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失的万慈会

消失的万慈会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3年7月16日上午,始建于清代的武庙、民国时被称为“万慈会”的古建筑被拆除。相传宁夏旧政府主席马鸿逵及家人常于此进行行善施舍活动,故人们将此处称为万慈会。由此,银川市文物管理处认定的结果是:万慈会大殿是始建于民国时期的一座仿清式建筑。
消失的万慈会_发现宁夏

13.消失的万慈会

作者:唐荣尧

今天的银川,除了明、清两代形成的127条街巷格局及“两塔两阁一楼一门一庙半残墙”之外,整个银川古城的历史风貌几乎荡然无存了。

2003年7月16日上午,始建于清代的武庙、民国时被称为“万慈会”的古建筑被拆除。

民国宁夏的慈善组织

2004年4月,在整修中山公园南大门时,于大门西侧挖出石碑若干块,其中完整的一块青石石碑右侧由上至下刻有“世界红十字会宁夏分会建立记”13个正楷大字题首。而碑文内容则详细记述了世界红十字会宁夏分会从筹备到成立的过程及活动内容。世界红十字会宁夏分会于民国20年(1931年)筹备成立,办公地址设在今湖滨东街丰收巷内,会长由当时的宁夏建设厅厅长魏鸿发担任,宁夏省商会会长乔森荣等为副会长。民国23年(1934年),会址移设于糠市街(今鼓楼北街一带)。到了民国31年(1942年),马鸿逵将博爱街万慈会处(今玉皇阁南街一段,又称博爱巷)基地一块捐出,用于建设新的世界红十字会宁夏分会会址。新会址的建设开始于民国31年2月,于民国33年(1944年)竣工,历时两年。

世界红十字会初创于济南,后在中外各地相继成立分会。她以“道本大理、慈重济世”为宗旨,以“救灾匡世、厥效益彰”为己任。宁夏分会成立后,自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施舍三个月,救助对象主要是城市贫民。红十字会作为一个慈善组织是在当时的特定时代产生的,她的名称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更符合我国的传统伦理观念。

由此看来,万慈会并不是一处宗教活动场所,相传此处是马鸿逵及其家人进行慈善活动的场所也是不准确的。世界红十字会宁夏分会作为一个慈善组织,她的成立得到了民国宁夏政府内的高官及马鸿逵本人的支持,因此她所进行的慈善活动,很容易被认为是马鸿逵的个人行为。而马鸿逵之所以把新的世界红十字会宁夏分会会址建在博爱巷,和纪念其父的云亭纪念堂放在一起,是为了宣扬他的所谓“博爱”精神,也是其本人及其政府的用意所在。这对于世界红十字会宁夏分会来说,也使其能更好地发展慈善事业和开展一系列救助灾民的活动。

万慈会的模样

许多和共和国同龄的人都依稀记得,银川市印刷厂有一处遗址,叫万慈会。银川市印刷厂的前身万慈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建筑?她在银川的历史里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还有人知道她和当时“宁夏王”马鸿逵的关系吗?

在玉皇阁南街西侧,原东方红剧院东侧的银川市印刷厂院内,有一座中国传统建筑,银川市文物管理处的丁晰贤介绍说,万慈会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建筑群,由山门、大殿、配殿、厢房、戏台等组成。相传宁夏旧政府主席马鸿逵及家人常于此进行行善施舍活动,故人们将此处称为万慈会。其南侧为马鸿逵为纪念其父所修建的“云亭纪念堂”(解放后成为银光剧院,后被改造为东方红剧院)。“文革”前后,万慈会的大部分建筑陆续被拆毁。

目前,关于万慈会的始建年代没有翔实的记载。2003年7月,因最初的建筑中仅存的大殿坐落在银川市印刷厂,在该厂拆除之前,银川市文物管理处组织专业人员对大殿进行了古建测绘。第二年,又对大殿的基址进行了考古勘探。通过测绘和勘探,测出这座建筑的墙基分别属于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其中最小规格的砖及配殿墙体与民国宁夏政府办公旧址所使用的青砖相同。同时,与墙基同层位勘探出土的黑褐釉瓷片和陶片等均晚于清代,属民国中晚期。由此,银川市文物管理处认定的结果是:万慈会大殿是始建于民国时期的一座仿清式建筑。银川市文物管理处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在测绘万慈会大殿的木结构部分时,在位于正面额机上部的两侧,分别发现镶嵌有三块雕着缠枝纹的木雕,而在每块木雕的正中都雕刻有一个“卍”字。“卍”字在古时被认为是太阳与火的象征,而在佛教中它有着特殊的意义,是“万德吉祥”的标志。在佛经中,“卍”字也经常被写作“万”字,因此,万慈会一度被认为是一处宗教场所。

记者在发稿前得知,该处拆下的木结构现在由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在拜寺口双塔院内进行恢复建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