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滚钟口惊现克马伦丁遗迹

滚钟口惊现克马伦丁遗迹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况且对于穆斯林,克马伦丁的身份是何等的尊贵。这一发现让他兴奋不已:这可能是克马伦丁坐静的山洞。清真寺内有一拱北,相传是也门伊斯兰传教士克马伦丁的拱北。克马伦丁在当地穆斯林心目中享有很高威望,每逢其忌日,银川市郊、贺兰县、永宁县的穆斯林便来到清真寺举行纪念活动。
滚钟口惊现克马伦丁遗迹_发现宁夏

23.滚钟口惊现克马伦丁遗迹?

作者:马新天

16世纪末,肩负着传教使命的克马伦丁,和其他47位有着同样使命的伊斯兰教长老一起,分赴世界各地,克马伦丁选择了遥远的东方。他一路走来,风餐露宿,沿着丝绸古道固执地一直走下去,直到有一天,他来到贺兰山下。

近日,有人在小口子发现的石床和静房,或许是克马伦丁当年留下的遗迹——

滚钟口,真是高鼻梁、深眼窝的阿拉伯老人克马伦丁独居的地方?

2004年12月的一天,贺兰山滚钟口清真寺的阿訇杨清贵打来电话,说他在清真寺所在的山口,发现了克马伦丁长老曾经住过的石床、坐静的静房以及烧火做饭的洞穴,邀记者前去探访。

对于克马伦丁,印象清晰而又模糊。数次去滚钟口路过清真寺,也知道寺内存留有克马伦丁的拱北,但对于克马伦丁,知识仅仅限于知道他是当年从阿拉伯半岛到世界各地传播伊斯兰教的48位骨土布(传教士)之一。克马伦丁来的是中国。

抛开宗教不说,单就徒步从阿拉伯半岛到中国的这份勇气,也是值得钦佩的。况且对于穆斯林,克马伦丁的身份是何等的尊贵。

接到电话的第二天,我和清真寺寺管会的丁学明、张正军一道,来到了滚钟口清真寺。

中午12点,杨清贵和我们一起走上了崎岖的山路。

在上山的途中,杨清贵把他发现洞穴的始末向我们娓娓道来。

2004年6月初,从麦加朝觐归来的杨清贵到滚钟口清真寺。对于从没有来过的滚钟口,他自然是不会放过游览的机会,总会到山上转转。

6月10日中午,他和平时一样上了山,走到半山腰的时候,炽热的阳光让他不得不停下来歇息,看着离他不足5米的地方的一个山洞,他想,洞里面应该凉快一点。

进洞口的时候,杨清贵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洞和麦加圣地的“努热洞”(光亮之洞,相传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在此地坐静)几乎一模一样。这一发现让他兴奋不已:这可能是克马伦丁坐静的山洞。既然有坐静的山洞,那么可能在什么地方休息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他开始仔细地寻找,很快,他发现在洞的右下方和左上方,有让沙土掩住的两个洞口,洞口的前面,用碎石垒起的台阶还依稀可见。

找来铁锹,带上干粮,挖掘了整整一天,洞中出现了石床,而石床上竟然还有一块三角形且略带凹槽的石枕,这一切都和他的猜想非常符合。

以后的几个月,几个常来清真寺的穆斯林,在彼此的闲谈中知道了此事,他们成了他的义务帮手。他们用铁锹、钢钎一点点地修整着上山的路,每天都是如此——他想,会有更多的人来这里。

听着杨清贵的讲述,我的思绪开始飘忽,难道这个布满石块的山岭,真的如他所说,是那个高鼻梁、深眼窝的阿拉伯老人独居的地方?

“上山啊?”洪亮的声音将我从沉思中惊醒。

原来是帮杨清贵修路的几位穆斯林,他们正在吃力地撬着一块大石头。知道我们是要到洞里去的时候,干活的一位黑姓老人要求一起上山,队伍增加到近10个人。

40分钟的山路,转眼就踩在了脚下。

“那就是了。”直到杨清贵的提醒传到耳边,我才回过神来。抬头望去,洞口就在眼前。面东的洞口呈三角形,进去才发现,山洞是由两块天然的巨石斜搭在一起形成的,没有一丝的缝隙,洞中的石床,赫然是一块长方形的巨石,平平整整,没有一点倾斜,浑然天成。我不仅折服于大自然的魅力,如此的天然居室,就是在寒冷的冬天,凛冽的北风也无法刮进洞中。洞中的石床上,已经铺上了纯毛的毯子,地上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夏天修路,有时太晚,就在这里睡了,晚上很凉快。”杨清贵说。

在杨清贵的指引下,我们看见了另外两个山洞。

在我们所在山洞的左上方,另外两个山洞依次相连,向上攀爬5米左右,便可到杨清贵所说的“努热洞”中,我进去试了试,正如他所说,只有头顶在凹槽中才能坐直,而“努热洞”旁边的山洞,便是杨清贵猜测中的“厨房”,火烧过的痕迹清晰可见。

这就是克马伦丁长老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吗?对于杨清贵的判断,实在是不敢轻易地接受,毕竟,这还仅仅是一个没有得到论证的发现。

我们所知道的克马伦丁

那个从阿拉伯世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老人,是一个谜吗?

不,每年农历七月十三,到拱北来上坟的每一个穆斯林老人,说起克马伦丁长老的曾经,清晰而又生动,且每个人讲的故事,都是惊人的相似。

16世纪末期,肩负着传教使命的克马伦丁和其他47位有着同样使命的伊斯兰教长老一起,分赴世界各地,克马伦丁选择了遥远的东方。他一路走来,风餐露宿,沿着丝绸古道固执地一直走下去,路途中是怎样的艰难,现在已无从知晓,直到有一天,他来到贺兰山下。

走过了一路的荒漠和戈壁,疲累不堪的克马伦丁被满眼的苍翠深深地吸引住了,也许他想,这就是此行的终点。

为山下的老百姓放羊,是他维持生计的唯一途径。逐渐的交往中,他开始为人们所接受,而他高贵的品行和坚韧的毅力,也始终影响着周边地区的人们,慢慢地,在当地的穆斯林心目中树立起了很高的威望。

20多年后,公元1628年的农历七月十三,在滚钟口名为牛腰子山山脚下的一块平地上,克马伦丁归真(去世),穆斯林群众在他归真的原址为他举行了葬礼,并在以后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上山,纪念这位神奇的老人。

转眼300年过去了,民国时期,人们为克马伦丁长老建起了拱北,一位姓铁的老人自愿担当了守墓人。 一代又一代,直到现在的杨清贵。

……

详实的历史记载,更能让人回归真实。

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搜集关于拱北以及克马伦丁长老的资料,但让我备感失望的是,我所能找到的史料中,只有这一点儿信息:滚钟口清真寺位于银川市贺兰山小滚钟口(又名小口子)风景游览区内。相传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增建礼拜殿,1929年毁于兵燹,后很快修复。1940年经马福龙等人倡议再度修建,1980年重新整修一新。清真寺内有一拱北,相传是也门伊斯兰传教士克马伦丁的拱北。据说,当年克马伦丁来华,在银川等地传教20余年,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农历七月十三归真,葬于小滚钟口,穆斯林为其修建了拱北。克马伦丁在当地穆斯林心目中享有很高威望,每逢其忌日,银川市郊、贺兰县、永宁县的穆斯林便来到清真寺举行纪念活动。

我感到了震撼。在这片土地上,一个来自于西方世界的传教者,在短短二十几年中留下的印记,竟是如此的悠长。我想,抛开别的不说,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留下的任何印记,都是值得看一看的。

于是,我决定再次上山。

和考古专家再次探访

再次上山时,已是2005年1月中旬,我们邀请了对回族民俗研究颇有见地的宁夏考古所的考古专家王惠民和他的助手一同前往。贺兰山下了雪,上山的路很不好走,中午12点的时候,我们到达了清真寺门口,杨清贵早早就迎在了门口,他也是一个性急的人,对于自己的发现,总是盼望早一点得到证实。

匆忙吃完饭后,我们开始上山。

和第一次相比,上山的路途中有了许多粗糙的台阶,明显是刚刚整理不久。就要到大静房的时候,传来了一阵挖土的声音,我想,大约是老黑他们,等走到跟前,果然不错,老黑和另一个同伴正在吃力地撬着一块石头,为修路做准备。见我上来,热情地和我打了招呼,又开始埋头干活。

很快,我们到了目的地。王惠民和他的助手立刻开始忙碌,在仔细察看了相邻的3个山洞后,他的结论几乎印证了杨清贵的断言。

他告诉我们,从现场的遗留看,3处洞穴肯定是住过人的,因为已经没有别的可考证的遗留物品,无法推断确切年代,但从现存的碎石台阶和石枕等遗迹看,肯定是年代久远,最少得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左边山洞顶部有缝隙,可以往外冒烟,洞内的黑色痕迹,是火烧过的印记,但也是偶尔烧火所致,如果常烧火做饭,痕迹应该比较重。根据民间代代相传的说法,克马伦丁长老曾经在此地牧羊,此地很可能是克马伦丁长老牧羊时的临时居住和做礼拜的场所,但不是长住之地。克马伦丁去世之后,沙石便埋住了这个有着历史意义的洞穴,一直到现在。

就是说,这个杨清贵发现并整整挖了一天才得以重见天日的山洞,为自明朝至今数百年间在老百姓中流传的历史,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