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的退路在哪里

人类的退路在哪里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访被风沙吞噬的黎明村在一些风沙灾害严重的地区,风沙正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着农庄、吞噬着农田、吞噬着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随后,我以《黄沙吞噬了黎明村》为题,报道了这些情况。2002年4月,我第三次走进已破败不堪的黎明村。老人告诉我,她是18岁时从别处嫁到黎明村的。听到这些,我的心情好像轻松了许多:但愿黎明村的村民从此不再搬家避沙,但愿风沙吞噬的仅仅是一个黎明村!
人类的退路在哪里_三访被风沙吞噬的黎明村_这方水土这方人

人类的退路在哪里?——三访被风沙吞噬的黎明村

在一些风沙灾害严重的地区,风沙正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着农庄、吞噬着农田、吞噬着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其危害程度,是那些未身临其境的人无法想象的。

1998年夏,我首次到宁夏盐池县马儿庄乡黎明村采访,亲眼看到这个40多户人家的村庄,在一年之内被逼得四分五裂的情景。那个原来居住集中的村庄,分成了相距好几里的四片小居住区,留在原处的只有两户人家。其中一户是小学教师白学全的家。记得当时记者还到他家采访过,听他一家人讲述风沙的危害。随后,我以《黄沙吞噬了黎明村》为题,报道了这些情况。2000年夏,记者再次来到黎明村,见原来未搬走的两户人家只剩下一户了。当初一直犹豫不定的白老师,终于也守不住这破败的家园,择地而居了。而留在原地的那唯一一户人家,也是铁锁高挂。记者本想找他们谈谈,但等了许久不见人归,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但这户人家的命运,一直令记者牵挂。

2002年4月,我第三次走进已破败不堪的黎明村。只见村中的沙丘比两年前更多、更高了。有些沙丘已经将断垣残壁压在了下面。村中已无道路可言,几乎所有地方都被黄沙填满。由于无法前行,记者只好把车远远地停在村外一处高台上,徒步进村。踩在松软的沙丘上,深一脚浅一脚的,我的步履变得很沉重。比脚步还要沉重的,是记者的心情。

幸好,我这次没有扑空。60岁的崔福香老大娘,闻声从村中那唯一完整的房屋中走出来,热情地欢迎我进屋。老人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得多。她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留下了风沙侵袭的印记。老人告诉我,她是18岁时从别处嫁到黎明村的。当时,黎明村只有白、朱、王三大户人家。“那时的黎明村可是个好窝窝儿呀!水土好,草也长得好,小麦长得又粗又壮!”崔福香边说边比划,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令人深受感染。“那时的风沙哪有现在这么大?”话头一转,老人一脸苦恼、无奈:“现在,3户人家增加到50来户。风沙越来越大,日子越来越难过。生的人多了,养的羊多了,年年来挖甘草的人多了,沙尘暴也一年比一年多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老人对环境恶化竟有如此清醒的认识。她为土壤沙化、生态恶化找了三个原因:人多、羊多、挖甘草的多。这竟与我采访后的认识基本一致。

老人还向我诉说了多年来在风沙中生活的种种遭遇:黄沙压倒了院墙,一家人不得不清掉黄沙,重新筑墙;风沙打死了幼苗,全家人吃饭便成了问题;黄沙吹进屋里,落得到处都是;黄沙刮到饭碗里,碗底沉淀许多沙土;每一次沙尘暴来临,黄沙都要堵住大门、填满院落,全家便要用几天时间往外拉沙子……老人将几个儿女培养成才,现在只有老伴和不久前从部队复员、刚刚结婚的小儿子夫妻俩相伴。平时十分孤单,想找个人说说话,都成了一种奢望。

我问:你想过搬家吗?老人说:“这两年一直在商量搬家。可盖新房要几万元呢!这些年,儿女们相跟着立业成家,家里的钱都花光了。一有了钱,我马上就搬家!这风沙的气,我可受够了!”她希望当地有关部门能为她搬家给点支持。

可是,搬家躲避风沙并非上策,实在是无奈之举。陪同我采访的马儿庄乡副乡长张玉林告诉我,原来近50户人家的黎明村,现在分成了四片,但仍共用一个变压器。由于线路长、损耗大,这里的电费也比别处高。别处每度电只有3毛多钱,这里却要近1元钱。为使这几处村民都用上电,这里不得不多架设了20多根水泥电线杆。仅此一项,就增加好几万元支出。群众吃水,仍然要到老黎明村去拉运,十分不便。

那么,搬走的人家是否从此就可以远离风沙、万事大吉了呢?我又来到已搬到黎明村北面一公里外高台之上的白学全老师家。白老师上班去了,他那年逾8旬的老父亲,比我上次见面时又苍老了许多。说起风沙的危害,他直摇头叹气。他家花了5万元盖了新房,暂时冲出了风沙的包围,但风沙并未离他家和他的乡亲们远去。我去看了两片新居民区,发现风沙并未放过他们。风沙几乎是如影随形地跟踪而至。我看到,一些新房的墙边和院落又堆满了1米左右的沙包,而且仍有增高的趋势。乡间土路上,遍布着阻挡车辆行进的沙梁。问问村民,谁也不敢说这次搬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一劳永逸了。

看来,如果不积极主动治沙、一味消极躲避,那么迟早有一天会无路可退、无处安家的!

我注意到,一些农户房前屋后刚刚栽下一些手指粗的树苗。我好像看到了绿色的希望。也许,几年后它们将成为阻挡风沙的主力军。乡党委书记李存山告诉我,全乡今年植树达到18万株,是历年来最多的。今年全乡又实行禁牧,荒漠的草原将逐渐恢复植被。听到这些,我的心情好像轻松了许多:但愿黎明村的村民从此不再搬家避沙,但愿风沙吞噬的仅仅是一个黎明村!

(原载2002年5月7日《光明日报》二版头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