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阳光爱心好少年

阳光爱心好少年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阳光爱心好少年——在安康市中小学进行的《弟子规》巡讲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与我一同来安康的各位教授、博士,与我有着长期学术合作的关系,我们一起撰写了一些专著,做过一些相关的研究课题,因为我们所学的专业都是中国思想史,这是我们愿意承担在安康市中小学进行《弟子规》巡讲这项任务的学科基础。
阳光爱心好少年_在安康市中小学进行的《弟子规》巡讲_善的人生

阳光爱心好少年——在安康市中小学进行的《弟子规》巡讲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西北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的一名老教师,我今天非常高兴来到你们美丽的校园,见到各位老师和同学,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因为这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小学时代和中学时代,那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的。当时,我们很少有安静的时间用来读书,更多的是学工学农学军学医,结果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却什么也没有学会,虚度了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所以,我很羡慕在座的同学们能够在这么好的校园里安静地读书学习,积累知识,涵养素质,增强能力,学会做人。

但是,就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我却深切感受到,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只有知识是不够的,一个人的道德涵养、法律意识、为人处世和开拓进取、不断创新能力,也就是所谓“情商”,都是非常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情商与智商同样重要。我们国家的高考是一考定终身,就是看你在那四五门课的考试时发挥得如何。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有关部门对于高考的改革也在积极探索之中。事实上,在教育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培育小学生、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基本涵养和总体素质,学生们做了多少个小时的义工,参加了多少才艺和技能的培训、个人处事能力如何、社会信用怎样,包括是否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他人、忠诚于事业,还有遵纪守法,等等。学校根据对学生的综合考核,当然主要是考核他的文化科学知识,最后才确定是否录取他。因为人是社会人,不完全是知识人,我不赞同“知识可以决定一切”的观点,就像是我不赞同“经济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观点一样。

今天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行6人,来到你们美丽的安康,分别到5所中小学跟同学们一起学习《弟子规》,这是我们感到非常荣幸的事情。与我一同来安康的各位教授、博士,与我有着长期学术合作的关系,我们一起撰写了一些专著,做过一些相关的研究课题,因为我们所学的专业都是中国思想史,这是我们愿意承担在安康市中小学进行《弟子规》巡讲这项任务的学科基础。事实上,《弟子规》是我们从事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那么《弟子规》究竟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我们知道,《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根据孔老夫子《论语·学而》里的一句话写成的,这句话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作为整篇的纲目进行诠释、开解。宋朝著名学者朱熹撰写有《童蒙须知》,随后到清代,有一位叫李毓秀的人据此做了改编,后来又经过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简单来说,这是一篇教导人们(不仅仅是青少年)怎样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文章。

这篇文章蕴含着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人们热爱生活、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和睦家庭、珍爱生命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弟子规》一文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如何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精神,及探讨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等。这篇文章通过列举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看成琐碎的习惯和现象,进而训导人们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备博爱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等等。文章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举的都是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其实,从文字上可以看出来,很多人对很多生活上的规则或美德不是不知道,而是以各种理由不去践行。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浅显而深奥的道理:不要因善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弟子规》中列举的那些凡人小事,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甚至也是某些人不屑于放在心上的事情。那么,我们通过学习《弟子规》一书,就会深切认识到,人们所做的事情可能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也有十分琐碎的小事情,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弄清楚,自己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做哪些事,不做哪些事。今天我想通过以下6个问题,向各位同学介绍和分析《弟子规》。最后,我将跟大家一起朗诵《弟子规》全文。

下面,我先讲6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孝敬父母,和睦家庭。

在同学们长大成人后组成自己的小家庭之前,每天都与父母朝夕相处。对于父母的呼唤,孩子要及时应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自己去办,就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孩子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健康成长,那就应该恭敬地聆听。自己做错了事,受到父母责备、教训的时候,应当虚心接受、深刻反思,不能顶嘴,也不可强词夺理,让父母亲生气、伤心。这是做子女的本分。

父母照顾自己的孩子,是应尽的义务。那么,自己长大了,就要学着去照顾父母,《弟子规》要求子女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汉代的《二十四孝图》里有一个人叫黄香,他为了让父亲每天能够安心睡眠,在夏天睡觉以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让父亲不感到寒冷。这是古代为人子女者孝敬父母的好榜样。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应当跟父母禀告,还要将当天在外学习或遇事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让他们放心。外出离家的时候,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可以回来。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自己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很小的事情,自己也不要随意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因为自己没有生活经验,如果任性而为,就很容易导致错误,这是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的,必然会令父母担心,这在古代就是不孝的行为。家里的物品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家中物品,一个人的品德就会有所缺失,父母知道了一定会感到伤心。每个人都是家中的一员,大家都要平等地享受家中的物品,不能只顾自己享用而不考虑父母和家里其他成员的感受。

记得今年高考后,某地考上大学的一位学生要家人买苹果三件套,这三件套大约需要一万元。这位考生的家里经济很紧张,买不起这些电子用品,结果考生就非常生气,以至于不认自己的亲生父母。这就是非常恶劣的行为。

父母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让父母能够享有这些物品;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加以去除(包括自己的坏习惯),这样父母就会感到很高兴。作为子女,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感到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子女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那些伤风败德的事情,否则,就会使父母蒙受耻辱。当父母亲爱子女的时候,子女孝顺父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当父母不喜欢子女所做的某些事情的时候,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子女一样要孝顺父母而不能顶撞他们,并且能够反省、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深切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就是难能可贵的。

那么,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当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子女应该怎么办?《弟子规》的建议是,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应当小心劝导父母改过向善,在劝导父母时,子女的态度一定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一意孤行不听子女的规劝,那么子女还是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继续加以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非常生气,此时子女虽然很难过以至于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正错误,即使是受到父母的责骂,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仁不义之中,为人子女一定不能让父母在某些问题上一错再错,最终铸成大错而无法挽回。

在对父母的态度上,我的认识是,子女与父母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父母与子女之间要互相尊重,父母没有打骂子女的权利,在家庭里人人平等,尽管父母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者,子女主要是享受父母创造的物质财富,但养育子女是父母的义务,不能因为给子女提供了所需的物质资料,双方在家庭中的地位就不平等。有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有一个小孩子端了一盆水要给妈妈洗脚,这个广告感动了很多人。孩子虽小,也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的家庭就是平等、民主、相亲相爱的,充满了暖暖的亲情。子女与父母,无论哪一方犯了错误,对方都应该态度和蔼地予以指出,并且在行动上切实加以改正。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父母为子女的错误掩饰,子女为父母的错误辩解,这就失去了为人父母或为人子女的职责,更是失去了社会的公正。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并不复杂,孝敬父母是在家庭平等的前提下实现的,同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子女和父母都承担了相应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第二个问题,尊重兄长,重视亲情。

我这里所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相处的规矩。小孩子在家庭和社会上要谦恭有礼,懂得如何尊重兄长和其他人,尽快融入到一个团体之中,为大家所接纳。哥哥姐姐要能友爱弟弟妹妹,弟弟妹妹要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之间就能和睦相处而减少隔阂与冲突,这时候作为父母,他们心中就会感到很快乐。兄弟姐妹之间的不和,往往使父母感到不安,家庭成员之间就无法享受这个温馨的港湾,也就不利于家庭的和睦。

家庭成员都不能把钱财物品看得太重,金钱是身外之物,不要过分计较,这样的话,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争执;家庭成员在说话时一定要温和,不要太过于冲动,那些伤害感情的话坚决不说,不必要的冲突或怨恨就会消失无踪。影响家庭成员关系的,除了金钱的因素以外,还有彼此之间的信任。如果家庭成员之间都无法做到信任的话,那么这个家庭就出现了问题。全体家庭成员就要认真反思一下,自己在这个家里是不是起到了正面的作用,连自己至亲的人都不能做到互相信任,那么自己的感情如何落到实处。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认为孩子还小,还不懂事,他们和长辈相处在一起,不要对他们提出太高的要求,小时候,有些小毛病也是难免的,长大以后自然就改正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好吃好喝好用的先给孩子享用,以致孩子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一事当前要礼让长辈,久而久之,就会误导孩子从而让他们养成坏的习惯。尽管在父母的主观上并不是想把孩子引上错误之路,但在客观上,的确会让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惯。

《弟子规》指导我们,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对孩子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一定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一定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一定应让长辈先走。尽管我们今天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物资紧缺的时代了,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温饱的生活,正在逐步实现小康社会的生活,但是我认为,仍然需要对子女进行礼让长辈的教育。2013年11月中旬,我与几位同事去韩国首尔做学术访问。我们看到韩国的学生对老师、对长辈非常尊重,他们的言行令人感慨不已。比如,学生给老师敬酒,他一定不会与老师面对面地对饮,而是用手遮住,转身面向后喝酒。走在路上,学生或晚辈一定是站立在一边,请老师或长辈先行。韩国学生们显得很有教养,成人之间也是互相尊敬,他们一定是彼此恭敬,十分友善。这是一个社会的良善风气,人们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心情一定是非常愉悦的。

《弟子规》里写道,当长辈在呼叫他人的时候,如果自己听见了,就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跟前,自己应当回来及时告诉长辈,必要时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晚辈在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在中国那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得自己很有才能,看不起别人甚至藐视长辈;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晚辈说话时,晚辈就要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如果晚辈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行礼,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行礼,请长辈先走过去,等待长辈走了大约百步的距离以后,晚辈才能上马或上车继续前行。在任何场合,如果长辈还站着,晚辈就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晚辈坐下时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一定要低,不要高声喧哗,但是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回答长辈的询问时,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有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左右移动。对待叔叔伯伯,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

读到这个部分的时候,或许会有人认为,晚辈对待长辈不必过于拘泥礼节,如果完全按照《弟子规》所说的那样,就可能成为繁文缛节。对此,我的认识是: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十分快捷,很多时候,人们之间的交往都是十分简洁直接的。但在人与人之间的礼貌问题上,我觉得,这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尊老爱幼是一个人涵养的体现,也是一个社会祥和、温暖、友善的体现,无论对待亲戚朋友还是同学、同事,或者陌生人,文明礼貌都是不可或缺的。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注重每个人的文明素质的涵养,而且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过去有个说法,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对父母家人都没有礼貌的人,很难设想,他会对陌生人有礼貌,一个在自己家里都不懂得礼让的人,很难设想,他会对陌生人讲礼让。文明礼貌从家庭开始,这是我们全体社会成员养成文明习惯的开端。

第三个问题,穿戴庄重,行为稳妥。

人生的岁月是有限的,日月如梭,时光荏苒,美好的青春岁月是最容易消逝的,旭日东升后一转眼就变成了西下夕阳。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青春时光。《弟子规》里写道:青少年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作息时间要有规律,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每天早上起床后必须先洗脸,然后刷牙漱口,解完大小便以后把手洗干净,讲究卫生就会少生病。出门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合适,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回到家里,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齐清洁,不是衣服的昂贵华丽,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着,也要顾虑家庭的经济状况。有的学生的衣服、鞋帽都要讲究名牌,而不顾及家里的经济是否能够承受得起,这样也是错误的。对于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适当的分量,不要吃不饱,也不要吃过量。少年儿童的年纪还小,尚未成年,就不该尝试喝酒,因为喝醉了丑态百出,最容易表现出不当的言行,而且容易伤害身体。在规定允许喝酒的年龄之前,少年儿童一定不要尝试喝酒。

走路时脚步要从容不迫,站立的姿势要端正。注意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跪拜时要恭敬尊重。进门时不要踩到门槛,站立时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的时候姿势要端正,不要太过倾斜,成了卧佛,不要跷腿,也不要双脚展开像个簸箕样,或者是虎踞的样子,也不要抖脚或摇臀,这样才能表现出优雅怡人的姿态;进门的时候,慢慢推开房门或揭开帘子,尽量不发出声响;走路转弯时与棱角要远一点,保持较宽的距离,才不会碰到棱角而受到伤害;手里拿着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满的器具一样小心,进到没人的屋里,要像进到有人的屋里一样;做事不要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匆忙慌张就容易出错;遇到该办的事情不要怕困难,不能犹豫退缩,也不要轻率随便、敷衍了事。容易发生打斗的场所,不要靠近或逗留;对于邪恶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地去追问;遇到会伤害自己身体的事情,不要主动去做,因为少年儿童还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而是要及时通知成年人,尽快赶到现场。

将要进入房间,一定要敲门并先问一下:“有人在吗?”要让房间里的人知道自己进来了。如果有人询问:“你是哪位?”回答时要说出自己的名字,如果只说“我”,对方就不知道进来的人到底是谁。要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事前对物品的主人讲清楚,如果没有得到允许就拿来用,那就相当于偷窃的行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归还,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时,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这是平常语言行为的准则,也使每个人的处事更有规矩,待人要有礼貌、言语要和蔼亲切,自己的身心才能更加协调。如果自己一时做不到这些,也不必气馁,只要能清楚地辨别是非,认同圣贤的教化,肯用工夫去慢慢琢磨,就像璞石也能慢慢地雕琢出美玉来那样。

这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一个人为人处世要讲究文明礼貌,要不断修养自己,包括行为方式和气质风度。人是社会人,需要与社会相融合,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保持应有的涵养和风度,说话要讲文明,尽可能使用敬语,不讲脏话,不要用语言去伤害他人,言行举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年龄。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交往的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要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处,养成良好的个人素质,就会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人们的欢迎,也会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这其实也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这些事情看起来似乎是一些小事,其实却是关乎以后个人事业成败的大事。

第四个问题,见贤思齐,知错就改。

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是永远行不通的。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俗话说,言多必失,话说得多了,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就会减少了,有些话要深思熟虑,多说话不如多做事,在做事时要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或者信口承诺,给人留下不实在的印象。另外,有些人总是说那些奸邪巧辩的言语,甚至于说出肮脏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的污言秽语,对这些不良习惯,都要切实戒除。

当自己还没有看到事情的真相时,不要轻易发表意见,这样说话是很不慎重的;对于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也不要轻易传播出去,以至于成为传闲话的人;感觉事情不恰当,或者违背了原则,就不要轻易答应,否则,就会使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理解错了。遇到有人在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己无关就不要参与其中。那样会牵扯自己很多精力,而且可能被人认为是个是非之人。

看见他人的优点,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虽然目前可能与他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只要发愤努力、不断进取就能渐渐赶上。这就是古人说的见贤思齐的意思。不论大善或小善,都要有见贤思齐的坚定信心和奋起直追的勇气,“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在一些人看来,某些事情可能是“小善”,但也要努力为之,那么到行“大善”的机会来了,就能够及时把握,尽心尽力而为。看见他人犯错误的时候,心里要先反省自己的言行,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刻改掉,如果没有犯错,就应该更加警觉而不犯同样的过错。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时,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饮食不如他人时,可以不用担心、无须郁闷。

听见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就很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的优点,就很高兴,这样的态度是不妥的,否则,总是喜欢听好听话,却听不进去别人的善意批评,自己身边就会聚集不到好朋友,那些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来往。所以,在听到别人称赞自己的时候,要先自我反省;当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时,心里要坦然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自己亲近。《弟子规》里说,如果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不小心犯了过错,能勇于改正,那么过错就会越改越少,逐渐归于无过,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反而又增加一项掩饰的罪过了。

古人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吃五谷杂粮,谁能不生病?人是肉身凡体,谁能没有错误?问题是,我们应该有一个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正确态度。有些人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别人都是错的,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常有理”“一贯正确”。持这种观点的人,他们自以为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因而事实上很难进步。相反,一个人谦虚谨慎,头脑清楚,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那就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人在年轻时,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要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和自己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出现了过错时,一定不要固执己见,坚持错误不改,那样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成为孤家寡人。

第五个问题,泛爱众生,心怀感恩。

一个人生活在某个群体之中,对大众要有关怀、爱护之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宝贵、贫贱、种族、国别,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纯粹是一颗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泛爱众生的仁人君子,他们的心中有“人我一体”的观念,所以肯放下杂念私心,关怀大众,体恤百姓。那么,我们若处处学着以仁厚之心待人,在德行上改过、修养,守住人的高尚品格,并切实学习各项才艺,也能做出一番利于大众的事业。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很高,人们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并不论外貌是否出众;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人们所信服的是他的实学真才,并不看他的话语多么漂亮。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一定要亲力亲为;看到别人有超过自己的才华,应该多加赞美与肯定,而不要因为嫉妒就去贬低别人。对富有的人态度不要谄媚阿谀;对贫穷的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不要厌恶、嫌弃那些不如自己的亲戚、老友,也不要一味地喜爱新人、新朋友。孔子教导人们,贫穷的人除了不谄媚迎合外,能够在道德上自得其乐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骄傲的心态妨碍他人,更要爱好礼节,恭敬大众。贫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每个人的机遇是不同的,有些人有很好的机遇,他就有发达的可能;而有些人也很优秀,却从未有过适当的机遇,以贫富地位来评价人品的做法,是不恰当的。人们要学习礼节,充实自己的各项才能,发挥“人我一体”的仁心,才能营造一个“贫而乐,富好礼”的幸福社会。

在平常生活中,他人有事,忙得没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搅乱他;对方身心很不安定,那就不再用闲言碎语干扰他。别人的短处绝对不要揭露出来,这样做对人的打击是很大的。要经常称赞别人,鼓励别人,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别人有秘密不想让人知道,如果自己知道就不要说出来,这是取信于人的关键,否则,随心所欲地把别人的秘密告诉大家,就会使他人感到难堪,以后他绝对不会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你了。

赞美别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为对方知道了,就会更加勉励自己多多行善;宣扬别人的作恶,就等于自己作恶,别人知道了,自己就会招来某种灾祸。行善能相互劝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过错而不相互规劝,双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如果与他人有财物上的往来,一定要注意分辨清楚、不可含糊。财物可以赠予他人,慷慨布施,但要量力而行;取用别人的财物不可贪得无厌;有事要托人做或有话要跟别人说,一定先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喜欢,如果自己不喜欢这样做,那就应该立刻停止。这就是《论语》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人对我有恩惠,我应当时时想着如何回报他;不小心与他人结了怨仇,应寻找机会请求他人的谅解,使双方及早忘掉仇恨,抱怨之心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这样也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但是,报答恩情的心意却要长存不忘。对待家中的保姆,要注重自己的言行,端正庄重而不可轻浮随便,如果能进一步做到仁慈、宽厚,那就更完美了。权势可以使人服从,他人虽然表面上不敢反抗,而心中却不以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对方,才能让人心悦诚服而没有怨言。

这个部分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发生各种联系,那就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超过自己的长处,每个人也有不如自己的短处。要经常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而不是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否则,就会感到自己处处都比他人强,是他人无法可比的。《论语》里就说,君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任何一个社会,本身都是一个矛盾体,有矛盾才是正常的,没有矛盾的社会,其实根本就不存在。那么人们要正确对待有可能产生的矛盾,并且想方设法化解矛盾,让自己和他人都能生活在愉悦的环境中。与他人相处,不要总是挑剔别人的毛病,而是要学会包容别人,接受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还要学会称赞别人,以一种阳光的心态,向别人传递正能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第六个问题,刻苦读书,积累知识。

每个人都要读书,活到老学到老。但是,读书要注意具体的方法,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读书方法要注重所谓“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地做到。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段,这段还未读完读通,不要因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东翻西阅,不能定下心来。读书时要有规范,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也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阅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读书计划做好了,就要抓紧时间赶紧用功。

遇到书中难懂的地方,更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有疑问的地方,经过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查阅相关的资料或向有学问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读书的一个方法就是如曾国藩所说的那样,掘十井而不及水,不如掘一井而见水。他的另一个方法是读书譬如熬肉,需先用急火烧开,再用文火慢炖。这样下功夫读书,必定会有很大收获。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磨偏了,就是存心不端正,思想开了小差;写字如果太随便而不公正,那就是心里先有了“病”,排列经典图书,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立刻归还原处,即使发生紧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齐以后才能离开。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你爱书,书才爱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分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对图书的不恭敬,其实就是对学问的不恭敬。

当今社会有很多人喜爱读书,包括日理万机的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他们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不少有价值的图书,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很直观的效果。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经常会问到这个问题。毛泽东说,人的智慧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得来的。现在看来,毛泽东的这段话依然是正确的。在我看来,人的智慧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来自书本知识,书本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我们阅读了书本,就间接学到了前人的智慧。不读书,头脑就是虚空的,虚空的头脑在社会实践中将寸步难行;二是来自向他人的学习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智慧,虚心学习他人,就会不断增长才智,同时,注意避免重复他人犯过的错误。一个人再富有智慧,也不可能不犯错误,有智慧的人会注意不重复自己犯过的错误,还有可能不重复别人犯过的错误。这是虚心向他人学习的益处。三是向社会实践学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是每个人增长知识与智慧的好场所,一个人即使再有智慧,也必须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并不断加以创新。无论如何,学习都是一个人增长智慧、不断成长的最好方式,不爱学习的人,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总之,我们学习《弟子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任何人都不要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堕落而放弃自己,圣贤的境界虽高,但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人人都可到达。处在蒙昧年幼之时,若采用正当教材,配合优良环境,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就能造就理想人格。

《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等入手,自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学校,再扩展到社会,就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我们对这篇文章应该认真反复读诵,深入自己的内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与行为的指针,时刻提醒自己,要坚持不懈,长期修为。

当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经济下人与人关系出现的异化现象令人担忧。某些人以其严重的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思维,诋毁古代圣贤的言行,令人不齿,古代的伦常大道,包括基本的礼仪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改革社会乱象的作用,本应极力加以倡导,但是古代伦常、礼仪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被人们遗忘了,社会秩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我们今天学习的《弟子规》,把古代礼仪伦常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而且通俗易懂,浅显流畅,是进行自我教育与修为的好教材。我们只要循着《弟子规》的要求进行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勇气,从而成为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为人处世其实就是一句话,恪守正道。正道就是直路,能顺利到达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本文参考了已有的几篇文章和著作,谨此致谢。)

现在,我带领大家一起朗读《弟子规》。

今天的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各位老师和同学。

附录

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唯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著为童蒙须知。使其由是而循循焉。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为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衣服冠履第一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头,谓头巾。未冠者,总髻。腰,谓以条或带,束腰。脚,谓鞋袜,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阙落。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凡脱衣服,必齐整摺叠箱箧中。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浣。破绽,则补缀之。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凡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只着短便,爱护,勿使损污。凡日中所着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不即敝坏。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虽意在以俭化俗,亦其爱惜有道也,此最节身之要毋忽。

语言步趋第二

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闹,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或曰,当是偶尔思省未至。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凡闻人所为不善,下至婢仆违过,宜且包藏,不应便尔声言。当相告语,使其知改。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

洒扫涓洁第三

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试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元所。父兄长上坐起处,文字纸扎之属,或有散乱,当加意整齐,不可辄自取用,凡借人文字,皆置簿抄录主名,及时取还。窗壁,几案,文字间,不可书字。前辈云,坏笔,污墨,瘝(解:旷废,音:同关)子弟职。书几书砚,自黥(解:刺刻花纹并涂颜料,音:同晴)其面。此为最不雅洁。切宜深戒。

读书写文字第四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绉摺。济阳江禄,书读未完,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此最为可法。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研磨,勿使墨汁污手。高执笔。双钩,端楷书字,不得令手揩着豪。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凡写文字。须要仔细看本。不可差讹。

杂细事宜第五

凡子弟。须要早起晏(解:晚,音:同燕)眠。凡喧闹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但粥饭充饥,不可阙(解:缺少、亏损,音:同缺)。凡向火,勿迫近火旁。不惟举止不佳,且防焚爇(解:烧,音:同弱)衣服。凡相揖必折腰。凡对父母长上朋友,必称名。凡称呼长上。不可以字,必云某丈。如弟行者,则云某姓某丈。凡出外,及归,必于长上前作揖。虽暂出,亦然。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凡饮食之物,勿争较多少美恶。凡侍长者之侧,必正立拱手。有所问,则必诚实对。言不可忘。凡开门揭帘,须徐徐轻手,不可令震惊声响。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凡饮酒,不可令至醉。凡如厕,必去外衣。下,必盥手。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凡待婢仆,必端严,勿得与之嬉笑。执器皿,必端严,惟恐有失。凡危险不可近。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杂细事宜,品目甚多。姑举其略。然大概具矣。凡此五篇,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大此心,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汝曹宜勉之。

(摘自《朱子全书》13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