子、老虎、小狗、小猫、小兔、金鱼、粽子、八卦、木鱼、桃子、橘子、石榴等形状,下垂彩色缨子,千姿百态,五光十色,非常好看。内含棉絮及丁香、茴香、白芷、细辛、山柰、甘松等芳香药物,常挂在孩子的颈部,垂于胸前。或系于衣襟,或悬在床帐,芳香浓郁,散浊保健。

端午节,雁荡人不吃粽子,而是吃麦油煎,粽子是在春节时食用。

麦油煎,又叫“锡饼”,是一种用麦粉制成的薄饼。端午那天早上,家家把藏了一年的鏊盘(一种圆形平底铁锅)取出来,清洗干净后,晾干,在锅底薄薄地涂上一层菜油,据说不会粘锅。接着,把早已磨好的小麦粉置于盆中,加水揉捏成粉团。再慢慢地适量加水,调制成富有黏性的浆糊状粉糊,这时可以摊麦油煎了。在中堂的地上用砖块搭一只简易炉灶,或用一只缸灶,架起鏊盘,下面用小柴爿生起火。当鏊盘烧热后,用干净的碎布蘸一点菜油,在锅面上抹一遍。然后,用右手取一块粉糊,从鏊盘外边开始,按逆时针方向往里面抹圆圈,使鏊盘薄薄地粘上一层粉糊,用文火稍烙。一会儿,薄饼熟了,边上翘了起来,左手就抓住轻轻地往上一揭,一张焦黄的大圆饼做成了。因为像锡箔那样薄,所以又叫“锡饼”,有的地方叫“薄饼”。麦油煎两张叠在一起,对折又对折,称为“一筒”,放好备食。

雁荡人吃麦油煎别有一番风韵。端午日中午,家家都要煮一桌菜肴,有下酒菜也有麦油煎的馅料,全家人和亲友一起,喝酒吃菜尝麦油煎,欢度端午节。吃时,把折起来的麦油煎打开,摊在桌面上,分别挟一点香葱、韭菜、绿豆芽、肉丝、鸡蛋丝、茭笋丝、豆腐干丝等自己爱吃的馅料,还有必备的炒小面,放在锡饼上,一头封住卷起来,饱满的一大筒。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菜肴的味道。一二筒吃下去,肚子就饱了。

麦油煎的由来,一时难以查考,大约是由古代的春卷演变而成。春卷皮薄如纸,透明酥脆,馅香味美,形状与麦油煎类似,只是制法和风味不一样。雁荡人端午吃麦油煎之风,据说源于晋代的吃生菜的习俗。当时,人们把五种生菜一起放在盘子里,每人吃一口,说是能把人间的尘气消除掉,表达了防病保健的良好愿望。宋代,把多种生菜经过加工煮熟,用绢帛包裹起来,于端午日投入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绢饼”大约是锡饼的雏形。

其实,吃麦油煎是农家“尝新庆丰收”的一种民风。端午时节,正是雁荡小麦收获的季节,也是大米、番薯干吃完了的“青黄不接”之际。这时,农家开始以小麦为主粮。麦食品种很多,当地人把小麦磨成粉,揉成粉团,切成麦条煮食,俗称“麦羹”。还有做成又圆又薄的麦饼,内馅咸菜炒虾皮等物,称作“麦馃”。雁荡麦馃与著名的永嘉麦饼相比,显得皮薄料鲜,精致美观。雁荡人端午吃麦油煎,有“小麦尝新”之意。

麦油煎是温州独具地方风味的小吃,应该在旅游饭店的筵席和自助餐中占有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