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回族汉文译著运动

回族汉文译著运动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回族的汉文译著活动完全是适应那个时代的产物,看起来,许多作品虽然只是对国外伊斯兰教经籍的翻译和注解,但基本上又是根据中国特点,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养料后的一种重新创作。
回族汉文译著运动_多元融通的回族文化

一、回族汉文译著运动

回族社会的穆斯林群体作为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承载者,千百年来,在持久坚守伊斯兰信仰基本原则和伊斯兰经典《古兰经》、“圣训”的前提下,在日常生活中,出于适应环境的需要,在某些方面积极变通和调整。但他们面对的中国文化参照系,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丰富多彩、万象纷呈的悠久文化体系,为了不甘落后和自然沉沦,就必须学习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可取之处。于是,回族社会中逐步产生了一批熟悉中国文化的学者和政治家,他们比较规范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观、认识论、人性论或道德观,并在贯彻和研究中国传统政治理念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就。而在回族社会中普遍的现象是,广大回族群众在生活中将伊斯兰教礼制掺进不少汉族的习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回族还认识到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不少精神,可以体现伊斯兰教教义的某些理念,因此把伊斯兰教的一些观念,通过某些中国传统文物的方式,如清真寺(陵园)建筑、牌坊、对联、匾额、碑石、印鉴等加以表现。

img9

《古兰经》手抄本

由于伊斯兰教作为普世性较强的世界性宗教,在其传播、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坚定的原则性和机动的灵活性,从而在不同的历史、地区、民族条件下,形成了各自独有的民族特点、地区差别和时代特征。回族社会就比较鲜明地表现出了这些特征。回族在坚持伊斯兰教信仰的基础上吸收中国文化传统的营养,并部分地改变不适应环境的礼仪制度,这是文化适应和自身发展的明智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回族社会在世俗层面上的变化又逐步波及到思想深层。

早在明代中叶,在回族中就已经有一些精英人士,在相对稳定的伊斯兰教教律、教义内容中,进行“以儒诠经”“以回附儒”的理论研究工作,主要是借用儒家学说的概念、术语来诠译、阐释伊斯兰教,并积极寻求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异同点,以使这两种文化能够更好的交流、沟通和理解,从而更好地促进回族自身的发展和增进中国主流社会对伊斯兰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明末清初以后,回族中的知识精英“以儒释回”的理论探讨更为活跃,以致很快形成一个颇具声势的汉文译著活动。回族的汉文译著活动完全是适应那个时代的产物,看起来,许多作品虽然只是对国外伊斯兰教经籍的翻译和注解,但基本上又是根据中国特点,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养料后的一种重新创作。这些作品所研究的对象,已超越了伊斯兰教教义学的范围,涉及回族面临的许多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伊斯兰教的根本目的是寻求近主、主喜的道路,以求得“两世吉庆”的终极目的,论证这一目的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关于人生和宇宙之本质的研究,成了汉文译著的基本内容。这种研究和努力的结果,使宗教信仰和哲理思辨结合在一起,积淀成为回族穆斯林伊斯兰教信仰的底蕴,从而使回族原先的宗教思想水平在层次上得到提高,变单纯的信仰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伊斯兰学说。尽管当时众多作品的译著没有统一规划,所介绍的内容还不够系统和完备,鉴于历史条件,它们尚不能很快地给人们勾勒出一幅清晰整齐的、独特的中国伊斯兰哲学。然而从时代背景来看,它的特殊魅力恰恰存在于这种不确定之中。300多年来,它给后继者提供了继续发挥创造力的广阔余地。历史地看,首先是作为汉文译著两个主要源泉的伊斯兰教教义和儒家理学思想都属于封建性质的意识形态,这种共同点为二者的交融提供了基础。其次,明末清初的社会氛围,回族内部思想观念的转变,人才条件及其他宗教作品(如基督教)的同时出现,也为汉文译著的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